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0001~0500 |
八.楹联典故:
1.门楣题辞:
三省传家:典出孔子弟子曾参故事。《论语》“学而篇”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传家”即由此闻名。
2.四言通用联:
南丰撰史;西府养亲: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文学家曾巩,字于固,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嘉祐年间进士,曾奉诏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善于写文章,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王安石所推许,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元丰类稿》。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大臣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宋天圣年间进士,历官会稽知县、郑州知州、开封知府,宋仁宗时任宰相,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称。晚年向宋神宗推荐王安石,共同辅政。为相十五年,历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号称老成持重。晚年被儿子曾孝宽(官端明殿学士)接到西府孝养,世人都以为荣耀。
酒肉养志;童冠咏歌:上联典指春秋末期的鲁国南武城人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以孝著称,奉养父亲的时候,必有酒肉;将撤下的时候,必请示父亲允许,孟子称他为“养志”。后被尊为“宗圣”。下联典指曾参的父亲曾点,字子皙,孔子的弟子,曾这样表明自己的志向:“暮春三月,穿着春装,和冠者(成年人)五六人、童子(小孩)六七人,去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歌,一路走回来。”
武城世第;鲁国家声:此联为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联。
武城世德;沂水家声:同上。
省身世泽;传道家声:上联典指春秋时期的曾参,孔子弟子。语出《论语٠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下联典指宋·曾巩,主张先道后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南丰世泽;鲁国家声:上联典指曾氏的望族居鲁郡。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文学家曾巩,字子固,南丰人(今江西南昌)。世称“南丰先生”。嘉祐年间举进士,尝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为王安石所推许。散文平易郐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亦以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著有《元丰类稿》等。另《降平集》也题为其作。
南丰世泽;东鲁家声:同上。
