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第7课 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标签:
																				
                            心理学 | 
					分类: 心理学资料 | 
			http://rotator.youkulabs.com/?f5465810o1p6
上节课遗留问题:人对母语的偏好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答案: 柯琳·麦克林克有一些针对新生儿的研究表明,自出生那一刻起,他们对自己母语的喜好就比对其他语言强烈。这表明他们还在子宫中孕育时就能察觉到母语的节奏并有所偏好。
一、语言部分:
  
1.动物是否也拥有某种语言?如果没有,它们能够学会语言吗?
  
毫无疑问,非人类动物拥有着自己的交流系统。如果你想用"语言"这一术语来表示"交流",那么狗、蜜蜂和猴子都拥有语言,但如果你想从一种更专业更狭义的意义上用语言来表示拥有我们之前所谈那些特性的东西,比如用英语、美国手语、西班牙语等来表示我们所具有的背景,那么答案基本肯定是"不能"。
  
动物间交流的方式不外乎三种:
  
1.有的动物使用一系列有限的叫声。比如黑长尾猴用有限的几种叫声来表达不同的警报,如"有蛇来袭"或"有豹来袭"等;
  
2.还有一种连续的模拟信号。比如蜜蜂的舞蹈就使用了这种方式:蜜蜂的舞蹈传达了蜜源的地点,但却并未使用任何语法结构的方式,相反舞蹈强度和蜜源中蜂蜜的多少有关。
  
3.对某一主题的随机变化表述。比如鸟鸣。
  
但无论从什么方面你都根本无法找到语音、语态、语法、、组合系统或是任意命名。
  
但接下来,我们就要面对很多的争议了。这是一个关于非人类动物交流系统的总结,当我们探讨到诸如坎兹和宁姆·猩斯基等一些著名受训灵长类动物的案例时,争议会变得更加激烈。
  
如果你读过了格雷心理学教材,但我觉着格雷有些轻信,太过相信那个关于动物能力的观点了。比如,许多科学家认为像坎兹这样的动物,即便它们被认为是完全能够学会单词的,它们也只是学到了数量有限的单词,而且需要花费多年的训练来教授它们,与学会一个单词只需一天或是一小时的正常发育儿童完全不同。
  
动物的语言表达通常是有一定法则的,但这种法则却十分有限,缺乏递归的特征。而实际上这种递归的缺乏是公认的。
  
受过训练的黑猩猩极为啰嗦,所以通常你在电视或者纪录片中看到的,都只是挑选出来的样本而已,这样的样本通常会让人印象深刻。但如果是随机选取黑猩猩的话语,听起来就会是这样的: "宁姆吃、宁姆吃喝、吃、宁姆我","我牙龈,牙龈我", "挠痒痒,宁姆玩、我吃、吃我、","我香蕉、你香蕉、我你给、香蕉我" , "我吃
给橙子","我给
吃橙子
我吃橙子"。
  
莱拉·格雷特曼曾经评论说,如果任何一个正常发育的儿童这样去说话,那他的父母就该带他去看神经科专家了。
  
更具争议的问题则是: "为什么我们想要黑猩猩学习人类的语言呢?"一般来说,我们不希求一个物种具有和其他物种进行交流的能力。蝙蝠利用回声定位来规避障碍,某些鸟儿靠星星来进行导航,但是却没有一个研究项目会去研究猫儿是否可以使用回声定位或者狗是否可以靠星星导航。
  
我们清楚人类的语言能力并不仅仅源于聪慧,有些孩子很聪明,却因语言能力上的障碍无法掌握或理解一门语言。所以猩猩的聪明本身并不能说明它们应当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
  
或许你会指出另外一个事实:在进化史上猩猩是人类最近的近亲,但从另一方面看,人类和黑猩猩在五百万年以前便分离开来,而且人类与黑猩猩有着明显的差别,这些时间足以使人类进化出语言能力,但所有这些都并非在否定对非人类交流系统进行研究的意义。
  
就我自己看来,这种试图让黑猩猩、长臂猿或是大猩猩学习诸如美国手语这样的人类语言,其实是在缘木求鱼。这就像一群猴子绑架了一个人类小孩,并试图训练他模仿猴子的叫声一样。也许看上去挺好玩,但似乎并没给我们带来任何有价值的发现。
  
我认为更具意义的是对野生动物交流系统的研究。人类语言学这门学科就是将构成人类语言的基础原则勾画了出来。如果尝试将这种语言学项目应用到研究野生动物的交流系统上,那么这种研究会极其有趣。比如黑长尾猴的叫声、和蜜蜂的舞蹈。
  
语言的部分我们就讲到这里。
  
2.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大家记得达尔文将语言描述为一种本能吗?他用心地将语言与其他一些非本能区分开来,如阅读,它是一种文化产物,不是每个人都会的。与语言有所不同。阅读的获得源于多年的经验积累。从另一方面来说,阅读又与语言紧密相关。阅读是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它从说转移到了写。阅读方面的心理学与神经系统学相关书籍是非常有趣的,在阅读中我们会碰到双语和多语的情况,在座各位通常感兴趣的是学习多门语言是否影响语言的掌握程度?我们是如何在一个大脑内将所有这些不同语言进行编码的?等等,最后还有一个非常热门的问题就是“语言和思维之间究竟存在什么关系?”
  
实际上几年前,我主持了专门的研讨班,就叫做"语言和思维",致力于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
  
它可以分成两个一般性问题:
  
第一个便是抽象思维必须有语言的参与才能实现吗?
  
  
  
  
回答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就是研究无语言生物,如婴儿和黑猩猩,借此来了解他们有多聪明。或许他们并不笨,他们确实非常聪明,如此一来便能证明抽象思维并不需要借助语言便可实现。另一方面,若了解到他们并不那么聪明,这就说明或许他们本身存在一些固有的认知缺陷。从而表明语言是抽象思维的必要前提。
  
第二个是,一旦你掌握了一门语言,这门语言的结构特性是否会影响你的思维方式?(这个问题我也很想知道,如果学习不同系统的多门语言,是否对思维也有拓展的作用?)
  
所掌握的语言影响思维方式的这一说法通常被称作语言相对论,或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举个例子,有很多探查诸如英语和韩语这样的,不同语言说话者之间差异的研究,以及探究这些语言的结构差异是否会影响思维方式的研究。我们的阅读材料中收录了部分对此的探讨。格雷这本教科书以及《诺顿选集》中都有收录。
  
3.对于语言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问题一:"有些人学习语言要比其他人简单的多,我们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
  
我想可以这样回答,你的这个问题也可以是针对母语学习者,即为什么有些孩子能够迅速掌握母语,另一些却很慢呢? 当然也可以是针对非母语学习者,比如在耶鲁,外语学习对一些同学来说手到擒来,而另一些却难于登天.他们学习外语的速度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来讲个爱因斯坦的故事,他对语言的掌握速度极慢,直到四岁他才能开口说话.
  
女性在语言学习方面占有微弱的优势,女孩在语言学习方面要比男孩稍强一些,但是优势并不是十分明显。用一百个人的样本便可从统计上看出这一结论。遗传因素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父母学习语言的速度很快,学习外语也很快,那你可能也学得很快。但从大脑认知或是社会层面,对这些差异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仍是空白。
  
那位相比在美国这种情况在世界上其它国家更为常见,因为美国的孩子处于单一语言环境之中,实际上孩子是同时学习两种语言的,他们和成人一样,非常擅长于根据声音系统和韵律来区分不同的语言。所以他们一般不会将语言混淆。因此他们学习了不止一门语言,实际上学习多种语言,也是世界的一个整体局势。
  
问题二:"相比于只学一门语言,同时学习多门语言是否会导致学习效率降低?"
  
