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世——杨簴,字廷用。梦龙公之子。行云一。官福州通判,以子贵,赠朝议大夫。
配任氏,封安人,生子三:琛、玗、琏。
83世——杨琏,字朝华,簴公三子。南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登邹应龙榜进士,仕至扬州府推官。后以子贵,赠中奉大夫。
配小溪朱氏,生子一:宏卿;继配方氏,生子一:应翔。二位夫人并封安人。
84世——杨应翔,字鹏举,又名应霆,字起。琏公次子。南宋度宗咸淳乙丑年(公元1265年)登 院登炳榜进士。累官左司员外郎,迁右司郎中兼宝谟阁待制。
配王氏,封贞德夫人,生子二:博文、志文。
应翔公宋、元鼎革后致仕,本族元朝几代后人都不认异族统治,拒为元臣。
85世——杨博文,字时宗。应翔公长子。
配丁氏,继配刘氏,生子二:景蕙、景兹。
86世——杨景兹,字含章。博文公次子。时值宋元鼎革,所蕴不遇。其时,乐其山川之胜,遂自斗门迁光溪,定居于百梁桥之东街,时正值元世祖十七年(公元1280年)。
配光溪胡蕙泉之女,生子二:信懿、信仪;生女一,适翰林检讨袁士元。
明万历壬寅岁(公元1602年),驿缄府伯河南张公士良(曾任宁波知府后迁河南按察司副使兼大梁兵备道)题匾额词曰“世德明宗”。置田赡祭,血祀绵延,引之万年无替云。
招远支嗣孙讳觐光兄弟联魁,并列台鼎后,觐光公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六月,为《光溪杨氏宗谱》续谱作序。
87世——杨信懿,字仁贵。景兹公长子。元顺帝至正年间(公元1341年-1368年),朝廷闻其贤,遣使币聘之,辞不赴。教授燕山,有鄞江诗集行世。
配蒋氏无出,继配赵氏,生子二:泰翁、谦翁。
88世——杨泰翁,字起汶。信懿公长子,行三八。
配方桥马氏,生子三:敬忠、敬遂、敬安。
89世——杨敬忠,字诚夫。泰翁公长子。行四一。郡庠生。
配詹氏,生三子:仕升、仕清、仕新。
90世——杨仕清,字养浩。敬忠公次子。
配 氏,生四子:彦信、彦通、彦东、彦魁。
——杨仕升,敬忠公长子,大房三房祖。由选贡任江西金溪县教谕。
91世——杨彦通,字梅斋。仕清公次子。招远支杨氏始祖(鄞县光溪杨氏十四世)。洪武末年(约公元1395年--1396年)选贡,任山东登州(黄县)教谕。永乐年间任满致仕后,因与招远仕宦贤达多有交集,且喜招远淳朴民风和山水景色,遂籍于招远县城城里村,载《登州府志》。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与鄞县老家的伯父仕升公、兄彦信公三人,依据宋乾道年间(公元1165年--1173年)的鄞县《杨氏宗谱》版本,修撰了第一部鄞县光溪《杨氏宗谱》,并献田二亩以赡光溪祖祠。以后的光溪谱中记载彦通公为“招远支始祖”,其后裔始称“招远杨氏”。
配王氏,生子二:嵩、升。
——杨彦信,字美德。仕清公长子。选贡,任福建光泽县尹。
92世——杨嵩。有传贤达。招远县城里村人。公学识渊博,通达明哲,却时舛运蹇。但以才德,修身齐家。
配隋氏,生子三:惠、振、庆。
93世——杨惠。有传贤达。招远县城里村人。公行懿德馨,修身齐家,兴书立理,始鼎招邑。
配范氏,生子四:允、敏、兴、起。
94世——杨允。有传贤达。招远县城里村人。公文博德厚,正德年间流寇刘六、刘七兵犯招远,公倾家以捐金守城,亲自为战保城不失,义举载于汗青,德馨广传于世。
配于氏,生子四:子荣、子华、一麟、一豸。
95世——杨子荣。有传贤达。明廪生。公珪璋粹质,博学多才,名播招邑。弱冠之时赴乡试,虽题外违例八股而与举人擦肩,闻者皆惋惜,但其才华公认。
配张氏,儒门闺秀,生子二:邦杰、邦瑚。
96世——杨邦杰(?--1528年)。有传贤达。招远县城里村人。公胸怀坦荡,仗义疏财,乐善好施,不惜赤贫。后以子梅贵,赠奉政大夫、直隶真定府同知。以曾孙觐光贵,赠南京太仆寺卿并晋阶资德大夫。
配孙氏,生子二:梅、槐。