南丰撰史;西府迎亲: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南丰人曾巩,任史馆修撰。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曾公亮之子孝宽为吏部尚书,迎父至西府孝养。
三省门第;一贯家声:此联为曾氏宗祠“三省堂”通用堂联。
三班判押;两浙屏藩: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曾公亮为政有能声,至夜户不闭。累迁至同中书门下事。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曾致尧,出为两浙转运使,性刚直好言事。
舜雩逸致;坟典淹通:上联典指春秋曾点,姓曾,名点,字子皙,春秋末期的鲁国人(今山东平邑)。唐朝时期的开元封“宿伯”,宋又封“莱芜侯”。“舜雩逸致”,谓其收藏经史之丰。下联典指南北朝时期后周的曾崇范,庐陵人。家中藏有九经、子、史诸书。南唐刺史贾皓到崇范家求书,并用自己的钱来抵偿书的价值。曾崇范笑曰:“坟典天下公路,世乱藏于家,世治藏于国,其实一也,何估值以偿耶。”曾崇范被诏授官太子洗马,后迁为东宫使。
大和保合;万福攸同:此联为曾氏宗祠通用春联。
酒肉养志;童冠咏歌:全联典指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事父至孝,每餐必有酒肉。曾参之父曾点尝言志曰:“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五言通用联:
东鲁家声远;南丰世泽长:上联典指曾氏的望族居鲁郡。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文学家曾巩,字子固,南丰人(今江西南昌)。世称“南丰先生”。
鲁国家声远;武城世泽长:此联为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联。
大学家声旧;万民气象新:此联为曾氏宗祠“宗圣堂”通用堂联。
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邦:孙中山撰(赠赐)曾氏宗祠通用联
4.六言通用联:
才遇天麟地凤;志在沂水春风:曾氏宗祠通用联。
5.七言通用联:
宗传内无双学士;圣教中第一名贤:此联为台湾省屏东市曾氏宗祠联。联以鹤顶格镶嵌“宗圣”二字。
武城世第承三省;沂水渊源流九洲:此联为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联。
天下斯文宗一贯;古今乔木第三家:广东省深圳市保安区沙井镇新桥村曾氏宗祠联。新桥村曾氏宗祠约建于明代(一说元代),曾是居住在新桥一带的曾氏人的宗族祠堂。据说他们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参之后,南宋初年到此落籍,迄今已逾八百余年,繁衍三十二代。祠堂占地1050平方米,三进三间,由檐廊、山门、前殿、正殿和后厅等组成,气势恢宏,是深圳现存最大的古祠堂。走过天井中的石牌坊,祠门上方“曾氏大宗祠”的匾额扑进眼帘,两侧柱木上镌刻着这一副对联,联语说的是先圣曾参的事,因为曾参在孔门弟子中排位第三,其后人便自称“乔木第三家”。据说居住在这里的曾氏后人崇尚诗书传家,仅前清时便出过翰林七个进士、数十个举人和秀才,祠前现存的十多对旗墩,便是彼时族中子弟中举或升官时升旗庆贺留下的遗迹。
南北真传唯一贯;古今道学第三家:全联典指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曾氏后裔都尊写《孝经》的曾子为祖先。古有四大贤人:孔、颜、曾、孟,曾子排行第三,于是便有“古今道学第三家”之说。
一部孝经贻世业;八家文蕴绍宗风:此联为曾氏宗祠“追远堂”通用堂联。
宗传内无双学士;圣教中第一名贤:此联为曾氏宗祠“宗圣堂”通用堂联。联以鹤顶格嵌“宗圣”堂名。