肯定的答案似乎是情理的,因为心理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仅学习英语,我会将所有的资源都用在英语学习上,但如果我同时学习英语和西班牙语的话,我就必须得将资源分开,因此你们预期学习每门语言的效率会降低。语言发展研究得到的令人惊讶的结果之一,便是常识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相对于只学习一门语言的孩子来说,学习多门语言的孩子,在学习时似乎并未显示出任何弱势,换句话说,如果我是个在学习英语的小孩,而你是个同时学习英语和西班牙语的小孩,你我到达英语学习阶段的时间是相同的。你额外学习的西班牙语,对英语并没有影响,学习多门语言时,各语言之间并不会相互冲突。随之而来的另一问题是:"学习多种语言会导致认知障碍吗?"换句话说, 一些人曾提出多门语言的学习,会对儿童造成某种伤害。在魁北克有人提出了这种观点,比如,关于孩子是否应当同时学习英语和法语的辩论。这似乎没什么好辩论的。似乎从我们已知的情况看,幼年时期学习多门语言,没有任何负面影响。
  
二、感知、注意和记忆
  
我把它们放在一起而不作为独立的课题去讲解,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感知、注意和记忆是一样的。你们看到一个场景,你们看着它、在感知它;场景穿过眼帘,你会去解释它。这就是你看到了些东西。你看见了一个男人和一匹马。如果你闭上眼睛,那个场景仍会保存在你的记忆之中。一周后,如果我询问你们这个图片,"图片上是什么季节?",你们会记得非常清楚。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将要探讨的内容,我们是如何做到这点的?
关于感知的内容是挺难理解的,成功的感知涉及了关于世界的可靠的无意识猜想。
关于注意我想要说的是,我们会注意某些事物而忽略其它事物。而绝大部分的事物,我们并没注意到。
关于记忆,记忆的类型有很多种,记忆的关键在于组织和理解。某些记忆实际上是错误的、不可信任的。
  
你们有多少人记得“911”事件发生时你们在哪?你们中很多人都记错了。我并不想说服你们相信这点,因为你们拥有着某种记忆,使得你能够讲述当时的情景,每个人都讲得出双子塔倒塌时他们在哪。但聪明的心理学家在9月12日的时候说,"我们来做个实验吧!",他们询问人们:"昨天当你听到消息的时候你在哪儿?",他们回答了问题;过了些日子他们再回去问,一年后、两年后,分别回去询问"告诉我911当天发生了什么?"然后他们回答,"我完全记得我在哪里。"然而这时,他们的回答常常是错误的。
  
而它最大的意义在于,我做了一个很明显的记号,对自己的经历我们通常记得不甚清楚,即使是正在经历的当下。
  
1.
感知
我曾去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生院,那里有一位人工智能专家叫做马文·明斯基。如果你听说过"人工智能"这个术语那就是他提出的。并且如果你听过"人们不过是肉做的机器"这一言论,同样出自他口。
  
