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293 姓氏略考-谭姓-姓氏渊源

(2009-03-16 12:37:13)
标签:

杂谈

分类: 0001~0500

0293 [,读音作tán(ㄊㄢˊ)]←相关的满文、蒙文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圆点满文印刷体字库》、《蒙文标准字库》。

 

.姓氏用字: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

据史书记载,周朝初年周武王姬发大封诸侯时,将先圣的后代中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孙封于谭(今山东章丘),建立了谭国,为子爵,因此称谭子。

谭子是帝禹的后代,因为大禹姓姒,所以有人称谭氏系出姒氏。明朝时期的大儒苏平仲曾编纂了一部《谭氏家谱》,他在谱序中写道:谭本姒姓,子爵。帝禹,就是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因治水而立功的大禹。而大禹“姒姓”的由来,是因为大禹的母亲修已吞薏苡而生禹

薏苡,是一种草本植物,当时被视为仙草,具有药用价值,远古时期就被人们发现。薏苡又称苡米、苡仁,土玉米,薏米、起实、薏珠子、回回米、米仁、六谷子等,后来是常用的中药,又是一种人们普遍、常吃的食物。薏苡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薏仁又是一种美容食品,常食可以保持人体皮肤光泽细腻,消除粉刺、斑雀、老年斑、妊娠斑、蝴蝶斑,对脱屑、痤疮、皲裂、皮肤粗糙等都有良好疗效。

传说,大禹便因此取“苡”的一部分与合为姓。大禹是鲧的儿子,鲧的父亲是颛顼,祖父是昌意,曾祖父是黄帝。姒姓夏王朝灭于子姓商汤,商王朝则灭于姬姓周族。

由于谭子国一直就不怎么强盛,不久即沦为姜姓齐国的附庸国。到了春秋初年,齐桓公姜小白称霸诸侯,干脆就吞并了谭国。

史书中关于谭氏的记载最早见于史籍《左传·鲁庄公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在典籍《诗经》中也有类似记载: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诗中的谭公就是指谭国的诸王孙。

当年的谭国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平陵县西南,齐桓公灭谭国的原因是谭国失礼于齐国。据说,齐桓公出师经过谭国,谭国君主谭子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尊敬和礼仪,后来齐桓公班师回国后,其他的诸侯小国都来祝贺,谭子又没派使者前往祝贺。于是在周庄王姬佗十三年(齐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84)冬天,齐桓公以“谭子不敬”为理由灭掉了谭国。实际上,春秋初期正是诸侯开始逐鹿中原之时,齐桓公灭谭国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霸主地位。

谭国灭亡后,国君谭子逃奔到了莒国(今山东莒县),留在故地的后裔子孙为了纪念故国,遂以国名为姓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谭氏族人尊奉大禹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籍谈,属于避难以先祖名字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苑》记载:“晋大夫籍谈之后有谭姓。”

,本义是指国政典籍、文献、史册等。籍氏,就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专职负责掌管王朝的典籍,除了在周王室有籍氏以外,周王朝亦在各个诸侯国皆有派驻该类官吏,如同现今的中央档案馆馆长以及各省派员,时称“董督”,即诸侯下的大政太史官。

在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姬伯厣(伯厣、伯厣)曾任籍氏之官。姬伯厣就是周王室贵族中派驻晋国的籍氏,他知识渊博,学问很好,受时人尊敬。在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籍氏、董氏,后来被周景王姬贵斥责为“数典忘祖”的晋国大夫籍谈,即是姬伯厣的后代。

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亦多有自设籍氏之官,除了晋国,在齐国、鲁国、卫国、秦国、楚国、宋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以及到战国时期的韩国、魏国、赵国和其他小诸侯国,也都有以籍氏官,该姓之源繁复,不可一论。

在春秋时期的周景王姬贵十四年(公元前531),晋昭公姬夷以大夫荀跞和籍谈为使节出使周王室。周景王设宴款待这二人。

在宴席中,大家所用的酒具是从鲁国进贡的,周景王于是顺嘴向晋国使臣问起:各诸侯国都会进贡一些物品给王室,为什么独独晋国没有呢?

籍谈当即回答:每个诸侯国都曾领受王室的赠予,所以应当进献宝贵的器物回馈王室的恩典。但由于我们晋国地处深山边塞,与王室距离遥远,王恩根本就无从顾及。而我们又穷于应付戎狄,哪里有什么东西可用来贡献呢?

