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觐光---明万历丁未科进士、官至陕西左布政使兼固原兵备道、南京通政使
(2023-09-06 11:46:44)
标签:
弘农杨氏、浦城杨氏、鄞县杨氏、光溪杨氏家招远杨氏族谱杨钧庆微信:寒江雪 |
分类: 博文 |
杨觐光---明万历丁未科进士、官至陕西左布政使兼固原兵备道、南京通政使、累晋加授资德大夫
招远彦通公二十一世孙
杨钧庆 编撰、校审
杨觐光(生于万历乙酉年三月初七,公元1585年----薨于崇祯八年二月十一日,公元1635年),字星仲,号拱宸,又号百芝。州牧公次子。有传仕宦。招远县城里村人。觐光公生而颖异,聪慧夙成,七岁时即因聪慧之奇被知县刘光文稟报朝廷,万历帝闻之喜而制曰:“独往高标,再来异表。”。九岁能讲解史记,十岁能古诗词,奇之为神童。十八岁邑考夺魁,明万历丙午乡试夺亚魁,二十二岁蟾宫折桂,登万历丁未(公元1607年)进士第。初授行人司行人,后累官兵部车驾司主事,敕授承德郎转礼部主客司主事、升礼部精膳司员外郎,诰授奉直大夫。升精膳司郎中转祠祭司郎中。因策划主持天坛祭天大典有功,升江西布政使司参政兼按察司按察使备兵抚州,诰授奉政大夫。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擢陕西右布政使、天启六年十二月升左布政使兼固原兵备道,封疆大吏,带甲十万余,晋阶通奉大夫。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八月调任南京,诰授太仆寺正卿,晋阶中大夫。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二月擢南京通政使司通政使,晋阶通议大夫,后累晋资德大夫,至此觐光公官居二品位及九卿。
觐光公为官清正廉洁,恤弱济贫,彰善瘅恶,化解社会矛盾。殚精竭虑,文韬武略,勤勉王事,革弊鼎新,蔑视奸宦阉党,处事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公生膺七封,殁邀双恤,得国之殊荣。薨后,钦恤祭葬,於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九月二十六日未时葬于灵山之左,山东布政使司,登、来二州巡抚及县邑等主官皆亲临灵柩祭悼。墓在现招远灵山主峰东麓石镜山东坡山凹(墓地毁于1967年破四旧)。钦赐二品祭葬规格同州牧公。载登州府志与县邑志人物传。去世七年后(崇祯十五年七月,公元1642年)崇祯帝国难乱世思忠臣,念其生前对大明朝的贡献,勤政为民的功德,追赠工部侍郎。
觐光公在朝赤胆忠心,在家乡亦坦荡无私。慨然以兄觇光公长子代其子荫袭了官职,可谓行为世范。为父亲守孝期间,倾心督导12岁的三弟观光公学业,为其日后登第打下坚实基础。又倡导缔结‘文社’,推举伯叔举人焌公为社长,且亲自指导众学子学业及科举事项。两年后即结硕果,本村李乃兰、李笃培万历三十八年同科进士登第。一时‘文社’声誉大振,学风荡荡,科第连绵,仕宦迭出。明末至清初‘文社’学子共出进士六名,举人以下数十人。此外还捐俸重新修建宋代招远文庙、与弟观光公共同捐资重修雾云山圣水庵等善事。
觐光公为仕宦三十年,清白一生,薨后“萧索杯带,外无长物”,家中屋宇破旧不能住,其子竟“貧无家”,靠知县抚恤始得耕种度日,足见公为官之清廉。
配赵氏敕封安人、诰封宜人、淑人、两封夫人,崇祯葵未(1643年)殉邑难,副室李卿云自以死殉夫,贞烈闻旌表,载邑志。生子二:鸿亮(明亡后改名:师亮)、鸿宁。
分支详见《招远杨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