当马文·明斯基在研究机器人学时,很希望造出一个能做所有事情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要适应、要写字、要认识世界,它要会捡东西、认人、认得椅子以及认路等等。这时明斯基说,"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这需要一个研究生花整个暑假才能完成"。因此他把这作为一个夏季项目派给了一个研究生。视觉和知觉心理学家们都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关于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视觉的研究,以及关于制造能够确认与识别物体的机器的尝试已经彻底失败了。就此我们知道,能够识别出人、客体以及事物,这些一岁小孩都能识别出来的机器,是不存在的。而不存在的原因在于感知是一个比人们所预想的更为棘手的难题。
http://s13/middle/75f1407dga1f4f3303c9c&690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TITLE="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第7课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
问题是,"他"是如何看见东西的?
http://s10/middle/75f1407dga1f4f6199259&690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TITLE="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第7课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
正确思索感知的方法是这样的,
你有着丑陋的血淋淋的眼睛,周围是视网膜,视网膜由大量神经细胞组成,神经细胞会因某些特定刺激物而进行发放。依靠这组发放的信号,"发放,不发放;发放,不发放",你会知道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一个更好的视角:神经细胞发出的信号可以被视为一个数组集合。你需要搞清这些数字是如何转变成客体、人物、动作以及事件的,这才是问题所在。
是因为视网膜是个二维平面,而你要在这个二维平面的基础上延展出一个三维的立体世界。而这在数学上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这就意味着对于任何二维平面图像都存在着不定数额的、与之对应的三维图像。
比如,假如这幅图映在你的视网膜上,一组光线像这样排列着,那在现实中与之对应的是何种实物呢?它可能对应的是一种你正在寻找的事物,或者是一个向后倾斜的方块,因此你必须要分清究竟是哪个。
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我们拥有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无意识假设。我们的心理拥有某些关于事物如何存在的假设,这些假设让我们能够做出从二维数字到三维世界的、有根据的猜测。
但幻灯片上列出的几点,可以帮助大家理解和确认,我下面要讲的知识的正确性。
我将为大家列举三个例子:一个是颜色。我打算把颜色和亮度放在一起讲;一个是物体;还有一个是深度。
首先是颜色的问题:
“你如何才能区分出煤球和雪球呢?”
http://s16/middle/75f1407dga1f4fa46763f&690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TITLE="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第7课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
http://s3/middle/75f1407dga1f4fabc3f02&690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TITLE="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第7课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
你说煤是黑色的,而雪球是白色的,你怎么知道?或许它映在了你的视网膜上,你的视网膜对于刺激它的颜色有所反应。先假设这是对的,那么这个是黑色,那个是白色,这就是你辨别的方法。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因为物体的颜色不只取决于它们的组成材料,还取决于照射在其上面的光的数量。所以,当我走过讲台的时候,我会经过暗处和亮处,而你们绝不会惊叫:"布鲁姆教授在变色!"相反,你们会很自然地感受到,发生的一切不过是光照的变化。这实际上是非常令人震惊的。
你看到这里呈现的这个,仔细看这两个方块,我保证你会认为这一个比那个更亮,这边的条纹比那边亮,但不是的,它们是一样的。除非你将它打印出来,仔细观察,否则你是不会相信我刚才说的这话的。但是实际上它们确实是一样亮。即使我打印出来给你看,你也可能说我是唬你的,但它确实就是这样。
http://s4/middle/75f1407dga1f4feadbec3&690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TITLE="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第7课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
来看这个特写,记好我们要对比的是这两个:现在,我们将背景环境全部去掉,可以看出它们是一样的了。现在你会说,"等一下,这两个不可能相同。"但答案是这样的,我们知道影子会使表面变暗我们并不觉得"这是我学到的",相反,我们分辨的出是因为我们天生就能够分辨。当我们看到一个处于阴影之下的平面时,我们会自动地假定它比看上去更亮,于是我们认为它更亮,并且你可以通过移除阴影来证明这一点,从而见其本色。
这个例子旨在说明,传到你眼中的信息只是冰山一角,来自单一光源照射的光亮程度,只是供你作出某种假设、并得出结论的一个依据而已。
下面是另外一个例子:物体,你看见它,然后你自动且直觉地分辨出不同物体。你能分辨出这是一个人、一座房子、很多鸟、还有树。。。。。。你是怎么做到的呢?实际上,设计程序使电脑,从一个场景中分辨出不同的物体是极其困难的。而对于我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这一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仍不得而知。但对该问题的一种解释是,在环境中的某些线索,向你发出正在面对不同物体的信号,而且这些线索通常被描述为格式塔原则
http://s9/middle/75f1407dga1f5017be098&690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TITLE="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第7课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
我们以"邻近性"为例,当你看到距离很近的两个物体时,你多半不会去假设它们属于同一个物体。
还有"相似性",这张图可以看成是无限多的物体,但你很自然地把它们看做两种,你用所见到的不同纹理图案来区别它们两个。
然后是"封闭性",这个封闭的方形,表明它是一个单独的物体。
http://s10/middle/75f1407dga1f5049e0899&690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TITLE="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第7课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
"良好连续"如果你要做出判断,这可以被看做是两种图形,一种是A到C,另一种是D到B,但你并不会这么去看,相反你会把它看做A到B的一个图形,和C到D的另一个图形。
"共同命运",共同运动的物体会被看成是一个单一物体。
还有"整体性",你看那边那个物体,在缺少其它信息的情况下,你或许会认为那是个单独的物体,可能是个加号;但这个例子中,因为形状模糊你更可能把它当做两个物体,两个顶端相对摆放的物体。
而这些线索和预期都是错误的。这些都是能够迷惑你的例子。但这些线索是有用的,它们指导我们把世界上的物体归类,以分辨出不同的物体。这里是这些线索的总结。
而这是它们迷惑你的一个例子,看到这个你会认为,如果你耳根子比较软,你就会认为这里是一个三角形,这是个具有特定线索的例子,这些线索使得你相信这里有个三角形,但是这里并没有三角形。如果你盖住这些食豆小子,三角形就消失了,同理这中间也没有正方形,仅仅是矩阵而已。
http://s14/middle/75f1407dga1f50984dedd&690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TITLE="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第7课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
http://s2/middle/75f1407dga1f509f41591&690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TITLE="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第7课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
这些图之所以给人以错觉,是因为有线索表明,如此整齐的排列,应该组成一个正方形。
最后,我们来说"深度"。你看到这张图,从某一个角度上你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当你从另一个角度深入洞察这幅图时,比如,你会看到在房子前面站着一个人,你们在看我的同时,也会看到讲台,如果你患有严重的神经失调,在你看来我就是一个下半身是讲台、上半身是人的怪物。上半身晃来晃去,下半身的讲台却静止不动。如果你是神经上正常的人,你所见即是:一个人在讲台后来回踱步。你是怎么做到的呢?我可以从专业角度来向大家解释,视觉为什么是个难题,但简言之,
你的视网膜是二维平面,却要用它来识别三维的世界,你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案依然是,通过线索或猜测。视觉系统会做出一些假定,但并不一定正确,而且事实上,在视觉错觉中这些假定就是错的。但却能指导你以恰当准确的方式来感知这个世界。
例如,我们有双眼视差。这其实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这是唯一关系到两只眼睛的深度线索。如果我离你很近地看你,我的两只眼睛所看到的图像是不同的。或者我必须使双眼汇聚在同一点上,才能看到相同的图像。如果我看后面的人,两眼看到的图像就基本一致了。因为距离越远,由于双眼相对位置不变,两眼看到的图像也就越相近。这并不等于你能够这样想,"后面有个橘子,我两眼看到的图像是相同的,它一定离我很远"。相反,你会自动且无意识地根据双眼视差来估算该人到底相距有多远。
还有"对象重叠",你怎么知道讲台在我前面呢?因为当我走过来,它挡住了我。除非我变成了怪异的变体,否则对这一切合理的解释便是:我走到讲台后面了。
例如,以这个人为例,你怎么看出他站在房子前面的呢?因为这里显示你看到了他整个人,而他挡住了部分的房子,还有相对大小,我离你有多远呢?你看着我便能估算出我离你有多远。你能够成功估算出来的一种途径,是你知道一个人大概有多高。如果你觉得我有五十英尺高,你会假定我比现在所处的位置更远些。由此你对大小的判断决定了你对距离的判断。通常这个线索是没必要的,但如果让你看帝国大厦,如果你在一片田野里你看到一个塔,然后目测,你对与它之间距离的判断就将依赖你对它高度的认识。如果它有这么高,你会说, "哦,大概这么远",然后你将会非常惊讶。
还有“纹理梯度”的问题。我一会将做讲解,还有“线条透视”,也是一会要讲到的。
“纹理梯度”的问题。你如何确认那个物体就是这个物体,或者本身就是同一个物体呢?答案便是拥有纹理的物体会自己先露出来,因为纹理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缩小。逻辑上,这仍然是一个直立的单个物体,只是斑点不断变小,但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自然假定,之所以这些斑点会有规律地缩小,是因为它们随深度增加而缩小了。
