标签:
杂谈 |
分类: 0001~0500 |
0254 詹[詹、𦧕,读音作zhān(ㄓㄢ)]←“詹”的古体字“𦧕”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方正超大汉字集库》;相关的满文、蒙文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圆点满文印刷体字库》、《蒙文标准字库》。
一.姓氏用字:
二.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古帝虞舜封黄帝之后的称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宋朝学者罗泌所纂《路史》中记载:“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名荼,一曰轩,轩之字曰玄律,小典氏之子,黄精之君也,母吴枢曰符葆……有虞氏作封帝之后,有九侯伯:其得资者为资氏,得郮氏者为郮氏,得虔者为虔氏,得寇者为寇氏、口引氏、刘氏,国于郦者为郦氏、俪氏、食其氏、侍其氏,国于翟者为翟氏、籴氏、狄氏,于詹者为詹氏,自詹移葛则为葛氏、詹葛氏……詹,周有詹父、詹桓伯,圻内地与楚詹尹异……詹桓伯采,大夫詹父后,周氏族卿之采。”
在湖南省图书馆典藏的《青山彭氏敦睦谱·宗系》中记载:“黄帝生二十五子,依序为:娶西陵氏生昌意、玄嚣、酉、祁、冯夷、滕等六子,娶方雷氏生龙苗、葴、荀、休、清、采等六子,娶雕鱼氏生夷鼓、挥、缙云、乔伯、姞等五子,娶鬼方氏生苍林、禺阳、儇、詹人、衣、禺、累祖、白民等子,一女曰嬅。”
在清朝学者熊峻运所撰著的《新纂氏族笺》中给予解释:“詹,河间郡,系出有熊氏,黄帝子詹人,夏封詹国。”
詹人的后裔子孙,有以先祖之封国名称为姓氏,称詹氏,为詹氏之始,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宣王给庶子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苑》记载,春秋时期,周宣王姬静(姬靖)封其庶子姬志宏于詹(今山东菏泽甄城),他建立了詹国(史书记载,詹国北达于燕,地四百里),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裔子孙世袭为周王室大夫。
詹文侯在周幽王执政时期出任少师,他见周幽王宠爱褒姒,玩物丧志,遂辞官返回自己的封地。后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亡国之祸,连自己也命丧黄泉。而詹文侯虽然是周幽王的庶兄,却明哲保身,毫发无损,其子孙也得以成功逃过一劫。
詹国下传姬哗(姬华,字美辉)、姬显、姬英(字世贤)、姬礼(字尚节,一字世周),至周惠王姬阆二年(公元前675年)参与作乱,结果被周惠王所灭。
因詹文侯首封于詹地建国,故而其后裔子孙多以封国之称为姓氏,称詹氏,世代相传至今。詹氏族人多尊詹文侯为詹氏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职,出自上古负责詹卜(占卜)之职的詹尹,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詹尹,在古代是专职从事祭祀活动中的占筮,即占卜祭司,别称“詹卜”,在这里“詹”同“占”,是计算、判断、推测的意思,因此又白称“占卜”。
据史籍《百家姓溯源》的记载,古代负责詹卜(占卜)的官职叫詹尹官,其后裔子孙后中有以先祖的官职命姓者,称詹氏、或占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内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有詹嘉、虢国有詹父、郑国有詹伯,均以封邑名称为氏,其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詹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时期官吏詹事,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秦朝时期,设置了詹事府,汉朝时期因袭,专职掌管皇后、太子的诸般庶务家事,全称为太子詹事,或少詹事,归属于东宫管辖。
詹事之官职,在东汉时期被废黜,但在曹魏文帝开始又复置,以后历朝历代均仿此制,唐朝时期曾改称为“端尹”,武则天曾改为“宫尹”。詹事下属有詹事丞,皆服侍于太子。
由于满清王朝从康熙大帝以后不再设太子,因此满清时期的詹事与翰林相当。