气象更新绵世泽;现归依旧焕人文:江西省兴国县三僚村曾氏杨公祠“若文堂”堂联。“挂壁天井”是三僚曾屋村的一处典型风水建筑,位于三僚圩南面与曾氏杨公祠隔河相望,建于明朝,属曾氏三房的祠堂,正式名称是“若文堂”。“若文堂”结构非常怪涎,大门不是开在正房中间,而是在其山墙的一侧,其天井分上下两座,上天井在祠堂中间,与普通天井无异。下天井在山墙的正中开大门的位置,只有三面,一面由墙代替,故名“挂壁天井”,亦即把天井挂在墙上的意思。天井那扇墙特别高,完全挡住了视线。这座墙上对称排列着二对燕尾墙,墙上有一种龙头鱼身的雕塑,这种是龙生九子的一种,名叫蚩吻,是龙生的第九子,好吞,它可以吞山食海,故专用于屋脊做兽头装饰,避邪镇煞。天井上用蚩吻装饰,显然是看重其避邪的意义。“若文堂”是明朝时由三僚曾屋名师曾乔世主持设计的,大门不开在正面,据说是为了维护长房的利益,因为正中开门与长房有碍。大门开以侧面,是侧面山头大吉。“挂壁天井”在风水上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翻肚鲤鱼形”,据说这座祠堂的门多次遭雷击,这里又有一个讲究,叫雷越打,鲤鱼籽越多。因为一打雷,鲤鱼便产卵,象征人丁更为兴旺。“若文堂”的山头座向是坤艮兼申寅向,辛丑分金,甲方开门,出子口,卯水上堂,对酉卯峰,所以不能正面开大门,正面开门没有山峰,而侧面开门是一个尖峰,甲方开门对文峰,是希望出文人。堂上有这副对联,说明曾氏三房建祠时,是盼望后世多出文彩。事实上,三僚的国师曾邦旻、曾永章等人都是出在这个祠堂。若文堂前面是大坪,坪外为水池,两侧建有两排平房,后面一排平房,成矩形封闭在祠三面,中间留有卵石铺成的走廊,连成一气,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方形围屋。三僚曾氏这一房人丁很旺,仅长房就达八百多丁。
5.八言以上通用联:
投杼逾墙,误疑贤母;跃舟赴水,饮恨贞妃:上联典指春秋时期,有人告曾参母曰曾参杀人,母不信,至三告,母惧,投杼逾墙而走。下联典指明朝期唐王朱聿键被清兵所掳,其妃曾氏没水而死。
道德春秋,学继一宗圣;文章唐宋,名扬八大家:此联为曾氏宗祠“养志堂”通用堂联。
堂构相承,维凛修齐盈旧德;宗公流庆,冀将锺釜妥先灵:此联为曾氏宗祠“追远堂”通用堂联。
圣绍尼山,道德文章齐日月;徽传鲁国,春秋俎豆永乾坤:此联为曾氏宗祠“追远堂”通用祭祀联。
祖德何如东鲁,传经光百代;家风曷似南丰,修史裕千秋:此联为广东省始兴县太平镇东湖坪村曾氏宗祠联。
衍一贯薪传,圣道渊源昭万古;相三朝谊辟,官勋赫奕振千秋:此联为曾氏宗祠“宗圣堂”通用联。
资水如练、凤岭如屏,四面尽环淑气;孝子在周、忠臣在汉,千秋无愧宗风:此联为湖南省洞口县高沙镇清朝时期的曾国藩撰曾氏八支祠联。
传大学十章,明德新民,治人当先治己;衍孝经一册。,敬亲思长,事父可通事君:此联为曾氏宗祠“养志堂”通用堂联。
泗水乐从游,亲炙既深,道统源流传一贯;明堂呈贺表,新奇无匹,文明炳耀列八家:此联为曾氏宗祠“养志堂”通用堂联。
春风沂水,上下同流,江汉秋阳,后先合撰;地凤天麟,孙曾济美,芝山霞屿,堂构长新:此联为福建省漳州市曾氏宗祠联。
道统绍一贯之传,师孔友颜,来者直开思孟;文章擅八家之誉,接韩步柳,同时并驾欧苏:此联为曾氏宗祠通用堂联。
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传,万世成承厥训;超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外,一人独得其宗:此联为山东省嘉祥县曾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曾参在《大学》一书中提出的思想:“格致(格物致知)”、“诚正(诚意正心)”、“修齐(修身齐家)”、“治平(治国平天下)”。下联典出春秋末鲁国孔子所授科目:“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为孔氏高徒,志可与、道可传,桥梓联辉,不愧是父是子;作宋朝硕辅,治有声、政有绩,棣华竞秀,堪称难弟难兄:此联为曾氏宗祠“宗圣堂”通用联。