例如,经典错觉,人们还会觉得当你发现某种错觉现象便会用你的名字来命名。认为这条比这条长,但这还是错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上面的线段看上去更长,尽管实际不是这样。一个解释是场景中其他的线段,使你的视觉系统对距离作出猜测,然后你通过猜测大小来更正距离。如果你看到两条线段,它们在你的视网膜上所占空间相同,但你相信其中一条距离一百英尺,另一条距离五十英尺,那么你会认为距离一百尺的比较长,因为你脑中会想"如果这两条线段都这么长,但这条距离更远些。那它肯定要比那条离得较近的线段更长。这张图说的就是这个现象。
http://s15/middle/75f1407dga1f50cde751e&690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TITLE="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第7课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
对于上面的这条线段,用缪勒-莱耶错觉来解释,我们会根据距离这一线索假定这条线段较远而这条较近,线索正是产生错觉现象的原因。因为我们假定了这条线段较远,所以我们会认为这条线段应当更长,才能和另一条更近的线段在视网膜上占据相同的空间。
潘佐错觉与此相似。由于线条透视的存在,平行线间的距离会缩小。如果上面的这条比下面的远,虽然你视网膜上占据空间是一样的,但这条会看起来长一些,你也会认为它比较长。
我将以一个错觉现象来作为结束,但我不会去解释它,我只是给你们看一看。因为基于对其它错觉现象的思考,你应该是能够自己想明白的。这是罗杰·谢巴德提出的,它们叫做谢巴德旋转桌。看起来像是两个的桌子,如果你问别人的话,你问别人,"如果门很窄,哪一个桌子更容易通过呢?",他们会说是左边那个,右边这个看起来厚重些、比较不易通过,而这个看起来更加狭长和轻薄。实际上,它们的大小是相同的。
http://s14/middle/75f1407dga1f50f1c7f6d&690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TITLE="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第7课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
但是我真正希望的是,你们做完后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好,是这样,那为什么这个看起来,要比那个更长更细呢?"这一问题的答案,与解释缪勒-莱耶错觉和潘佐错觉的答案是相同的,与深度线索和大脑对深度的正确感知有关。
2.注意和记忆
人们总是对记忆格外着迷,而人们对记忆出错的时候则特别感兴趣。遗忘症的相关症状就很值得研究。
比如说,我需要一个志愿者帮我表现一些行为,假装你是遗忘症患者,你叫什么?“不知道。”太好了,我非常高兴听到这样的回答,因为这是错误的回答,因为你并没有完全失忆,你还会说英语。所以说,你不可能丧失全部记忆,你还会说英语。你叫什么名字?他看上去很困惑,但他还是能控制大小便的排泄,这说明他还没有完全失忆。这个演示,我总是找不到第三位志愿者。(这个实验太搞笑了)
所以我想说的就是,记忆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它包括自传体记忆,也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记忆,那是很正常的反应。当我说某人失去他的记忆时,你不会想到一个穿着尿布的人,而是很自然地想到一个四处乱走的人,在和某个大美人翻云覆雨一番后说,"我这是在哪呢?"所以你们是在想象他们失去他们的自传体记忆。
包括对自我的感知,认识英语是你记忆的一部分,而且知道如何站立,如何咀嚼和吞咽,这些都是你后天习得的,由经验塑造而成的。
关于遗忘症,还有另一种区别。广义上来说,遗忘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你遗忘了关于过去的记忆,而另一种遗忘症是马特·达蒙遗忘症,你丧失了形成新记忆的能力。
这有部电影,男主角患上的就是这种遗忘症,他是位享誉世界的合唱队指挥,由于患有病毒性脑炎,造成了脑损伤,损坏了大部分的颞叶、海马体、以及部分左额叶,如果他还没失去语言交流能力的话,情况会更糟糕。他的智力没有受到任何损伤,他只是不能形成新的记忆,因此他永远停留在"现在"这个状态,没有什么能影响他。
有一些相似的案例,但是并不都是出现这个症状,但是他感觉自己每时每刻都在重生。
现在我们来看几个主题。我想在深入讲解记忆之前,先来回顾一些记忆的基本区别。大致而言,记忆可以分成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也可称之为工作记忆,还有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一种感觉的残留,有一道闪电划过,你可能会看到后像,这个后像就是你的感觉记忆。感觉记忆还包括对声音的声像记忆,当别人和你说话时,即使你心不在焉,你仍然能记住一小部分他们所说的话。还有时候当有人和你说话时,你没认真听,他们会说,"你在听我说吗?",然后你会说,"我听着呢,你说。"然后你会从声像记忆中提取出最后听到的一些内容。
短时记忆,有谁记得我刚才说的话吗?如果能,那么短时记忆就保持了几分钟。
还有长时记忆,有谁知道猫王吗?你知道你的名字是什么吗?你知道你家的地址吗?你的长时记忆能储存你周围的环境信息,你不会马上将这些信息遗忘。当我们探讨短片中的遗忘症时,我们所说的是某种与个体自传体事件有关的长时记忆的缺失。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之间是有区别的,但大致来说,外显记忆是你能够意识到的记忆,所以,当问你昨天晚饭吃什么时,你就会回忆一下之后说,"我昨晚吃了这个",内显记忆是无意识的,比如一个特定的字词,比如"有"是什么意思,如何行走,如何骑自行车,你可能无法明确地表达出来,甚至可能没有意识到,但你仍能够做到它。
语义记忆与情景记忆之间也是有区别的,语义记忆基本是对客观事实的记忆。单词的意义,加拿大的首都是哪里等等。而情景记忆是自传式的,即你的经历。"耶鲁大学位于纽黑文市"是语义记忆,而你上周外出度假,离开了纽黑文市则是情景记忆。
还有编码、储存和提取指的是记忆的不同阶段。编码是在你为考试而复习,或是拥有一段经历时,使信息进入记忆的过程;储存即为记忆的保持;提取即为将记忆取出。最后,提取可以分为回忆和再认。回忆就是你将记忆中的信息重现;再认是当与过去有关的情景出现时,你能够认识的心理过程。
大家还记得我两天前上课时系什么颜色的领带吗?记住我领带的颜色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问你,"是紫色的还是橙色的?",那问题就简单多了。
现在,你可以将记忆大致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感觉记忆,也就是信息的输入;下来是短时记忆,再下面是长时记忆。
你如何从感觉中、从你所听到的内容中获取记忆呢?我正在对你们说话、你们正在听我讲话,这是怎么和另一系统联系起来的呢?是什么决定了你会记住什么、忘掉什么?
现在在你的身边发生着无数的事情,比如你在坐的椅子座位在挤压着你的屁股,你不会说,"哦
我要永远记住这个,座位在挤压我的屁股",你旁边的同学散发出某种气味,你正在想着什么,你看着他,你不可能记住所有的事情。如果真是那样,你肯定会疯掉的。
那么,进入记忆的信息是由什么决定的?
一种说法是
"注意决定"。而注意,就像是投映在经历中的聚光灯,自动地聚焦在某个经历上,使之得以记忆。
注意拥有某些特点。有些事情无需意志努力,就会自动地被注意到。
你们将会看到一组字母,其中有一个绿色的,如果你看到了绿色字母,请击掌。很好
http://s7/middle/75f1407dg769881e7c796&690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TITLE="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第7课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
有时候还是很容易的。找到红色的"O"这个要难些。有时注意是不随意的。我需要一个志愿者。我所要做的是,在屏幕上给你展示不同的颜色,我要你在颜色呈现时,说出他们的名字。你要试试吗?第一个很简单,你只要像这样顺着念下去。有谁来试试吗?好的。红
绿
蓝
黑,绿
蓝
红
蓝
黑
红,很好,现在看这些:换成单词,只要说出颜色的名字:绿
红
蓝
黑
蓝,红
绿
黑
红
蓝。很好,现在又轮到你了。同样的,说颜色名称,红
蓝
绿,说颜色,好的,抱歉蓝
绿
红
绿
黑,绿
蓝
黑
红,蓝
黑
红
黑。非常好。这就是斯特鲁普效应
作为一个你这样出色的阅读者,你的阅读知识,你对单词意思的注意,使你想要尽快完成任务的欲望变成泡影。即使你想要尽快完成任务,你也无法摆脱这种干扰。如果有人给你1000美元,让你以最快的速度读完这个,尽管你竭尽全力,你做不到,你也不能阻止其中的干扰。
这里有一些关于注意的有趣发现,我这里有一个演示,两队篮球运动员,其中一个队伍身穿白色T恤,另一队穿黑色T恤,他们将来回不断的传球,我需要你们做的是在心里记下白色T恤的队伍传了多少次球。你们得到的数字是多少?有人注意到什么异常吗? 有人并没注意到异常情况。没有看到异常的同学,再看一遍,只看不记。首次观看这个影片的人中,有一半的人,在计数的时候,并未注意到任何异常。但当你不再计数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发现你所遗漏的信息。当你注意某个事物时,你的注意是有限的,会忽略掉其他的事物。而这个演示只是对该事实的一个例证而已。
这里还有另外一个例子,我要你们看一个电影,仔细注意电影的情节并且试着记住。有多少人注意到了电影中的异常?有多少人没注意到?好,现在所有人仔细看围巾、盘子的颜色、食物、以及其他。一般来讲这种现象,叫做"变化盲视",也就是说,当我们的注意集中在一点时,我们会忽视环境中其他的一些明显的事情。实际上,当在环境发生变化时,要注意到变化和未变的事物通常是比较困难的。
那么在最后的这个演示中,你们将会看到两张闪过的图片。当你看到两张图片的区别时,请拍手。我个人很不擅长这些,所以我很有同情心。有多少人没看出来?很好,令人印象深刻。再来一个不一样的,有没看出来的吗?这是丹·赛门斯的实验
这是他所进行的变化盲视实验中非常有趣的一部分。这意味着这种现象就是,我们的注意范围非常狭窄,在我们不经意之间便有巨变发生。这也是为什么在电影里,一致性的改变会带来许多的理解困难。丹·赛门斯因将这一课题带出实验室,做了些经典实验,而名声大噪。而我试着将影片和这些研究对应起来。他在康奈尔大学的校园里,进行了这项伟大的实验。实验中,他们会寻找一些从校园里走过的人,然后会有人走上去说,"对不起先生,我迷路了,你能帮我指路吗?",把地图递给那个人,那个人会说
"可以"。然后两个建筑工人扶着门走过,建筑工人们会狠狠的撞到这两个问路的人中间,然后混乱中主试换成了另一个人。所以现在,当这两个人走开,被试站在那里,主试缺已经变成了完全不同的人,然而有趣的是没有人会注意到。如果主试的性别变了,会有人注意到,"你刚才不是个女的吗?",如果主试的种族变了,也会注意到。但很多其他的变化就无法发现了。
还有另外一个实验,我记得是布莱恩·肖勒做了这个实验,或者是丹·赛门斯。实验是这样的,一个被试来到实验室,他们说,"如果你愿意来帮我们做实验,你需要签一份知情同意书"主试递给他知情同意书,被试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主试拿着同意书说,"谢谢,我把它放在这里了"。蹲下去,起来时换了另一个人。人们并不会注意到,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会忽视周遭的变化。奇怪的是我们自己并没有发觉。我们以为自己看到了世界的全部,我们并没有注意到当我们忙于某件事情的时候,会对其他的一切都视而不见。
3.现在有什么关于注意和记忆的问题吗?
为什么非常熟练的事情,会变成自动的、不随意的?
我们知道事实就是这样,一旦你掌握了如何阅读,你就会自动去阅读,你也会自动去倾听。如果我和你说话,我讲话又极为无趣,但是我和你说话想要不听是很难的,你不能关上你的耳朵,你可以用手堵起来,但你不能关上,你也不能完全的不看,除非你闭上眼睛。你不能说,"这是个恶心的电影,我不要再注意它了"。所以,那并没有回答你的问题,只能说你的观察是正确的,也是很具有一般性的。当你十分擅长于某件事,你十分熟练的时候,就会变得不随意、也无法阻止。
他记得车祸前的事情吗?
是的。他在事故之前就有遗忘症,但他确实记得一些事情。他知道他的名字,记得发生在生活中的其他事情。
							