尤其必须感恩的是,孙氏老祖母为我支杨氏兴旺,子孙振振,蜚叠腾达,“心灰泪血,共抵厥成。”实乃我杨门再造之女娲。老祖母终生贞操勤劳,杰公早卒,梅、槐尚幼,饥寒交迫,穷困潦倒。然二子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孙氏祖母朝耕暮织,含辛茹苦,勤俭持家,惟夙心二子学业有成,虽呕心沥血,累及失明,初心不改,始得回报。明嘉靖年间,梅公才德彰显,拔举恩贡,授盱眙县知县,迁直隶真定府同知、升潼关佥事。孙氏祖母过世后,以曾孙觐光贵,追赠二品夫人。宗亲们应感恩跪谢六世老祖母。
97世——杨槐(公元1520--1576年),字兆卿。邦杰公次子。有传贤达。招远县城里村人。槐公天性孝悌,遂奉母命辍学务农,以助母供兄梅公力读成名。为我宗一族中兴,高风亮节,功德无量。以孙觐光贵,诰赠通奉大夫,累赠陕西左、右布政使、南京太仆寺正卿。以孙观光贵,晋阶资德大夫。
配刘氏,诰赠太淑人、累赠二品太夫人,生子一:州牧。
钦赐祭葬,槐公墓在今梦芝街道路家河村南,路家河水库(水库于1958年修建,墓地被毁无存)大坝中部向西约60米的水库中,当时墓地祭田36亩,中心墓地两亩多有墙垣。守墓人姓秦,最后的守墓人叫秦大田。明累赠槐公资德大夫墓碑现存招远市文物管理所珍藏。
——杨梅(约1518--?),字和庵。邦杰公长子。有传仕宦。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举恩贡,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授南直隶凤阳府盱眙县知县,政绩斐然。任满后迁直隶真定府同知、再升潼关佥事(正四品)。以子焌贵,诰赠奉政大夫。载邑志人物传。
配徐氏,诰赠宜人、赵氏,诰封宜人。
98世——杨州牧(生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卒于万历三十五年三月,公元1608年),字郡伯,号镇南。明廪生。万历二年15岁时,既遂伯父于盱眙县任上读书。后来在胶西设帐授徒,门下出儒士一批。州牧公家教甚严,聘严师课子,且亲自督教,促三子皆成才。万历二十年日寇犯朝鲜,州牧公随军参划军务,协助主将定策平寇,深得重视和高评。明进士、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王铎撰《镇南杨公传》对州牧公给与极高评价。去逝后以子觐光贵,敕赠承德郎兵部车驾司主事,诰赠奉直大夫、礼部精膳司员外郎,诰赠奉政大夫、礼部祠祭司郎中,诰赠通政大夫,累诰赠陕西左、右布政使、南京太仆寺正卿,晋阶资德大夫。载《登州府志》、《招远县志》,载入邑崇祀乡贤。
配孙氏,敕封太安人、诰封太宜人、太淑人、晋封二品太夫人,生子三:觇光、觐光、观光。
钦赐祭葬(崇祯十年闰四月十一日,公元1637年)于招远城西门外柳甲沟村北黄土崖,坐西朝东。崇祯帝赐钦谕、诰命各一道,祭品一宗。钦命:由万历三十五年状元、礼部尚书、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黄士俊题写牌坊;由崇祯元年状元、翰林院侍讲、右谕德刘若宰撰写墓志铭;会元、进士翰林院编修曹勋书丹;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方拱乾篆额铭石。举行葬礼时,特遣山东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右参议进士赵建極到灵前礼祭,登州知府陈钟盛、招远知县朱守义等地方官遂祭。规格之高,招远史无前例。御赐二品祭葬规格:四柱三门大石牌坊一座、坊前大石狮两个、坊上小石狮四个,华表、石虎、石羊、石马、翁仲、御祭碑各一对,均为花岗岩雕琢,另有祭物祭品一宗。牌坊正门朝东,前有华表屹立左右,牌坊中门内向西铺设神道宽20米,石虎、石羊、石马、翁仲、御祭碑,每座间隔8米依次对称排列于甬道两侧至州牧公墓冢。墓地祭田十六亩、房六间。招远典吏沈莲后人守墓,最后守墓人沈仲明1946年土地改革后离任。民国时,曾于1918年5月11日发民国政府第825号公报列为国家文物予以保护,中共建制后亦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州牧公墓地于1975年由烟台文物部门考古挖掘,终毁于1976--1978年整修大寨田)。