蒲田分派,琼岛移居,百余年庙貌重新,惟长念水源木本;闽矫登科,陵阳作宰,廿数世凤徽共仰,愿不忘祖德宗功:清朝时期的曾国藩对颜撰海南省海口市迈德村曾氏宗祠联。五百七十余年来,迈德村民在这片沃野上,守护着祖先遗训、“鲁国家风”,守护着古典胜迹、移民文化,守护着一座祠堂、一眼古井、一部家谱。走进绿意盎然的村庄,走进古意森然的祠堂,心中就溢满了怀古幽思、沧桑之感。木质结构的曾氏宗祠原建于明朝,重建于清朝(公元1787年)。如今门窗破损,梁架、檐柱上浮雕和透雕尽皆褪色。拜祭亭已毁,只遗几个石础。宗圣殿神台两边的圆柱上贴着中国科举制度末期广东最后一个解元、清末先进的思想家教育家曾对颜撰写的这副楹联,全联44个字概括了曾氏移民的历史,浓缩了移民的文化。
姓肇武城,溯明新绵远,经义流芳,由古至今,锡爵封贤昭阀阅;基开宁化,念石壁生支,嘉应衍族,邑迁台疆,浓山沂水顾蒸尝:此联为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联。
6.曾氏规训:
圣宗曾子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省诚身,道传一贯。
曾氏家规:孝亲悦心,尊师扶幼;世袭立嫡,承嗣立长。嫡宗不婚,子嗣敏聪;抚子继嗣,同宗择侄。招赘为嗣,宗圣脉混;淫邪乱伦,圣规则罚。
7.典故、趣事:
一贯心传:颂扬曾子精通孔子思想,直接继承和传播孔子学说。据说,孔子临终前,曾子、子贡、阳虎、有若等弟子守护于旁,孔子要将最重要的一句话传给弟子,可是刚说出“吾道”二字就再也发不出声音。这时,曾子伏在老师耳旁,恭敬地说:“吾道一贯心传。”孔子听罢,欣慰地呼出最后一口气,合眼而逝。
卧冰求鲤:传说曾子母亲卧病中想喝碗鱼汤。此时正值隆冬,曾子顶风冒雪赶到集市,变卖了自己的棉袍,欲给母亲换几条小鱼,不料寻遍集市,未见卖鱼的。他又赶到赵王河边,毫不迟疑地扒开积雪,脱去上衣,卧冰求鱼。当他以赤子之心融开厚厚冰层,一条重逾一斤的鲤鱼跃出冰窟。曾母吃了儿子做的鱼,病愈如初。人们说,曾子卧冰求鱼的诚心感动了上苍,为此上苍特命给曾母延寿十年。
安石之吝:曾巩与人为善,奖励后学,十分重视推荐人才,王安石就是通过他的推荐而后一步一步走上宰相之位的。然而王安石做了宰相之后,由于政治见解的不同,一度疏远了曾巩。在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归居金陵(今南京)的时候,宋神宗召见曾巩,并问他:“你与王安石是布衣之交,安石这个人到底怎么样?”曾巩很直率地回答说:“安石的文章和行义,确实不在扬雄(汉朝著名文学家)之下,不过他为人持吝,所以终不及扬。送神宗听了这番话,感到很惊异,因此又问道:“安石为人,是轻富贵的,怎么说是‘吝’呢?”“我所说并不是这个。”曾巩回答,“安石勇于有为,而‘吝’于改过。我说的‘吝’,乃是指他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而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不是说他吝惜富贵。”宋神宗认为曾巩对王安石的评价很有道理。