		            
						
		
		
		
		
		
		
							
		
				
		
				
	上节课遗留问题:人对母语的偏好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答案: 柯琳·麦克林克有一些针对新生儿的研究表明,自出生那一刻起,他们对自己母语的喜好就比对其他语言强烈。这表明他们还在子宫中孕育时就能察觉到母语的节奏并有所偏好。
一、语言部分:
1.动物是否也拥有某种语言?如果没有,它们能够学会语言吗?
毫无疑问,非人类动物拥有着自己的交流系统。如果你想用"语言"这一术语来表示"交流",那么狗、蜜蜂和猴子都拥有语言,但如果你想从一种更专业更狭义的意义上用语言来表示拥有我们之前所谈那些特性的东西,比如用英语、美国手语、西班牙语等来表示我们所具有的背景,那么答案基本肯定是"不能"。
动物间交流的方式不外乎三种:
1.有的动物使用一系列有限的叫声。比如黑长尾猴用有限的几种叫声来表达不同的警报,如"有蛇来袭"或"有豹来袭"等;
2.还有一种连续的模拟信号。比如蜜蜂的舞蹈就使用了这种方式:蜜蜂的舞蹈传达了蜜源的地点,但却并未使用任何语法结构的方式,相反舞蹈强度和蜜源中蜂蜜的多少有关。
3.对某一主题的随机变化表述。比如鸟鸣。
但无论从什么方面你都根本无法找到语音、语态、语法、、组合系统或是任意命名。
但接下来,我们就要面对很多的争议了。这是一个关于非人类动物交流系统的总结,当我们探讨到诸如坎兹和宁姆·猩斯基等一些著名受训灵长类动物的案例时,争议会变得更加激烈。
如果你读过了格雷心理学教材,但我觉着格雷有些轻信,太过相信那个关于动物能力的观点了。比如,许多科学家认为像坎兹这样的动物,即便它们被认为是完全能够学会单词的,它们也只是学到了数量有限的单词,而且需要花费多年的训练来教授它们,与学会一个单词只需一天或是一小时的正常发育儿童完全不同。
动物的语言表达通常是有一定法则的,但这种法则却十分有限,缺乏递归的特征。而实际上这种递归的缺乏是公认的。
受过训练的黑猩猩极为啰嗦,所以通常你在电视或者纪录片中看到的,都只是挑选出来的样本而已,这样的样本通常会让人印象深刻。但如果是随机选取黑猩猩的话语,听起来就会是这样的: "宁姆吃、宁姆吃喝、吃、宁姆我","我牙龈,牙龈我", "挠痒痒,宁姆玩、我吃、吃我、","我香蕉、你香蕉、我你给、香蕉我" , "我吃
给橙子","我给
吃橙子
我吃橙子"。
莱拉·格雷特曼曾经评论说,如果任何一个正常发育的儿童这样去说话,那他的父母就该带他去看神经科专家了。
更具争议的问题则是: "为什么我们想要黑猩猩学习人类的语言呢?"一般来说,我们不希求一个物种具有和其他物种进行交流的能力。蝙蝠利用回声定位来规避障碍,某些鸟儿靠星星来进行导航,但是却没有一个研究项目会去研究猫儿是否可以使用回声定位或者狗是否可以靠星星导航。
我们清楚人类的语言能力并不仅仅源于聪慧,有些孩子很聪明,却因语言能力上的障碍无法掌握或理解一门语言。所以猩猩的聪明本身并不能说明它们应当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
或许你会指出另外一个事实:在进化史上猩猩是人类最近的近亲,但从另一方面看,人类和黑猩猩在五百万年以前便分离开来,而且人类与黑猩猩有着明显的差别,这些时间足以使人类进化出语言能力,但所有这些都并非在否定对非人类交流系统进行研究的意义。
就我自己看来,这种试图让黑猩猩、长臂猿或是大猩猩学习诸如美国手语这样的人类语言,其实是在缘木求鱼。这就像一群猴子绑架了一个人类小孩,并试图训练他模仿猴子的叫声一样。也许看上去挺好玩,但似乎并没给我们带来任何有价值的发现。
我认为更具意义的是对野生动物交流系统的研究。人类语言学这门学科就是将构成人类语言的基础原则勾画了出来。如果尝试将这种语言学项目应用到研究野生动物的交流系统上,那么这种研究会极其有趣。比如黑长尾猴的叫声、和蜜蜂的舞蹈。
语言的部分我们就讲到这里。
2.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大家记得达尔文将语言描述为一种本能吗?他用心地将语言与其他一些非本能区分开来,如阅读,它是一种文化产物,不是每个人都会的。与语言有所不同。阅读的获得源于多年的经验积累。从另一方面来说,阅读又与语言紧密相关。阅读是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它从说转移到了写。阅读方面的心理学与神经系统学相关书籍是非常有趣的,在阅读中我们会碰到双语和多语的情况,在座各位通常感兴趣的是学习多门语言是否影响语言的掌握程度?我们是如何在一个大脑内将所有这些不同语言进行编码的?等等,最后还有一个非常热门的问题就是“语言和思维之间究竟存在什么关系?”
实际上几年前,我主持了专门的研讨班,就叫做"语言和思维",致力于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
它可以分成两个一般性问题:
第一个便是抽象思维必须有语言的参与才能实现吗?
回答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就是研究无语言生物,如婴儿和黑猩猩,借此来了解他们有多聪明。或许他们并不笨,他们确实非常聪明,如此一来便能证明抽象思维并不需要借助语言便可实现。另一方面,若了解到他们并不那么聪明,这就说明或许他们本身存在一些固有的认知缺陷。从而表明语言是抽象思维的必要前提。
第二个是,一旦你掌握了一门语言,这门语言的结构特性是否会影响你的思维方式?(这个问题我也很想知道,如果学习不同系统的多门语言,是否对思维也有拓展的作用?)
所掌握的语言影响思维方式的这一说法通常被称作语言相对论,或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举个例子,有很多探查诸如英语和韩语这样的,不同语言说话者之间差异的研究,以及探究这些语言的结构差异是否会影响思维方式的研究。我们的阅读材料中收录了部分对此的探讨。格雷这本教科书以及《诺顿选集》中都有收录。
3.对于语言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问题一:"有些人学习语言要比其他人简单的多,我们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
我想可以这样回答,你的这个问题也可以是针对母语学习者,即为什么有些孩子能够迅速掌握母语,另一些却很慢呢? 当然也可以是针对非母语学习者,比如在耶鲁,外语学习对一些同学来说手到擒来,而另一些却难于登天.他们学习外语的速度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来讲个爱因斯坦的故事,他对语言的掌握速度极慢,直到四岁他才能开口说话.
女性在语言学习方面占有微弱的优势,女孩在语言学习方面要比男孩稍强一些,但是优势并不是十分明显。用一百个人的样本便可从统计上看出这一结论。遗传因素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父母学习语言的速度很快,学习外语也很快,那你可能也学得很快。但从大脑认知或是社会层面,对这些差异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仍是空白。
那位相比在美国这种情况在世界上其它国家更为常见,因为美国的孩子处于单一语言环境之中,实际上孩子是同时学习两种语言的,他们和成人一样,非常擅长于根据声音系统和韵律来区分不同的语言。所以他们一般不会将语言混淆。因此他们学习了不止一门语言,实际上学习多种语言,也是世界的一个整体局势。
问题二:"相比于只学一门语言,同时学习多门语言是否会导致学习效率降低?"
肯定的答案似乎是情理的,因为心理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仅学习英语,我会将所有的资源都用在英语学习上,但如果我同时学习英语和西班牙语的话,我就必须得将资源分开,因此你们预期学习每门语言的效率会降低。语言发展研究得到的令人惊讶的结果之一,便是常识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相对于只学习一门语言的孩子来说,学习多门语言的孩子,在学习时似乎并未显示出任何弱势,换句话说,如果我是个在学习英语的小孩,而你是个同时学习英语和西班牙语的小孩,你我到达英语学习阶段的时间是相同的。你额外学习的西班牙语,对英语并没有影响,学习多门语言时,各语言之间并不会相互冲突。随之而来的另一问题是:"学习多种语言会导致认知障碍吗?"换句话说, 一些人曾提出多门语言的学习,会对儿童造成某种伤害。在魁北克有人提出了这种观点,比如,关于孩子是否应当同时学习英语和法语的辩论。这似乎没什么好辩论的。似乎从我们已知的情况看,幼年时期学习多门语言,没有任何负面影响。
二、感知、注意和记忆
