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879 姓氏略考-兰姓-姓氏渊源

(2009-10-15 17:50:48)
标签:

杂谈

分类: 0501~1000

0879 兰[,读音作lán(ㄌㄢˊ)]←相关的满文、蒙文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圆点满文印刷体字库》、《蒙文标准字库》。

 

.姓氏用字: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穆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

在周宣王执政时期,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郑国传至周襄王姬郑二十五年(郑穆公姬子蘭元年,公元前627),郑桓公的孙子姬子蘭即位。传说,郑穆公之母在生他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地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即产下一子,遂将其取名为“蘭”。

姬子蘭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子孙中有的以王父之名为姓氏者,称蘭氏,世代相传至今,文字简化改革之后,蘭氏简笔为兰氏,史称兰氏(蘭氏)正宗。

兰氏族人大多尊奉郑穆公姬子兰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幼子芈兰(熊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在位)敕封他的小儿子芈兰(熊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大夫,在芈兰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先祖所封邑名为姓氏者,称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兰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夫食采于兰邑(今山东枣庄),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乌洛兰氏、拔列兰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汉末魏、晋时期,匈奴族休屠部在凉州地区有乌洛兰氏、拔列兰氏

到了南北朝时期,乌洛兰氏、拔列兰氏部落归附于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公元在位)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这个过程中,乌洛兰氏、拔列兰氏被改汉姓为兰氏、石氏,后融入汉族中,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拔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公元在位)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这个过程中:

.鲜卑族独孤氏,原先为汉族,传说为汉光武帝刘秀的后裔,后因战败被俘而逐渐融入鲜卑族,成为魏王朝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构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保留独孤氏之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回复汉姓刘氏者,后有改为兰氏、卜氏。

.鲜卑族嗢石兰氏,亦称乌石兰氏,后多改汉姓为兰氏、石氏等。

.鲜卑族乌洛兰氏,后改汉姓为兰氏。

.鲜卑族仆兰氏,亦称普兰氏、蒲兰氏,后多改汉姓为仆氏、普氏、蒲氏等,亦有改为兰氏者。

.鲜卑族是兰氏,亦称是连氏,后多改汉姓为兰氏、连氏等。

本书按:

另外,在史籍《魏书·官氏志》之外,还有许多鲜卑氏族的佚脱之姓未入官史之籍。其中,有鲜卑族李兰氏,后改为汉姓兰氏、李氏;有鲜卑族乌兰氏,后改为汉姓兰氏、石氏,这两支鲜卑族人中皆汉化为兰氏者,后融入汉族之中,亦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古羌族白兰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改姓为氏。

古羌族白兰氏,是在历史上开发青海地区的少数民族姓氏之一。

到了南北朝时期,羌族白兰氏部落分成两支,迁徙于西南地区。其中一支分布在云南、贵州地区,被汉史称为“古兰若人”,其族后逐渐演进为彝族;而另一支则分布在广西地区,逐渐演化为壮族。

在这两支白兰氏(兰若氏)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化姓氏者,称兰氏、白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的后裔,蒙语为,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武威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兰氏。

.蒙古族乌兰氏,汉义红色,蒙语为,世居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黑龙江两岸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兰氏、洪氏者。

 

 

第九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文献《回族人物志·元》中记载,回族中的兰氏,源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

谙都刺,字瑞芝,生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祖父名叫阿思兰,元朝初期随从大将军阿术征伐南宋,转战于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宁路(今山西太原)达鲁花赤(县令)。其后裔子孙因其名兰,遂有以兰为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本书按:

在回族同胞的姓氏中,虽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其兰氏与蓝氏却根本不同源,绝不可混同!

 

 

第十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额哲氏,满语为Eje Hala,汉义骟牛,世居兰河山(小兴安岭西南侧),后有以居地名称取谐音汉姓为兰氏、哲氏者。

.满族辉罗氏,源出金国时期古女真会兰氏部族,以姓为氏,满语为Huilo Hala,世居乌拉(吉林吉林)、松花江沿岸等地区,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兰氏、辉氏、何氏等。

.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多冠汉姓为兰氏、郎氏等。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

.达斡尔族必喇氏,亦称别兰氏、毕力扬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必兰氏部族,世居和悠(今乌苏里江入黑龙江的河口一带)、长白山区、黑龙江两岸等地区。后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后多冠汉姓为兰氏、杨氏等。

.达斡尔族瓦兰氏,亦称瓦然氏,为古老的托莫氏家族的一个分支。后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lan Hala,汉义为巧妙。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兰氏、乔氏等。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瑶族、畲族、苗族、傣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兰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兰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本书慎按:

兰氏与蓝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姓氏群体,其渊源各不相同,一个为氏,一个为氏。但在1954年文字简化改革之后,许多蓝氏族人也将自己的姓氏简笔为兰氏,以至于今天大家都兰、蓝不分,滥用现象非常普遍,是姓氏学研究领域中数十个令人头疼已极的姓氏之一。

 

得姓始祖:姬兰(郑穆公)

 

 

 

.各支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