曾子杀人:曾子是一个有名的孝子,对母亲知寒问暖,十分体贴。母亲也爱他,视若掌上明珠。有一天,曾子要离开家乡到齐国去。他告别母亲说:“我要到齐国去,望母亲在家里多保重身体,我一办完公事就回来。”母亲对他说:“我儿出去,各方面要多加小心,说话做事,千万注意,不要违犯人家齐国的规章制度。”曾子说:“母亲放心,儿子一定遵命。”曾子走后,母亲每日在窗前织布,常常抬头向窗外嘹望,盼望儿子在齐国平安无事,早日回来。曾子到齐国不久,齐国有个和他同名同姓的人,打架斗殴杀死了人,被官府抓了起来。曾子的一个同乡,听到这个消息,没有问清楚,就跑去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子在齐国杀死人了!曾子的母亲听了这个消息,并不相信。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位邻居跑来,说曾子撞下大乱子了,他在齐国杀了人啦!曾子的母亲仍旧不信,安心织布。这时,门外又来了一个人,他还没进门,就大呼小叫地嚷道:“曾子杀人了,你老人家快躲一躲吧!”曾子的母亲见一连三个人来报告这可怕的消息,有些沉不住气了。她想道:“三个人都这么说,恐怕城里的人都嚷开这件事拉,要是人家都嚷嚷,那么,曾子一定是真的杀人了。”她越想越怕,耳朵里好似已听到街上共哄吵吵,官府来抓杀人犯的母亲啦。于是,她忙扔下手中的梭子,离开织布机。在两位邻居的帮助下,从后院逃跑了。
杀猪示信: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小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不论曾妻怎样给儿子说好话,儿子就是不听,一定要跟着妈妈去赶集。最后,曾妻戏哄孩子说:“别去了,妈妈回来买肉给你吃。”儿子听说有肉吃,就答应不随母亲去了。但曾妻回来时并没有买肉,小儿哇哇大哭起来,任凭曾妻怎样哄劝,儿子就是不依。曾子回家问明情况后,见天色已晚,去集市上买肉已来不及了,就去厨房拿了菜刀要杀自家的小猪。曾妻见状,就说:“孩子小,不懂事,所以我就戏言哄他了。事一过也就算了。不用当真。”曾子正色对妻子说:“孩子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纯洁的,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向父母学习。做父母的如果欺骗孩子,说话不算数,孩子就会以为人是可以欺骗的,转而就会欺骗别人,这就等于父母在教孩子欺骗人。另外,做父母的欺骗了孩子,父母在孩子的心中就失去了威信和信任。以后,孩子就再不会相信父母,对父母的教诲也就听不进去了。这样,很难把孩子教育成有用之才。如果孩子对父母失去尊敬,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于是,夫妻一起动手磨刀杀猪,为孩子烧了一锅猪肉。一天晚上,曾子的小儿子刚睡下又突然起来,从枕头下拿起一把竹简向外跑。曾子问他干什么?孩子说,这是我从小朋友那里昔来的书简,说好了今天还,再晚也要还人家,不能言而无信。曾子笑着把孩子送出了家门。
耘瓜受杖:雄鸡三唱,太阳从山林冉冉升起,农夫们纷纷荷锄下地。曾参的父亲曾皙荷锄走出大门,曾参紧跟在后面,来到山脚下瓜地里。那瓜苗一片葱绿,十分茁壮,迎风摇摆着。曾皙以教诲地口吻对曾参说:“参儿,锄地下锄要稳,拉锄要匀,切勿忙手忙脚。”说着便做起示范。曾参用心学习,小心翼翼地耘瓜。曾皙老当亦壮,遥遥领先。曾参初学乍练,手脚生疏,远远落在后面,但他不甘落后,奋力追赶。稍一不慎,一棵肥壮的瓜苗被锄掉了,于是大惊失色。曾皙回头一看,十分生气,声色俱厉地顺手拿起木杖就打儿子。曾参没有逃避,反而顺从地趴倒在地,任凭父亲责打。曾母听说儿了挨打,急忙跑到田间,抱住儿子痛哭:“参儿受苦了!参儿受苦了!”曾参忍住疼痛,劝说母亲:“请母亲不要难过,爹爹是在对我教训。惹爹爹生气了。”曾皙渐渐息怒,回家之后,担心打伤了儿子,便悄悄到书房门窥视。曾参知道父亲走过来了,忍住肉体剧痛,抚琴而歌。曾皙看后,才放下心来,缓步又走回屋去。