我把它们放在一起而不作为独立的课题去讲解,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感知、注意和记忆是一样的。你们看到一个场景,你们看着它、在感知它;场景穿过眼帘,你会去解释它。这就是你看到了些东西。你看见了一个男人和一匹马。如果你闭上眼睛,那个场景仍会保存在你的记忆之中。一周后,如果我询问你们这个图片,"图片上是什么季节?",你们会记得非常清楚。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将要探讨的内容,我们是如何做到这点的?
关于感知的内容是挺难理解的,成功的感知涉及了关于世界的可靠的无意识猜想。
关于注意我想要说的是,我们会注意某些事物而忽略其它事物。而绝大部分的事物,我们并没注意到。
关于记忆,记忆的类型有很多种,记忆的关键在于组织和理解。某些记忆实际上是错误的、不可信任的。
你们有多少人记得“911”事件发生时你们在哪?你们中很多人都记错了。我并不想说服你们相信这点,因为你们拥有着某种记忆,使得你能够讲述当时的情景,每个人都讲得出双子塔倒塌时他们在哪。但聪明的心理学家在9月12日的时候说,"我们来做个实验吧!",他们询问人们:"昨天当你听到消息的时候你在哪儿?",他们回答了问题;过了些日子他们再回去问,一年后、两年后,分别回去询问"告诉我911当天发生了什么?"然后他们回答,"我完全记得我在哪里。"然而这时,他们的回答常常是错误的。
而它最大的意义在于,我做了一个很明显的记号,对自己的经历我们通常记得不甚清楚,即使是正在经历的当下。
1.
感知
我曾去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生院,那里有一位人工智能专家叫做马文·明斯基。如果你听说过"人工智能"这个术语那就是他提出的。并且如果你听过"人们不过是肉做的机器"这一言论,同样出自他口。
当马文·明斯基在研究机器人学时,很希望造出一个能做所有事情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要适应、要写字、要认识世界,它要会捡东西、认人、认得椅子以及认路等等。这时明斯基说,"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这需要一个研究生花整个暑假才能完成"。因此他把这作为一个夏季项目派给了一个研究生。视觉和知觉心理学家们都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关于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视觉的研究,以及关于制造能够确认与识别物体的机器的尝试已经彻底失败了。就此我们知道,能够识别出人、客体以及事物,这些一岁小孩都能识别出来的机器,是不存在的。而不存在的原因在于感知是一个比人们所预想的更为棘手的难题。
http://s13/middle/75f1407dga1f4f3303c9c&690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TITLE="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第7课
问题是,"他"是如何看见东西的?
http://s10/middle/75f1407dga1f4f6199259&690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TITLE="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第7课
正确思索感知的方法是这样的,
你有着丑陋的血淋淋的眼睛,周围是视网膜,视网膜由大量神经细胞组成,神经细胞会因某些特定刺激物而进行发放。依靠这组发放的信号,"发放,不发放;发放,不发放",你会知道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一个更好的视角:神经细胞发出的信号可以被视为一个数组集合。你需要搞清这些数字是如何转变成客体、人物、动作以及事件的,这才是问题所在。
是因为视网膜是个二维平面,而你要在这个二维平面的基础上延展出一个三维的立体世界。而这在数学上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这就意味着对于任何二维平面图像都存在着不定数额的、与之对应的三维图像。
比如,假如这幅图映在你的视网膜上,一组光线像这样排列着,那在现实中与之对应的是何种实物呢?它可能对应的是一种你正在寻找的事物,或者是一个向后倾斜的方块,因此你必须要分清究竟是哪个。
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我们拥有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无意识假设。我们的心理拥有某些关于事物如何存在的假设,这些假设让我们能够做出从二维数字到三维世界的、有根据的猜测。
但幻灯片上列出的几点,可以帮助大家理解和确认,我下面要讲的知识的正确性。
我将为大家列举三个例子:一个是颜色。我打算把颜色和亮度放在一起讲;一个是物体;还有一个是深度。
首先是颜色的问题:
“你如何才能区分出煤球和雪球呢?”
http://s16/middle/75f1407dga1f4fa46763f&690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TITLE="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第7课
http://s3/middle/75f1407dga1f4fabc3f02&690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TITLE="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第7课
你说煤是黑色的,而雪球是白色的,你怎么知道?或许它映在了你的视网膜上,你的视网膜对于刺激它的颜色有所反应。先假设这是对的,那么这个是黑色,那个是白色,这就是你辨别的方法。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因为物体的颜色不只取决于它们的组成材料,还取决于照射在其上面的光的数量。所以,当我走过讲台的时候,我会经过暗处和亮处,而你们绝不会惊叫:"布鲁姆教授在变色!"相反,你们会很自然地感受到,发生的一切不过是光照的变化。这实际上是非常令人震惊的。
你看到这里呈现的这个,仔细看这两个方块,我保证你会认为这一个比那个更亮,这边的条纹比那边亮,但不是的,它们是一样的。除非你将它打印出来,仔细观察,否则你是不会相信我刚才说的这话的。但是实际上它们确实是一样亮。即使我打印出来给你看,你也可能说我是唬你的,但它确实就是这样。
http://s4/middle/75f1407dga1f4feadbec3&690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TITLE="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第7课
来看这个特写,记好我们要对比的是这两个:现在,我们将背景环境全部去掉,可以看出它们是一样的了。现在你会说,"等一下,这两个不可能相同。"但答案是这样的,我们知道影子会使表面变暗我们并不觉得"这是我学到的",相反,我们分辨的出是因为我们天生就能够分辨。当我们看到一个处于阴影之下的平面时,我们会自动地假定它比看上去更亮,于是我们认为它更亮,并且你可以通过移除阴影来证明这一点,从而见其本色。
这个例子旨在说明,传到你眼中的信息只是冰山一角,来自单一光源照射的光亮程度,只是供你作出某种假设、并得出结论的一个依据而已。
下面是另外一个例子:物体,你看见它,然后你自动且直觉地分辨出不同物体。你能分辨出这是一个人、一座房子、很多鸟、还有树。。。。。。你是怎么做到的呢?实际上,设计程序使电脑,从一个场景中分辨出不同的物体是极其困难的。而对于我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这一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仍不得而知。但对该问题的一种解释是,在环境中的某些线索,向你发出正在面对不同物体的信号,而且这些线索通常被描述为格式塔原则
http://s9/middle/75f1407dga1f5017be098&690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TITLE="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第7课
我们以"邻近性"为例,当你看到距离很近的两个物体时,你多半不会去假设它们属于同一个物体。
