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779 姓氏略考-回姓-姓氏渊源

(2009-09-01 00:12:30)
标签:

杂谈

分类: 0501~1000

0779 回[,读音作huí(ㄏㄨㄟˊ)]

 

.姓氏用字: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臣下火正(管火的官)回禄,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回禄,是传说中的火神。在史籍《左传·昭公十八年》中记载:禳火于玄冥回禄。杜预注:玄冥,水神;回禄,火神。唐朝时期的诗人陆龟蒙在《销夏湾》诗中描述:昔予守圭窦,过于回禄囚。后来“回禄”被人们用作火灾的代称。

宋朝时期理学家朱熹在《答包定之书》中说:近闻永嘉有回禄之灾,高居不至惊恐否?明朝学者蒋一葵在《长安客话·卢师山》中也说:平坡寺既回禄后,荒凉殊甚,惟后殿藤胎大像,亦唐制,佳。清朝时期的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仇大娘》也描述:适西邻有回禄之变,魏托救梵而往。

在回禄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回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祁氏尧帝之贤臣吴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吴回,传说中是生活在吴山(今浙江杭州西镇)的一个杰出人物,他本名叫回,是颛顼高阳氏的曾孙,老童之子。在远古时代,回迁居到吴地,因此被称“吴回”。

吴回氏族部落以叫声宏大的“驺虞兽”为图腾,“驺虞兽”以奔跑迅捷著名。吴回之兄叫重黎,担任帝喾属下的火官,叫做祝融,后因办事不力被帝喾所杀,吴回便接替了管火之官,也叫祝融。

祝融之官的职责,主要是观察天空的火星火宿,另外掌管部落用以照明、取暖、熟食方面的篝火,这是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一件极为神圣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吴回任祝融后远近闻名,威信很高。

据史籍《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二十七年,出鸡头山,过回中焉。在史籍《汉书·武帝纪》中记载:元封四年冬十月,待幸雍,祠王畴,通回中道,名四中。在史籍《明通志》中记有陇西北有回城,亦中回中。吴回部落在迅速发展之后,广布于千山和陈仓区吴山一带(今陕西宝鸡陇县),故曰回中道回城,后来的吴山、千山均以吴回的姓名而命名。

吴回部族的一部分留居在吴山,至夏、商、周时期仍存。其族的另一部分人约在尧舜之际渡河而迁晋南,于商末形成吴山(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一带的吴伯国,并留下的地名。吴回又带领部分族民从于祝融之墟(今河南新郑),吴回逝世后亦葬于该地。在江南一带亦有吴山,虞山之名。

吴回逝世后被尊为祝融神,即火神。历史典籍皆把他列为中国远古的三皇之一,也叫朱天菩萨,乡间民俗,一遇火灾,则口中大呼米天菩萨保佑平安双膝跪地而拜。在五行学说的神秘理论中,火与南方相配,于是火神祝融又成为五方帝中南方之神。

吴回的子孙后代,有称吴氏者,有称回氏者。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弟子颜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颜回,公元前521~前490年,字子渊,亦称颜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在典籍《雍也》中记载,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颜回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颜回不幸早死。

自汉朝时期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在祭孔时,还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给颜回追加谥号:唐太宗李世民尊之为先师唐玄宗李隆基尊之为兖公宋真宗赵恒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孛儿只斤·图贴睦尔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世宗朱厚熜在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今天,山东省的曲阜市还有复圣庙

后世由尊崇颜回者,以颜回的名字为姓氏,称回氏、渊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元朝时期大臣方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方回,公元12271307年,字万里,号虚谷,歙县人(今安徽歙县),著名元朝文学家。

南宋景定年间(公元12601264),方回在别省登第,之后出任严州知府(今浙江杭州)。当蒙古兵至时,方回开城迎降,被授予建德路总管(今浙江杭州建德)。但不久方回就被罢官,遂往来杭歙间。

方回以评选唐、宋以来的律诗为业,精心编著了《瀛奎律髓》,自己标榜为江西诗派,并提倡一祖三宗之说。他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对于方回所著之文,在由皇六子爱新觉罗·永瑢主编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被评为学问议论,一尊朱子,崇正辟邪,不遗余力,居然醇儒之言。方回还著有《虚谷集》,已佚,今存《桐江集》、《桐江续集》。

方回在当年迎合元朝统治,其后裔子孙皆取回为姓氏,称回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张氏,出自元朝末年元军一张姓大将,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在元、明时期的山东遭州府(今山东荷泽)有一个村子,大部份村民人的姓氏皆为回氏。

据其族人说,元朝的末代皇帝元惠宗(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被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军打败北逃,时有一张姓大将保驾直至北都哈拉和林(今蒙古前杭爱省鄂尔浑河右岸呼舒柴达木之南二十公里处)后,方辞驾南回,元惠宗念其有保驾之功,故赐其姓为回。该张姓将军的后裔遂以元惠宗所赐姓氏,称回氏,世代相传至今。

本书按:

此说有些天方夜谭,因为若真是如此,在明朝初期强烈的反元氛围环境下,早就会被明王朝及民众以“汉奸”、“元奴”之名被屠戮干净了。这似乎不合历史演进逻辑,因此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六个渊源:源于张氏,出自元末明初期地方割据政权吴王张士诚,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元朝末年张士诚以十八条扁担起义,反对元王朝,曾一度占有浙、苏、皖等大片土地,并自立为吴王。后因种种原因,不久即被朱元璋属下大将徐达、常遇春打败,追其至北方。张士诚在河间一带渡河时,自知不能逃脱,故而投河自尽。