在太子詹事、少詹事、詹事丞、端尹、宫尹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詹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巴林氏,源出元朝时期大将、丞相伯颜的后裔,世居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或言以地为姓,或言内扎萨克以部为氏,有待进一步考证。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rin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巴林氏多冠汉姓为詹氏、潘氏、白氏等。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扎拉哩氏,亦称查拉里氏、贾拉喇氏,源出元朝时期女真扎剌儿部,以部为氏,满语为Jalari 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詹氏、张氏、年氏、白氏等。
⑵.满族瞻楚浑氏,满语为Jancuhun Hala,汉义“甘甜”,源出卦尔察女真,世居卦尔察(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所冠汉姓即为詹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台湾土著、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詹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詹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姬志宏(詹文侯)。
三.各支始祖:
周王朝詹氏世系:
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周厉王→周宣王→詹文侯姬志宏→詹侯姬哗→詹侯姬显→詹侯姬英→詹侯姬礼,周室十七代孙。
周宣王之妻姜后,中兴时生一子,名志宏,分爵赐姓,封为詹侯。
詹文公受封詹氏祖赞:“赫赫宗周,姬氏者流,宣王支子,食采封侯,于彼詹城,得姓之由。礼公袭封指詹祖赞:金枝玉叶,服远厚别,指爵为姓,以遗后裔,蛰垫螽斯。绵绵瓜瓞。”
第一世祖:
詹礼(姬礼),姬志宏之四子,字世周,周室十七代孙,本姓姬,周幽王辛酉年(公元前780)文公封爵詹城,娶妻高平白氏。詹礼(姬礼)世袭詹侯之爵,后世以爵为氏,娶高平白氏,生子詹芳。
詹氏始祖姬志宏,玄孙姬礼,从上列詹氏最早之族谱新安詹氏统宗谱和闽粤詹氏族谱,综合异同发现,闽粤詹氏族谱是解读上造成的差异。
周朝帝王在位期间与詹氏始祖姬志宏裔孙在世期间对照表如下:
詹氏第一代:
詹文侯:父亲为西周第十二代君主周幽王姬宫涅,剑字辈,公元前781~771年在位十一年。
詹氏第二代:
詹华:亦称詹哗,父亲为东周第一平王宜臼,号字辈,公元前770~720年在位五十一年。
詹氏第三代:
詹显:父亲为周平王姬宜臼之太子姬泄父,巨字辈,未即位。
詹氏第四代:
詹英:父亲为东周第二代君主周桓王姬林,阙字辈,公元前719~697年在位二十三年。
詹氏第五代:
詹礼:父亲为东周第三代君主周庄王姬佗,珠字辈,公元前696~682年在位十五年。
詹氏第六代:
詹国芳:父亲为东周第四代君主周僖王姬胡齐,称字辈,公元前681~677年在位五年。
詹氏第七代:
詹宇:父亲为东周第五代君主周惠王姬阆,夜字辈,公元前676~652年在位二十五年。
詹氏第八代:
詹绶:父亲为东周第六代君主周襄王姬郑,光字辈,公元前651~619年在位三十三年。
詹氏第九代:
詹嘉:父亲为东周第七代君主周顷王姬壬臣,果字辈,公元前618~613年在位六年。
按:
詹氏始祖詹文侯公生于公元前827年,至第九代詹嘉在公元前614年奉命守桃林之寨,期间为二百十三年。
……
詹上弦:字东潞,号维明,生于南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元初由潮州府恋州大埔茶阳长窖迁海阳县钱塘(今饶平县钱东镇钱塘村),再迁汤溪镇白水塘村,复迁饶洋镇西瓜园。是为饶平詹氏开基一世祖。
詹德佑:唐朝元和年间自严陵徙信州玉山县,其子詹殊始定居归仁乡詹村。是为归仁詹氏始祖。
詹晓臣:五代时仕吴越国为节度副使,以世乱隐衢州西安县彤柏庄,子孙遂家焉。是为浙江衢州后园詹氏始祖。
詹百一:北宋末自婺源庆源迁休宁流塘。是为休宁流塘詹氏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