还有"相似性",这张图可以看成是无限多的物体,但你很自然地把它们看做两种,你用所见到的不同纹理图案来区别它们两个。
然后是"封闭性",这个封闭的方形,表明它是一个单独的物体。
http://s10/middle/75f1407dga1f5049e0899&690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TITLE="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第7课
"良好连续"如果你要做出判断,这可以被看做是两种图形,一种是A到C,另一种是D到B,但你并不会这么去看,相反你会把它看做A到B的一个图形,和C到D的另一个图形。
"共同命运",共同运动的物体会被看成是一个单一物体。
还有"整体性",你看那边那个物体,在缺少其它信息的情况下,你或许会认为那是个单独的物体,可能是个加号;但这个例子中,因为形状模糊你更可能把它当做两个物体,两个顶端相对摆放的物体。
而这些线索和预期都是错误的。这些都是能够迷惑你的例子。但这些线索是有用的,它们指导我们把世界上的物体归类,以分辨出不同的物体。这里是这些线索的总结。
而这是它们迷惑你的一个例子,看到这个你会认为,如果你耳根子比较软,你就会认为这里是一个三角形,这是个具有特定线索的例子,这些线索使得你相信这里有个三角形,但是这里并没有三角形。如果你盖住这些食豆小子,三角形就消失了,同理这中间也没有正方形,仅仅是矩阵而已。
http://s14/middle/75f1407dga1f50984dedd&690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TITLE="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第7课
http://s2/middle/75f1407dga1f509f41591&690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TITLE="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第7课
这些图之所以给人以错觉,是因为有线索表明,如此整齐的排列,应该组成一个正方形。
最后,我们来说"深度"。你看到这张图,从某一个角度上你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当你从另一个角度深入洞察这幅图时,比如,你会看到在房子前面站着一个人,你们在看我的同时,也会看到讲台,如果你患有严重的神经失调,在你看来我就是一个下半身是讲台、上半身是人的怪物。上半身晃来晃去,下半身的讲台却静止不动。如果你是神经上正常的人,你所见即是:一个人在讲台后来回踱步。你是怎么做到的呢?我可以从专业角度来向大家解释,视觉为什么是个难题,但简言之,
你的视网膜是二维平面,却要用它来识别三维的世界,你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案依然是,通过线索或猜测。视觉系统会做出一些假定,但并不一定正确,而且事实上,在视觉错觉中这些假定就是错的。但却能指导你以恰当准确的方式来感知这个世界。
例如,我们有双眼视差。这其实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这是唯一关系到两只眼睛的深度线索。如果我离你很近地看你,我的两只眼睛所看到的图像是不同的。或者我必须使双眼汇聚在同一点上,才能看到相同的图像。如果我看后面的人,两眼看到的图像就基本一致了。因为距离越远,由于双眼相对位置不变,两眼看到的图像也就越相近。这并不等于你能够这样想,"后面有个橘子,我两眼看到的图像是相同的,它一定离我很远"。相反,你会自动且无意识地根据双眼视差来估算该人到底相距有多远。
还有"对象重叠",你怎么知道讲台在我前面呢?因为当我走过来,它挡住了我。除非我变成了怪异的变体,否则对这一切合理的解释便是:我走到讲台后面了。
例如,以这个人为例,你怎么看出他站在房子前面的呢?因为这里显示你看到了他整个人,而他挡住了部分的房子,还有相对大小,我离你有多远呢?你看着我便能估算出我离你有多远。你能够成功估算出来的一种途径,是你知道一个人大概有多高。如果你觉得我有五十英尺高,你会假定我比现在所处的位置更远些。由此你对大小的判断决定了你对距离的判断。通常这个线索是没必要的,但如果让你看帝国大厦,如果你在一片田野里你看到一个塔,然后目测,你对与它之间距离的判断就将依赖你对它高度的认识。如果它有这么高,你会说, "哦,大概这么远",然后你将会非常惊讶。
还有“纹理梯度”的问题。我一会将做讲解,还有“线条透视”,也是一会要讲到的。
“纹理梯度”的问题。你如何确认那个物体就是这个物体,或者本身就是同一个物体呢?答案便是拥有纹理的物体会自己先露出来,因为纹理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缩小。逻辑上,这仍然是一个直立的单个物体,只是斑点不断变小,但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自然假定,之所以这些斑点会有规律地缩小,是因为它们随深度增加而缩小了。
例如,经典错觉,人们还会觉得当你发现某种错觉现象便会用你的名字来命名。认为这条比这条长,但这还是错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上面的线段看上去更长,尽管实际不是这样。一个解释是场景中其他的线段,使你的视觉系统对距离作出猜测,然后你通过猜测大小来更正距离。如果你看到两条线段,它们在你的视网膜上所占空间相同,但你相信其中一条距离一百英尺,另一条距离五十英尺,那么你会认为距离一百尺的比较长,因为你脑中会想"如果这两条线段都这么长,但这条距离更远些。那它肯定要比那条离得较近的线段更长。这张图说的就是这个现象。
http://s15/middle/75f1407dga1f50cde751e&690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TITLE="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第7课
对于上面的这条线段,用缪勒-莱耶错觉来解释,我们会根据距离这一线索假定这条线段较远而这条较近,线索正是产生错觉现象的原因。因为我们假定了这条线段较远,所以我们会认为这条线段应当更长,才能和另一条更近的线段在视网膜上占据相同的空间。
潘佐错觉与此相似。由于线条透视的存在,平行线间的距离会缩小。如果上面的这条比下面的远,虽然你视网膜上占据空间是一样的,但这条会看起来长一些,你也会认为它比较长。
我将以一个错觉现象来作为结束,但我不会去解释它,我只是给你们看一看。因为基于对其它错觉现象的思考,你应该是能够自己想明白的。这是罗杰·谢巴德提出的,它们叫做谢巴德旋转桌。看起来像是两个的桌子,如果你问别人的话,你问别人,"如果门很窄,哪一个桌子更容易通过呢?",他们会说是左边那个,右边这个看起来厚重些、比较不易通过,而这个看起来更加狭长和轻薄。实际上,它们的大小是相同的。
http://s14/middle/75f1407dga1f50f1c7f6d&690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TITLE="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第7课
但是我真正希望的是,你们做完后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好,是这样,那为什么这个看起来,要比那个更长更细呢?"这一问题的答案,与解释缪勒-莱耶错觉和潘佐错觉的答案是相同的,与深度线索和大脑对深度的正确感知有关。
2.注意和记忆
人们总是对记忆格外着迷,而人们对记忆出错的时候则特别感兴趣。遗忘症的相关症状就很值得研究。
比如说,我需要一个志愿者帮我表现一些行为,假装你是遗忘症患者,你叫什么?“不知道。”太好了,我非常高兴听到这样的回答,因为这是错误的回答,因为你并没有完全失忆,你还会说英语。所以说,你不可能丧失全部记忆,你还会说英语。你叫什么名字?他看上去很困惑,但他还是能控制大小便的排泄,这说明他还没有完全失忆。这个演示,我总是找不到第三位志愿者。(这个实验太搞笑了)
所以我想说的就是,记忆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它包括自传体记忆,也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记忆,那是很正常的反应。当我说某人失去他的记忆时,你不会想到一个穿着尿布的人,而是很自然地想到一个四处乱走的人,在和某个大美人翻云覆雨一番后说,"我这是在哪呢?"所以你们是在想象他们失去他们的自传体记忆。
包括对自我的感知,认识英语是你记忆的一部分,而且知道如何站立,如何咀嚼和吞咽,这些都是你后天习得的,由经验塑造而成的。