2014年杨氏宗亲重建墓地在增甲沟村东南,距原墓地址约500米,墓地5亩多,有墙垣植松柏。
99世 ——杨觇光,字侍宸。州牧公长子。有传贤达,明监生。以子开世贵,敕封承德郎,督察院都事,阶奉政大夫。配兰氏,敕封太孺人。配兰氏,生子二:开世、承世。
——开世,字启斯,号云峤。觇光公长子。有传贤达,明廪生。袭叔觐光公荫爵,累官授都察院检校转都事、敕封承德郎、升南京户部郎中。配路氏、李氏均敕封孺人。
——承世,字维先,号云岚。觇光公次子。有传贤达,以叔观光公荫,试中书舍人。配范氏。
——杨觐光(生于万历乙酉年三月初七,公元1585年----薨于崇祯八年二月十一日,公元1635年),字星仲,号拱宸,又号百芝。州牧公次子。有传仕宦。招远县城里村人。觐光公生而颖异,聪慧夙成,七岁时即因聪慧之奇被知县刘光文稟报朝廷,万历帝闻之喜而制曰:“独往高标,再来异表。”。九岁能讲解史记,十岁能古诗词,奇之为神童。十八岁邑考夺魁,明万历丙午乡试夺亚魁,二十二岁蟾宫折桂,登万历丁未(公元1607年)进士第。初授行人司行人,后累官兵部车驾司主事,敕授承德郎转礼部主客司主事、升礼部精膳司员外郎,诰授奉直大夫。升精膳司郎中转祠祭司郎中。因策划主持天坛祭天大典有功,升江西布政使司参政兼按察司按察使备兵抚州,诰授奉政大夫。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擢陕西右布政使、天启六年十二月升左布政使兼固原兵备道,封疆大吏,带甲十万余,晋阶通奉大夫。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八月调任南京,诰授太仆寺正卿,晋阶中大夫。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二月擢南京通政使司通政使,晋阶通议大夫,后累晋资德大夫,至此觐光公官居二品位及九卿。
配赵氏,敕封安人、诰封宜人、淑人、两封夫人,崇祯葵未(1643年)殉邑难,副室李卿云自以死殉夫,贞烈闻旌表,载邑志。生子二:鸿亮(明亡后改名:师亮)、鸿宁。
觐光公为官清正廉洁,恤弱济贫,彰善瘅恶,化解社会矛盾。殚精竭虑,文韬武略,勤勉王事,革弊鼎新,蔑视奸宦阉党,处事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公生膺七封,殁邀双恤,得国之殊荣。薨后,钦恤祭葬,於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九月二十六日未时葬于灵山之左,山东布政使司,登、来二州巡抚及县邑等主官皆亲临灵柩祭悼。墓在现招远灵山主峰东麓石镜山东坡山凹(墓地毁于1967年破四旧)。钦赐二品祭葬规格同州牧公。载登州府志与县邑志人物传。去世七年后(崇祯十五年七月,公元1642年)崇祯帝国难乱世思忠臣,念其生前对大明朝的贡献,勤政为民的功德,追赠工部侍郎。
觐光公在朝赤胆忠心,在家乡亦坦荡无私。慨然以兄觇光公长子代其子荫袭了官职,可谓行为世范。为父亲守孝期间,倾心督导12岁的三弟观光公学业,为其日后登第打下坚实基础。又倡导缔结‘文社’,推举伯叔举人焌公为社长,且亲自指导众学子学业及科举事项。两年后即结硕果,本村李乃兰、李笃培万历三十八年同科进士登第。一时‘文社’声誉大振,学风荡荡,科第连绵,仕宦迭出。明末至清初‘文社’学子共出进士六名,举人以下数十人。此外还捐俸重新修建宋代招远文庙、与弟观光公共同捐资重修雾云山圣水庵等善事。
觐光公为仕宦三十年,清白一生,薨后“萧索杯带,外无长物”,家中屋宇破旧不能住,其子竟“貧无家”,靠知县抚恤始得耕种度日,足见公为官之清廉。