伏案苦读:曾参自幼参加劳动,十二岁起在父亲曾皙培养下,潜心向学。他留着长发,穿着掩衿短褂,系着腰带,少年志成。他白天下地劳动,晚间则在油灯下翻阅竹简,攻读诗书,直到深夜。在隔壁草房里,曾母正在织布,木梭来往飞驰,忙忙碌碌。夜深了,星斗满天,玉盘西斜,已是三更时辰。曾母离开布机,走进书房,轻声喊道:“参儿,天色不早了,还不休息!”曾参很有礼貌地站起身来:“母亲,儿就去睡觉。母亲织布太劳苦,请母亲早早安歇!。曾母答应,转身又回到织布机上继续织布。曾参悄悄把门闭上,往油灯里添了些棉籽油,又翻阅起书简。过了一个时辰,曾母又去催促儿子休息,推门一看,曾参已经扒在书台上睡了。于是十分疼爱地喊道:“参儿!参儿!快去睡觉,明日爹爹还带你下地耘瓜!”曾参猛醒,起身致歉:“母亲,让你挂心,这就去休息!”母亲走后,他就用尖刀在竹简上刻了四个大字:“志从孝道。”立志终身从孝。
奉事争异:曾参二十七岁时,正是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病故了。孔子逝世后,曾参、子夏、子张、子游、有若等弟子们沉痛守丧三年。在满三年时,共同行了大礼,失声痛哭而归。此时,子夏、子张、子游三个人提出:有若的长相酷似老师,想把有若当作孔子,以对老师的诚意和礼节来事奉有若,表示对尊师的敬意。曾参听后,非常生气,立即起来反对,严正陈词:“这可不行,夫子的盛德好象纯洁的江水冲洗过,又象秋天阳光的照耀过,还象广阔无边的天地一样圣洁,这是任何人都无可比拟的。”曾参一番言语,众人听后不禁叹服不已,深为曾参敬重老师的真诚所感动。
思母吐鱼:春天来到了,树木青枝绿叶,曾参庭院锦团花簇。曾妻从门外提来了两条鲜鱼。因为曾参最爱吃生鱼。妻子精心泡制,放进大碗里,摆在桌子正当中,并在周围放好了佐料。曾参的大儿子曾元,二儿子曾申叭到桌旁,馋涎欲滴。曾妻斥责说:“孩子们可不能乱动,等你爹爹回来一齐吃鱼。”曾元、曾申拍手叫喊:“爹爹回来吃生鱼,爹爹回来吃生鱼!”说话间,曾参从学堂里教学回到家里。曾元、曾申都迎上前去施礼。曾参一手抱着书简,一手提着长袍走进屋来。妻子高高兴兴地介绍说:“夫子,今天吃生鱼,不知你满意不满意?”曾参回答:“满意!满意!”说罢,便居中坐下,两个儿子坐在两边,曾妻来回端菜盛饭,一家人欢欢乐乐吃起饭来。曾参首先用筷子夹了一块生鱼,在热汤里一涮,又沾了沾佐料放进嘴里,味美可口。接着他的脸上从喜悦又变得腊黄腊黄,随之“哇”的一块全吐了出来。曾妻大为吃惊,惶恐不安地问道:“夫子,生鱼不好吃吗?”曾参眼含热泪说:“我的老母生前不知生鱼美味,今天生鱼虽然美味,我却独自品尝,真是不孝啊!”此后,终生不再食生鱼。
贫而乐道:曾参随孔子从楚国返回鲁国后,继续学习与研究儒学,锲而不舍,道传一贯。他这时没有什么任职,仍是在家敝衣躬耕,生活很是窘迫。鲁国的国君听说后,对他非常关心和同情,决定赠以“食邑”。但曾参以为“食邑”是只拿奉禄不做事,不如自食其力为好。于是曾参固辞不受。这时,派来的使者好心地劝说曾参:“先生非求于人,为何不受?”曾参对使者诚肯地说:“我常听说,受人者畏惧于人;与人者骄傲于人。纵然对我不骄傲,我能不畏惧吗?”经过再三推辞,曾参终于没有接受国君赠给的食邑。不久,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情,便肯定了曾参的这种言行。此后,曾参到了楚国被聘为宾师,教一大批学生。但那里经常有战乱,就辞去宾师到了卫国。当时,他的同窗好友子路正在卫国任孔悝的蒲邑大夫,有职有权,显赫一时。有人劝说曾参,你到子路那里走一趟,什么不用说,也会得到高官厚禄。曾参却摇了摇头说:“我从来不愿垂翼求人,宁愿在西河教学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不图小利,以仁为己任,直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曾参住在西河岸边,生活贫困得到了难以维持的程度。面带饥色,手足破裂,有时三日不动火,十年没做过新衣服,帽缨子都断了,鞋子都露出了脚。尽管如此,他仍然充满乐观,怡然自得,还经常散步于西河两岸,拂着轻风,不禁抒发心怀,唱着《商颂》乐曲,如同金鼓玉振,铮铮有声。
