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738 姓氏略考-贺兰(贺赖)姓-姓氏渊源

(2009-08-21 18:53:17)
标签:

杂谈

分类: 0501~1000

0738 贺兰(贺赖)[賀蘭賀賴,读音作hè lài(ㄏㄜˋㄌㄞˋ),亦可读作hè lán(ㄏㄜˋㄌㄢˊ)]←相关的蒙文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蒙文标准字库》。

 

.姓氏用字: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东胡分支匈奴族贺兰部,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

贺兰氏,亦称贺赖氏,为汉、唐之际生活在中国北方贺兰山地区的东胡分支匈奴族贺兰部的氏族姓氏。

史籍《元和姓纂》第三十八卷贺兰氏条下云:“代居元朔,随魏南迁河洛。魏以忠贞为贺兰,因命以氏。”

在古代鲜卑族语言中,“贺赖”即为“忠贞”之意。该部族忠实于自己所属的氏族部落,历任酋长屡次率领部族为拓拔部效忠,并与拓拔部世代姻亲,因此被拓拔部酋首称作“贺赖”,以嘉奖其忠实,该部即因以为部族名称,后以“贺赖”为姓氏,称贺赖氏,汉音注为“贺兰氏”,其部族称为“贺兰部”。

贺兰部后来成南北朝时期以拓拔部为核心的北魏王朝中拓拔氏皇族以下八大王公贵族之一,世代为拓拔部的姻亲,在整体的权势地位上仅次于丘穆陵氏、步六孤氏,排在第三位。

贺兰,在古鲜卑语读音中读作hè lài(ㄏㄜˋㄌㄞˋ),中原汉音读为hè lán(ㄏㄜˋㄌㄢˊ),但今在贺兰山地区的原住汉人仍读其音作hè lài(ㄏㄜˋㄌㄞˋ)。史载文献中,因其读音有差别,将其分为贺兰氏、贺赖氏,实则为一个部族的姓氏。

在三国曹魏国以前,诸史籍中是找不到“匈奴贺兰部”的,只在史籍《晋书·北狄匈奴传》中有一处贺赖部的记载,该记载在史籍《资治通鉴》中由胡三省注释为:“内入(匈奴)诸姓有贺赖氏,留北方者为贺兰氏,‘兰’、‘赖’语转耳。”

贺兰,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史籍《晋书·北狄匈奴传》,西晋太康五~八年(公元284287年),由塞北入迁内地的匈奴人约有十三万余口,十九中,皆有部落,不相杂错。这十九个匈奴部落中,有一个部族就称为贺赖部

晋朝政府纳居这十九个北狄匈奴部落于雍州(今陕西西安)北部。雍州当时所辖范围广大,包括今陕西省大部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史籍《读史方舆纪要》中称:宁夏北部包括贺兰山区,属雍州徼外地,即雍州北边外之地。匈奴贺赖部入居之后,即被安排在位于雍州北部、水草丰茂、生态环境放牧的贺兰山地区。由于贺赖部在今贺兰山驻牧,因之以其部落名号称其游牧地山名;但贺赖贺兰系一音之转,汉文史记其贺赖贺兰贺赖部贺兰部,其游牧之山名即为贺兰山。随后,贺兰部向东迁移到内蒙古的大青山以北。

由于匈奴贺兰部曾于晋太康年间驻牧于贺兰山地区,这座山脉便习惯地称为贺兰山了,这种以民族部落命名的山名在贺兰山地区还有一处,宁夏大武口至石嘴山一带的乞伏山便是。据史籍《元和郡县志》中记载:东北抵河,其抵河之处亦名乞伏山。这是由于在三国时期,乞伏鲜卑人曾驻牧于此,因而这一段山就被称作乞伏山了。鲜卑、乌桓都是历史上强悍的北方少数民族,据史书记载:鲜卑起于鲜卑山乌桓初时聚居于乌桓山,许多山名与少数民族部落名称有很大的关系。贺兰山只是其中之一。

据史籍《晋书·慕容隽载记》记载,公元357年,即北狄匈奴入居中原七十年后,匈奴单于贺赖头率部落三万五千降于慕容隽,拜宁西将军云中公,处之于代郡平舒城。匈奴贺赖部与鲜卑贵族慕容部及拓跋部便结成了军事部落同盟。

贺兰氏,在南北朝时期为以鲜卑拓拔部为核心的北魏王朝中皇族以下八大王公贵族之一,在整体的权势地位上仅次于丘穆陵氏、步六孤氏,排在第三位。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孝文帝元宏(拓拔宏)迁都洛阳以后,即开始着手进行第二次政治改革,其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及其臣属各民族如匈奴、氐、羌、党项等内迁民族原有的生活习俗,促进各族积极接受汉文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改鲜卑服装为汉服:

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农历12月甲子,拓拔宏在洛阳宫光极堂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这是易鲜卑官服为汉官服的具体执行措施。