——杨观光(生于公元1597——卒于1644年),字用宾、又字葵宸,号旭崙、又号东海。州牧公三子。招远县城里村人,后迁居杨家营村。有传仕宦。观光公天资聪慧,四书五经,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为父守孝时,又受二哥觐光公精心辅读指导三年,明天启辛酉乡试夺经魁,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戊辰科进士。累官:初授通政司观政,次年升翰林院庶吉士,崇祯三年授翰林院检讨,崇祯十一年晋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崇祯十二年加授经筵讲官兼前职,崇祯十四年擢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讲,崇祯十六年升右春坊掌坊事、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读、奉政大夫,(崇祯十六年在观光公所撰《胶州挫虏全城记》中自述其司职:平台记注、文华宣读、管理文官诰敕、东宫讲读、充侍班官、纂修大明会典、编辑国史、囗会较士、经筵讲官等职。)。崇祯十七年晋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晋阶中顺大夫。
配谢氏、副室袁氏,敕赠安人例赠恭人,生子五:师德、师度、师宏、师毅、师宽。
观光公是名载《中国人名大辞典》、《明史》和现代版《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的杰出历史人物之一。在朝为官十七年“正道、正事、正言”,侍君左右,勤谨司职,清正廉明,忧国忧民。崇祯四年,为解登、莱兵变之民苦,亲上疏《请兵公疏》平叛。崇祯七年为母守孝期间,又与知县张士联遍访民苦,屡屡上书,详述登、莱兵变后的民间疾苦,终使登、莱二府获朝廷赈灾、且获免征五年徭赋。《登州府志》中盛赞观光公“请蠲阻赋,抚疮痍,不留余力”。崇祯十年至十五年间山东、山西连年天灾累累,民大饥,人相食,惨不忍睹,崇祯十三年观光公领敕命,往山西册封安定王妃,礼毕,安定王馈以巨金,观光公作诗力辞,王不允。之后观光公以王所馈之巨金赈晋之饥民,助地方官救灾济难。崇祯十五年观光公因公务途经招邑,路见饥民之惨,公感同身受,鼻酸涕流,“罄储赈灾,活无算”。并协助地方官员哀鸣上恳,为招邑数万生灵请命而大声疾呼,救民于水火之心昭昭可鉴,终使登、莱两府百姓获赈。观光公为民呼号和罄储赈灾之功德《登州府志》、《招远县志》都有详载,深受百姓爱戴传颂。
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观光公倾财置良田一百二十亩捐赠给本县学宫(官办学堂),并“立薄定则”规定助学对象和标准,以助寒门学子入县学宫学习。这也完成了父亲州牧公的助学遗愿。此举对招远县的文化传承善莫大焉,这些助学良田直到清末还由县衙门经营管理和专用。
观光公登进士第,入翰林院后,如鱼得水,才华横溢,博学广览,诗文并茂,著述颇丰。《睿养图说》、《两参图说》录入清《四库全书总目》。《崇儒议庙》、《兵论》、《正心》、《安民》皆切中时弊,为当时的要论。《证思集》十卷,主要收录观光公一生的诗文和所制策、论、诏、疏、说等文集,此文集版已刻成,但因明末战乱未能付梓,实属可惜。据有关资料介绍观光公还是明末理学名家“公之理学,固已卓卓”,对光学研究颇有建树。公还对韵律学、书法、绘画等均有建树,名载《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
观光公於崇祯四年出任礼部春闱分校主考,崇祯十二年典应天府秋闱,崇祯十三年、十六年两次出任会试春闱同考官,第一甲进士人选也由其参与推定。时岁可谓门生芸芸。
观光公才华横溢,名曝朝野,时人誉之为“擅为翰苑领袖...奇男子也...”。观光公的仕途功德,学识著述,生平事迹等,至今仍是很多学者研究的对象。
观光公最早草拟续修了“招远杨氏族谱初稿”,终因沧海桑田鼎革之变,憾未成籍,但成为后人修族谱的蓝本。
观光公甲申殉难(崇祯十七年四月三十日),因逃避与李自成贼兵随行而遇害。葬于招远城西门外黄土崖父墓右前。1975年考古发掘时,只发现一枚铜钱。烟台考古专家李步青先生慨然道:“当年的翰林老爷就这么一个铜制钱,真是个清官啊!”。
各分支中,得中举人、秀才等其它功名者,详见《招远杨氏族谱》。
招远彦通公二十一世孙
杨钧庆 编撰、校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