尊官悲泣:曾参质孝,不图高官厚禄,以孝奉父母为本份。在他晚年的时候,声誉愈来愈高了。由此,齐国聘他为相国、楚国请他为令尹、晋国请他为上卿,但他都没有接受。因为他认为,父母健在时能在跟前孝敬侍奉,做不做官以后还有时间。不过,父母的寿命是不能再增加了,应在家好好事奉父母。所以宁愿在齐国当个小官吏,虽然吏禄微薄,只有“三釜”,却能事奉父母。曾参还说过,杀牛来祭祀先人,还不如父母在世时杀只鸡孝敬老人更好。后来,曾参的父母先后病故了,他便离开家乡到了楚国做了大官。住的是高堂九仞,出门是车马百乘,仕禄“三千钟”。甚为显贵,可是此时此刻他反而非常悲伤起来,面向正北涕泣,悲伤不已,时常仰天叹息,因为这时候没有双亲奉养了。
曾参吊黔娄:黔娄是南武城人,与曾参是同窗好友。黔娄病故了,曾参急忙前去吊丧。曾参到了黔娄家里,看到黔娄的尸体静卧于牖榻上,穿着长袍,用块白布覆盖着。由于这块白布短小,盖头就露出脚来,盖上脚则露出头来。曾参提议说:“把布斜着盖,不是头脚都盖上了吗?”黔娄妻说:“斜而有余,不如正而不足。先生生前不邪,死而邪之,这样会违背先生的生前意愿。”曾参听了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哭得更为悲伤。并问黔娄妻:“先生终时,何以为谧静?”黔娄妻说:“以康乐为谧静?”曾参又说:“先生在时,食不充饥,衣不遮体,死则首足不能覆盖,棺旁也没祭祀酒肉,这能算是谧静、康乐吗?”黔娄妻回答说:“先生生前,国君常常想授于他正事,任为国相,但他辞而不为,这算是有余贵吧!国君还常常要赐与他米粟三千担,先生还是辞而不受,这也算是有余贵吧!他愿与天地人间共甘苦,宁愿为平民百姓,不戚戚于贫贱,而忻忻于富贵,全是为了求仁求义。这样的谧静、康乐,不是更好吗?”曾参听了大加赞誉:“有黔娄这样的先生,才能有黔娄妻这样的好妇人。”
子夏丧子:曾参在六十岁时,与子夏、段干木设教于西河。子夏的儿子不幸病死了,子夏非常悲伤,眼睛都哭瞎了。曾参听说后,赶忙前去看望。子夏哭,曾参也哭。子夏哭着说:“天哪,我有什么罪过,这样来惩罚我呢?”曾参听后有些生气,并直率地说:“子夏,你为何无罪,过去我与你共同跟着孔夫子学于洙、泗那个地方,老了又退居于西河之上,可是西河的人都知道你,而不熟悉孔夫子,这是你的一个罪过吧!当你的父母亲去世时,西河人都不知道,这是你的第二个罪过吧!现在你的儿子死了,你却哭瞎了眼,没有不知道的,这是你的第三个罪过了。”子夏听了,甚为信服,随之丢下手中的拐杖,深深拜谢说:“我是有罪的,我是有罪的。”
曾参更席:“易箦”是用来作病危将死的典故,源于《礼记•檀弓上》。曾参在七十岁时得了重病,卧床不能起了。于是,他把儿子曾元到跟前说:“人生的经验,不要花多实少,言多行少。比如飞鸟鱼鳖,为了追求食饵而身亡。君子不要以利辱身才是。”有一天,他的学生孟敬子前来问候病情,曾参又语重心长地说:“鸟到临逝世时,叫得极为悲哀,人到临逝世时,言语极为善良。君子生养之道,至死也不会忘掉修养才行。”又过了几天,他的弟子乐正子春也来看望老师。乐正子春坐在床前,大儿子曾元、二儿子曾申都坐在他的足下,跟随乐正子春的书童坐在墙角的凳子上,手端着一尊明烛。书童突然用手指着曾参床上正铺着的席子说:“那华美的竹席子是大夫的席子吧?”曾参在朦胧中听到书童说话,忽然猛省地说:“这席子是季孙氏大夫送给我的,还未能更换下来。”曾参猛喊曾元:“元儿!快更换席子!”“父亲的病重了,不可以更换了!”曾参说:“你爱我,不如君子爱人,君子是以德爱人。你这样姑息我,我还求什么呢?”曾元听了,无可奈何,知道父亲是不愿死在季孙氏大夫赠送的席子上,只好遵命更席。曾参起身尚未躺好,便咽了气。唐朝柳宗元《唐帮衡州刺史东平吕君诔》就用这个典故:“恒是悬罄,逮兹易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