2.所有官吏一律使用汉语:

拓拔宏规定,此后禁用鲜卑语,并称鲜卑语为北语,汉语为正音。拓拔宏诏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岁以上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要逐步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下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则要立即改说汉语。如有说鲜卑语者,降爵罢官,故意抗旨说鲜卑语者,杀无赦。

3.重新确定民族籍贯:

所有随北魏王朝迁往洛阳的鲜卑族人,以及御下氐、羌、党项等族,一律要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回平城(今山西大同,)

4.改鲜卑贵族原有的姓氏为汉姓:

鲜卑族姓氏皆改汉姓,所改之汉姓,以音近于原鲜卑姓者为准。拓拔宏以鲜卑拓跋部本氏为首姓,拓拔氏改汉姓元氏。

皇族以下,第一位为鲜卑族姓丘穆陵氏,改汉姓为穆氏;第二位为鲜卑族姓步六孤氏,改汉姓为陆氏;第三位为匈奴族姓贺兰氏,改汉姓为贺氏;第四位为鲜卑族姓独孤氏,改汉姓为刘氏;第五位为鲜卑族姓贺楼氏,改汉姓为楼氏;第六位为鲜卑族姓勿忸于氏(万忸于氏),改汉姓为于氏;第七位为库莫奚族姓纥奚氏,改汉姓为嵇氏;第八位为鲜卑族姓尉迟氏,改汉姓为复姓尉迟氏。

拒改汉姓者,或暗称鲜卑、氐、羌、党项等族原姓者,先罚降等级,后杀除当族。自此,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以身作则,改称元宏。

5.确定门阀等级:

拓拔宏以鲜卑拓跋氏为最高的门第等级,为皇族。拓跋氏以外,其他八姓贵族的社会地位,相等同于当时北方最高门第的崔氏、卢氏、郑氏、王氏四姓。

其他等级稍低一些的鲜卑贵族、氐族贵族、羌族贵族、党项贵族等,其姓氏亦均改为汉姓,其等第与汉族一般士族相当。

6.鼓励鲜卑的皇族和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

元宏积极鼓励鲜卑的皇族和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藉以建立政治联姻,由是加强与汉族士族地主阶级的联合,和御下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民族融和。

……

在北魏孝文帝积极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后,匈奴族贺兰氏族众,皆改为汉姓贺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的西魏朝廷赐大臣裴文举姓贺兰。其子孙后裔袭之,称贺兰氏。后一部分人省文简化为单姓贺氏,一部分回复裴氏。

南北朝时期的东魏武定年间,朝廷赐大臣苏绰之弟苏桩姓贺兰。其子孙后裔袭之,称贺兰氏。后一部分人省文简化为单姓贺氏,一部分回复为苏氏。

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廷,赐大臣梁台姓贺兰。其子孙后裔袭之,称贺兰氏。后一部分人省文简化为单姓贺氏,一部分回复梁氏。

 

 

本书特按:

今有许多文献说,贺兰山的“贺兰”一词是蒙古语“骏马”或“驳马”的意思。实际上,在蒙古语中,无论是“骏马”还是“驳马”,蒙古语都不叫“贺兰”。至于另有学者说“贺兰”是古突厥语“驳马”的意思,也值得仔细商榷。

今人讹传“贺兰”一词为“骏马”或“驳马”,主要是因为在贺兰山中多处发现崖壁上绘有“骏马”和“驳马”的古老岩画,因此就有学者认为其为氏族图腾,而蒙古族为古匈奴族的衍支,于是由此推测其为蒙古语“骏马”或“驳马”。

本书笔者曾于国家“六五”、“七五”计划期间在内蒙古、外蒙古地区工作过,所知者,“骏马”在蒙古语中为“莫尔道(或)”;而“驳马”,就是黄白相间之色的毛色不纯之马,在蒙古语中称为“阿勒格(或)”;却从未见有以“贺兰()”来称呼马匹的。蒙古族同胞爱马甚于自己的生命,绝不会连马的称呼都搞错。

本书认为,将“贺兰”说成蒙古语“骏马”或“驳马”,是很不负责的道听途说,或以讹传讹,所形成的史评论断属于臆断,不足以为史凭。请人们不要因为各民族的历史湮远缺载,便任意去编造民族历史。

另外,在两宋之际,著名民族英雄岳飞撰有流传千古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其中就有“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词句,甚是气壮山河。不过,据本书考证,岳飞在《满江红》中所提到的“贺兰山”,并不是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处、北起巴彦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铜峡的贺兰山脉,那座贺兰山脉当时属于西夏王朝,已经与两宋之际的中原王朝远无关联了。因此,岳飞所说的“贺兰山”,当指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境内的小贺兰山,其时确为金国政权所占有,是岳飞一心要收复之地。

 

 

 

.各支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