关于遗忘症,还有另一种区别。广义上来说,遗忘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你遗忘了关于过去的记忆,而另一种遗忘症是马特·达蒙遗忘症,你丧失了形成新记忆的能力。
这有部电影,男主角患上的就是这种遗忘症,他是位享誉世界的合唱队指挥,由于患有病毒性脑炎,造成了脑损伤,损坏了大部分的颞叶、海马体、以及部分左额叶,如果他还没失去语言交流能力的话,情况会更糟糕。他的智力没有受到任何损伤,他只是不能形成新的记忆,因此他永远停留在"现在"这个状态,没有什么能影响他。
有一些相似的案例,但是并不都是出现这个症状,但是他感觉自己每时每刻都在重生。
现在我们来看几个主题。我想在深入讲解记忆之前,先来回顾一些记忆的基本区别。大致而言,记忆可以分成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也可称之为工作记忆,还有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一种感觉的残留,有一道闪电划过,你可能会看到后像,这个后像就是你的感觉记忆。感觉记忆还包括对声音的声像记忆,当别人和你说话时,即使你心不在焉,你仍然能记住一小部分他们所说的话。还有时候当有人和你说话时,你没认真听,他们会说,"你在听我说吗?",然后你会说,"我听着呢,你说。"然后你会从声像记忆中提取出最后听到的一些内容。
短时记忆,有谁记得我刚才说的话吗?如果能,那么短时记忆就保持了几分钟。
还有长时记忆,有谁知道猫王吗?你知道你的名字是什么吗?你知道你家的地址吗?你的长时记忆能储存你周围的环境信息,你不会马上将这些信息遗忘。当我们探讨短片中的遗忘症时,我们所说的是某种与个体自传体事件有关的长时记忆的缺失。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之间是有区别的,但大致来说,外显记忆是你能够意识到的记忆,所以,当问你昨天晚饭吃什么时,你就会回忆一下之后说,"我昨晚吃了这个",内显记忆是无意识的,比如一个特定的字词,比如"有"是什么意思,如何行走,如何骑自行车,你可能无法明确地表达出来,甚至可能没有意识到,但你仍能够做到它。
语义记忆与情景记忆之间也是有区别的,语义记忆基本是对客观事实的记忆。单词的意义,加拿大的首都是哪里等等。而情景记忆是自传式的,即你的经历。"耶鲁大学位于纽黑文市"是语义记忆,而你上周外出度假,离开了纽黑文市则是情景记忆。
还有编码、储存和提取指的是记忆的不同阶段。编码是在你为考试而复习,或是拥有一段经历时,使信息进入记忆的过程;储存即为记忆的保持;提取即为将记忆取出。最后,提取可以分为回忆和再认。回忆就是你将记忆中的信息重现;再认是当与过去有关的情景出现时,你能够认识的心理过程。
大家还记得我两天前上课时系什么颜色的领带吗?记住我领带的颜色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问你,"是紫色的还是橙色的?",那问题就简单多了。
现在,你可以将记忆大致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感觉记忆,也就是信息的输入;下来是短时记忆,再下面是长时记忆。
你如何从感觉中、从你所听到的内容中获取记忆呢?我正在对你们说话、你们正在听我讲话,这是怎么和另一系统联系起来的呢?是什么决定了你会记住什么、忘掉什么?
现在在你的身边发生着无数的事情,比如你在坐的椅子座位在挤压着你的屁股,你不会说,"哦
我要永远记住这个,座位在挤压我的屁股",你旁边的同学散发出某种气味,你正在想着什么,你看着他,你不可能记住所有的事情。如果真是那样,你肯定会疯掉的。
那么,进入记忆的信息是由什么决定的?
一种说法是
"注意决定"。而注意,就像是投映在经历中的聚光灯,自动地聚焦在某个经历上,使之得以记忆。
注意拥有某些特点。有些事情无需意志努力,就会自动地被注意到。
你们将会看到一组字母,其中有一个绿色的,如果你看到了绿色字母,请击掌。很好
http://s7/middle/75f1407dg769881e7c796&690当前意识;过去意识" TITLE="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第7课
有时候还是很容易的。找到红色的"O"这个要难些。有时注意是不随意的。我需要一个志愿者。我所要做的是,在屏幕上给你展示不同的颜色,我要你在颜色呈现时,说出他们的名字。你要试试吗?第一个很简单,你只要像这样顺着念下去。有谁来试试吗?好的。红
绿
蓝
黑,绿
蓝
红
蓝
黑
红,很好,现在看这些:换成单词,只要说出颜色的名字:绿
红
蓝
黑
蓝,红
绿
黑
红
蓝。很好,现在又轮到你了。同样的,说颜色名称,红
蓝
绿,说颜色,好的,抱歉蓝
绿
红
绿
黑,绿
蓝
黑
红,蓝
黑
红
黑。非常好。这就是斯特鲁普效应
作为一个你这样出色的阅读者,你的阅读知识,你对单词意思的注意,使你想要尽快完成任务的欲望变成泡影。即使你想要尽快完成任务,你也无法摆脱这种干扰。如果有人给你1000美元,让你以最快的速度读完这个,尽管你竭尽全力,你做不到,你也不能阻止其中的干扰。
这里有一些关于注意的有趣发现,我这里有一个演示,两队篮球运动员,其中一个队伍身穿白色T恤,另一队穿黑色T恤,他们将来回不断的传球,我需要你们做的是在心里记下白色T恤的队伍传了多少次球。你们得到的数字是多少?有人注意到什么异常吗? 有人并没注意到异常情况。没有看到异常的同学,再看一遍,只看不记。首次观看这个影片的人中,有一半的人,在计数的时候,并未注意到任何异常。但当你不再计数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发现你所遗漏的信息。当你注意某个事物时,你的注意是有限的,会忽略掉其他的事物。而这个演示只是对该事实的一个例证而已。
这里还有另外一个例子,我要你们看一个电影,仔细注意电影的情节并且试着记住。有多少人注意到了电影中的异常?有多少人没注意到?好,现在所有人仔细看围巾、盘子的颜色、食物、以及其他。一般来讲这种现象,叫做"变化盲视",也就是说,当我们的注意集中在一点时,我们会忽视环境中其他的一些明显的事情。实际上,当在环境发生变化时,要注意到变化和未变的事物通常是比较困难的。
那么在最后的这个演示中,你们将会看到两张闪过的图片。当你看到两张图片的区别时,请拍手。我个人很不擅长这些,所以我很有同情心。有多少人没看出来?很好,令人印象深刻。再来一个不一样的,有没看出来的吗?这是丹·赛门斯的实验
这是他所进行的变化盲视实验中非常有趣的一部分。这意味着这种现象就是,我们的注意范围非常狭窄,在我们不经意之间便有巨变发生。这也是为什么在电影里,一致性的改变会带来许多的理解困难。丹·赛门斯因将这一课题带出实验室,做了些经典实验,而名声大噪。而我试着将影片和这些研究对应起来。他在康奈尔大学的校园里,进行了这项伟大的实验。实验中,他们会寻找一些从校园里走过的人,然后会有人走上去说,"对不起先生,我迷路了,你能帮我指路吗?",把地图递给那个人,那个人会说
"可以"。然后两个建筑工人扶着门走过,建筑工人们会狠狠的撞到这两个问路的人中间,然后混乱中主试换成了另一个人。所以现在,当这两个人走开,被试站在那里,主试缺已经变成了完全不同的人,然而有趣的是没有人会注意到。如果主试的性别变了,会有人注意到,"你刚才不是个女的吗?",如果主试的种族变了,也会注意到。但很多其他的变化就无法发现了。
还有另外一个实验,我记得是布莱恩·肖勒做了这个实验,或者是丹·赛门斯。实验是这样的,一个被试来到实验室,他们说,"如果你愿意来帮我们做实验,你需要签一份知情同意书"主试递给他知情同意书,被试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主试拿着同意书说,"谢谢,我把它放在这里了"。蹲下去,起来时换了另一个人。人们并不会注意到,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会忽视周遭的变化。奇怪的是我们自己并没有发觉。我们以为自己看到了世界的全部,我们并没有注意到当我们忙于某件事情的时候,会对其他的一切都视而不见。
3.现在有什么关于注意和记忆的问题吗?
为什么非常熟练的事情,会变成自动的、不随意的?
我们知道事实就是这样,一旦你掌握了如何阅读,你就会自动去阅读,你也会自动去倾听。如果我和你说话,我讲话又极为无趣,但是我和你说话想要不听是很难的,你不能关上你的耳朵,你可以用手堵起来,但你不能关上,你也不能完全的不看,除非你闭上眼睛。你不能说,"这是个恶心的电影,我不要再注意它了"。所以,那并没有回答你的问题,只能说你的观察是正确的,也是很具有一般性的。当你十分擅长于某件事,你十分熟练的时候,就会变得不随意、也无法阻止。
他记得车祸前的事情吗?
是的。他在事故之前就有遗忘症,但他确实记得一些事情。他知道他的名字,记得发生在生活中的其他事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