周景王听了很不高兴,于是便逐一细数了从晋国先祖开始,周王室历来赠予晋国的种种赏赐,然后责问籍谈:你的先人就是专门负责掌管国家典籍的,为什么你会忘了这些史实呢?

籍谈听了以后,满脸通红,无话可说。

待荀跞与籍谈离开后,周景王评论籍谈说道:我看像籍谈这么忘本的人,后代子孙应该不会有什么出息吧!他竟然会列举一堆典故来评论事情,却反而将自己祖先掌管典籍这件事给忘了!

后来,数典忘祖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专门用来比喻一个人忘本。

至秦朝末期,籍氏族人中有一位著名的籍镶在西楚霸王属下为大将,他为了避项籍(字羽,史书多称项羽)的名讳,便改姓为席氏,其后传下席氏一族;亦有籍氏族人避讳以先祖籍谈之名改姓谈氏、以及谐音字谭氏者。

后来项羽战败自杀于乌江,籍氏族人不用改姓避讳了,于是有一部分恢复了族姓籍氏,但仍有人沿袭了谭氏、席氏、谈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瑶族,出自瑶族始祖盘瓠,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瓠之后,望出弘农。史籍《姓谱》记载的巴南大姓有谭氏,在《万姓统谱》中也有记载:巴南大姓有谭氏,碌瓠之后,望出弘农。望出弘农的意思是指谭氏的望族居住在弘农郡,弘农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区。碌瓠也可写为盘瓠,又称盘王,是流传于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瑶、畲、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英雄祖神。

在史籍《后汉书·南蛮传》中有关盘瓠的记载,高辛氏糠是黄帝的曾孙,十五岁的时候因辅佐颛顼而建立了很大的功业,被封为诸侯,都城在高辛。后来他遭遇一吴姓将军的侵扰,为此招募天下人,说谁能将吴将军的头斩下来献给他,他就把女儿嫁给他。

当时,糠喂有一条名叫盘瓠的狗,身上长着五颜六色的毛。盘瓠听到后,竟出其不意地将吴将军的头叼了回来并放到糠的帐下。在众目睽睽之下,糠没有办法,只好让盘瓠带走女儿。

盘瓠带着公主来到南方一座大山的石室里,晃身变成了一位英俊威武的青年,公主大喜。后来公主生了十二个孩子——六男六女,盘瓠和他的妻子、孩子们,世世代代在该地繁衍生息,便发展成了被史书称为的少数民族。

这个传说虽然有些神奇,却在诸多史籍如《山海经》、《搜神记》、《淮南子》、《水经注》等中都有描述。根据瑶族人的传说,盘瓠的后代主要有十二个姓氏,分别是:盘、目瞫、包瞫、黄、李、邓、周、赵、唐、雷、冯、胡。其中的晖氏家族,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变化为覃、谭、潭三姓,晖姓反而消失了。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盤瓠之后,盘、冉、谭、巴、李、田为巴南六姓。”

近代考古学表明,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信性,是口传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学者认为,至于盘瓠是人还是是犬,亦或只是一图腾象征,且不必深究,但关于他的神话传说,至少证明了在中国南方确实有谭氏的另两个源头。还有学者曾对盘瓠居住的“南山”加以考证,认为“南山”即为辰州卢溪县西的武山,也就是今湖南省泸溪县境内,属湘西地区。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塔塔儿氏,源出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世仇部族塔塔儿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塔塔儿部被成吉思汗剿灭后,一部分族人迁入辽东地区,分别融入满族、鄂伦春族,满语为Tat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谭氏、戴氏等。

.蒙古族坦开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nkai Hala。请中叶以后所冠汉姓皆为谭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景颇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景颇族谭氏,源出景颇族中的勒羊氏部落,后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改为汉字单姓谭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谭木查氏,亦称穆察氏,满语为Muca Hala,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谭氏、穆氏等。

.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特别多,是满族著姓之一,人口众多,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流域)、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部)、马察(今吉林浑江西南部)、占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兰州皋兰)、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沈阳市西北石佛寺)、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等地,所冠汉姓为谭氏、唐氏、舒氏、劳氏等。

 

第七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壮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谭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谭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大禹、谭子、籍谈、盘瓠。

 

 

 

.各支始祖:

谭可亦:公讳下原從亦併大今敬避,庙讳從亦字彦明仕,唐宣议郞以曾孙贵累赠荣禄大夫,係幽州大将军谭忠公之裔也其先世由河南徙居金陵太平府当塗县贵游乡及大唐武德元年茂寅由金陵徙居江西吉州太和县高行乡六十七都地名早禾市鸟龙山石壁渡下公於懿宗咸通十四年癸巳携男守祿挈家属由江西徙茶陵十五都地名鄧塘复僖宗中和二年壬寅八月十三日迁饶溪地名蕉坑改名太平园居焉,卒葬二十七都地名竹子田而考其所生 在於唐憲宗元和元年丙戌岁。元配:李氏,赠贤淑夫人,葬茶陵十五都,地名鄧塘。生子:守祿。是为中湘谭氏始祖。

谭全忠:字成初,号傅溪,二十五都砻上丁向。事入列傅中。元配:李氏,殁葬十八都石下土桥头。生子一:思务。是为湖南湘潭谭氏成初公派始祖。

谭 元、谭忠仁:明初始迁善化六都落业云蓋,元至元二年丙子三月十八日寅时生,明永乐五年丁亥卒,葬云盖柏梓塘龟形山卯山酉向有志碑石墓图。配周氏,元至元六年庚辰生,明建文年卒葬合夫冢坐山右共向志碑石墓图。子二:忠仁,忠义。忠仁,明洪武二年已酉王月初五日未时生,任云南平坝卫落业是省。配:氏,明随夫任云南。元公次子,谭忠义,明洪武五年壬子四月十八日未时生,成化六年庚寅七月二十九日午时卒,寿九十九,葬合妻冢左同向有志碑图。配虞氏,明洪武十六年癸亥七月初九日未时生,正统年卒,葬云盖柏梓塘湖湾园内甲庚向有志碑图。子二:宝一:宝二。是为湖南茶陵谭氏始祖。

谭可亦:字彦明,号宣义,行六,唐咸通四年(公元863)由江西泰和高行乡早禾渡官楚南,居茶陵。传二十一代至谭元,明洪武间徙居善化六都云盖,生二子:忠仁徙云南,忠义生宝一、宝二,衍两房。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宝一房始修支谱,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宝一、宝二两房合修,1917年两房又续修。宗祠建于云盖柏梓塘。是为长沙云盖谭氏始祖。

谭全忠:谭可奕六世孙,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迁居茶陵太傅。十二世孙谭大感于宋末迁宁乡河头冲。是为宁乡河头冲谭氏始祖。

谭处尧:字仁礼,谭可亦十四世孙,迁居衡州府安仁县井下怀麓堂集,官宋司空相国。文津始迁祖平英公,字儒俊,清康熙中授读省垣,占籍善化文津。是为长沙文津谭氏始祖。

谭文钦:谭可亦二十五世孙派至谭文钦,讳贤一,明初自茶陵卜居长沙硃塘。清光绪初年建祠于茅园峙。族谱创修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1929年八修。该族名人谭拔萃,署宁夏镇总兵。是为长沙硃塘茅园峙谭氏始祖。

谭志材、谭志富:于明成化间自茶陵迁善化,分居南乡八都周子塘、东乡八都洞井铺。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续修族谱,堂号福荫。是为长沙谭氏始祖。

谭必达:明洪武初由江西南昌斗门铁树观携四子:大光、大伏、大仕、大奇迁湘,开基于长沙县北乡翔凤桥。族人分布于谭家园、茅埠桥、大埠头等地。至1949年,已传三十余代,族人约三万余人。宗祠位于谭家园。是为长沙谭家园谭氏始祖。

谭福缘:明初自江西宜春迁浏阳浦梓港。是为浏阳浦梓港谭氏始祖。

谭孝成:宋靖康中自江西洪州新建县迁福建长汀县,再传承新迁居清流。又十四传至谭功安,明时迁长沙县,谭功安之三世孙谭逢琪始自长沙迁浏。是为浏阳梅花巷谭氏始祖。

谭忠凡:由江西迁居湖南茶陵,至九派祖谭仔显,由茶陵徙居湘乡七星街。明末,十派祖谭庭秀继徙宁乡八都杨梅冲。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始修支谱,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续修。是为宁乡谭氏始祖。

谭世勣:于宋徽宗末年由茶陵迁宁乡十都四区晒谷石。清同治5(1866)续修族谱,堂号双桂。是为宁乡晒谷石谭氏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