徐达、常遇春不久即二将赶到,割下张士诚首级带回,弃尸于野。后张士诚的三个儿子埋尸成坟,名为三姓坟。此后,张士诚的三个儿子为了躲避明军的追杀,遂分别改姓氏为回氏、翟氏、常氏,之后分散逃匿,后入穆斯林,成为回族,世代相传至今。

本书按:

该说出自河间市臣卧佛堂乡小回庄之回氏所自传。

但据当地回族老人传说,卧佛堂回是回族二门四世的一位祖爷,在西北舒城娶来一位小妾,曾生下三子,祖爷死后,正室大妻的儿女们和小妾的儿女们不合,争怒之下,小妾的儿女们离开家去了河间府,三子分姓回、翟、常三氏,各置庄园,立村居住。此后这三家所自述的回、翟、常三氏乃张士诚三个儿子改姓一说,实际上是讹传。

回族学者纪文波为了印证此种说法的正误,曾多次去江南,分别走访了南京、镇江、苏州、上海等地,并到了苏北的大丰市大龙乡白驹场,那里是张士诚老家。纪文波找到了张士诚纪念馆、档案馆,查阅、走访了张士诚的有关情况。

张士诚是一名私盐贩徒出身,他与李伯升等十八人因抗争元朝的重税盘剥而起义,聚众占领了苏、浙、皖地区大片土地,一度号称为吴王。但不久,张士诚即被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常遇春打败,本人亦被俘,在被押进南京后劝降无果,自己绝食七日后自缢而亡。

显然,张士诚根本就没到过北方,又怎能死在河间地区呢?

另外,当时张士诚的妻子刘氏得到噩耗后,将所生二子藏匿在民间,然后聚家人、丫环等几十口人于翠云楼,集薪楼周,举火后人楼具焚,同归于尽。因此,张士诚只有两个儿子。后世人等、包括纪文波,虽费尽全力也未打听到张士诚还有妾和其他儿子。

所以,说张士诚三子埋尸改姓回、翟、常三氏,实为讹传而已。

 

 

第七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民族自称,属于以民族称谓为氏。

回氏在回族中虽然人口数量所占比例不大,但却很有代表性,极富民族特点。

回族民间早就流传着“回回姓回”之说。在中国大陆国河北、山东、西北等地今居住着许多回族回氏族人。

回族立回为姓氏,据回氏老人讲,是有其深刻的含意的:一是回回本身是古代阿拉伯、波斯等“回回国”来的;二是回回人信仰的是“回回教门”,即伊斯兰教;三是回回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为回族。

为了让后代记住自己的祖源,信仰“回回教门”,记住自己是回回民族,即有回族人立“回”为姓氏,称回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明朝初期将军常有德,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朱允炆称明惠帝,与其叔燕王朱棣打仗争夺皇位,既明朝初期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当时,曾有朱元璋在位时的大臣徐达、常遇春、胡大海等共五十一家大臣都力保明惠帝。最后,因内变等原因,明惠帝被打败,朱棣燕王登基坐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称成祖。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凡力保惠帝的诸家大臣都遇难得祸,并殃及九族。时有常遇春的近门族人常有德,为避难活命,遂率三子北上,逃匿到河南、山西一带,后在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应诏来到直隶。

常有德的三个儿子为了避难,并且希望将来再回南方故里,故改姓为回、翟、常三氏,世代相传至今。

本书按:

回族学者纪文波在南京找到了常有德一族的原籍二郎岗,并在南京档案馆、县档案办公室,查看了有关材料,还去了常遇春故里贾村(常家坟),详细阅读了常氏宗谱。

纪文波又考虑到回、翟、常三氏族内世代相传的古老传说,经过反复研究,再三推碓,暂时确定回族回氏符合第七个渊源,回褚村(大褚村)的回氏、翟褚村的翟氏和常王毛圈的常氏三支族人,目前暂时皆被定为常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今云南省的隆回小沙江地区,在瑶族中有一部分花瑶回氏,分布在下山峒一带,其来源大多是在元、明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回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在当地瑶族同胞生活的地区,还记载有一段壮烈的反封建、反压迫的历史事件:

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下山峒有回氏瑶民七姊妹,被汉族大豪绅廖元翁率领百余穷凶极恶的家丁追赶,引起当地瑶民的强烈反抗。廖元翁狼狈退回后不甘失败,遂谎报假称瑶民造反了,满清政府立即遣兵万余前往镇压。

花瑶人民不畏强暴,英勇奋战,伤亡甚重,在大沙江与清兵大战一场后败退小沙江,又与追兵小杀一场,两地共死伤瑶民数百人。幸存的花瑶民众被迫越山绕道退到麻塘山隐居。清兵一直追到五都七岭八寨,瑶民靠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入的险峻地形与清兵周旋,不断出没在山林中奇袭清兵,杀得清兵胆颤心寒,无法进兵。

后来,溆浦瑶族首领蒲公祥率众攻打龙潭,切断了清兵后路,致使清兵背腹受敌,被迫停战议和,并从隆回司(今隆回县司门前镇)、小沙江、五里江(溆浦县境内)等地撤兵,花瑶民众才又部分迂回各峒。但在当地汉族豪绅的追杀下,大部分瑶民被分散在边远的深山老林中,无法返回以前居住的地区(今小沙江镇洞江、大沙江一带),以至于以这一地带为中心,形成了周围十里无瑶的局面。

在与满清政府议和后,瑶族同胞为纪念奋战中的勇士和烈士,将大沙江、小沙江一度改名为大杀江小杀江,同时举行隆重集会以示纪念。

 

 

德姓始祖:回禄、吴回、颜回、方回、常有德。

 

 

 

.各支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