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闫丽珠
(2019-06-18 23:05:13)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榆次区晋华小学
课前三分钟展示
一、复习导入,总体感知
1、复习词语:一块
非常
2、出示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指名认读。
3、贴词卡,讲故事(把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按顺序贴在黑板上,说清楚小猴子先后去了哪些地方,最后得到了什么)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里——一无所有
二、围绕“所见”积累词语
1、自由读课文,找出“又……又……”式的词语。
(2)鼓励学生用“又……又……”式的词语说一说看到的其他事物。(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
(3)说话训练
太阳
_____
苹果
_____
_____
_____
2、板书“又大又红、又大又圆”,齐读这些词语。
3、拓展运用。
(1)过渡: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就已经那么吸引小猴子了!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呢?
(2)用“又……又……”式的词语说一说这些东西看起来、吃起来的感觉。
(3)提示学生: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式词语来连接的。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掰“扛””这两个动词。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这段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分句读课文,请同学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3.根据学生理解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出:
电脑出示: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
它看见了什么?
它是怎样做的?表示动作的词语:掰、扛
4.电脑出示:
小猴子走到_____________。他看见__________非常高兴,就_____________。
5、此时的小猴子非常高兴,大家试着用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学:(电脑出示思考题)
(1)自己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标出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什么?
(2)完成填空:
小猴子走到_____________,他看见_____________,非常高兴,就_____________。
(3)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红、扔、摘”这几个词,可结合动作表演理解“扔、摘”两个词的意思。
2.提问:小猴子为什么扔了玉米,去摘桃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于是就扔了玉米,去摘玉米。结合观察图画,如猴子的神态、心情,让学生体会猴子非常高兴的心理,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课文内容。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结合思考题独立学习这段内容。
2.教师检查独立学习的效果。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2)出示填空:请同学说一说。
小猴子_____________几个桃子,走到_____________,看见_____________,非常高兴,就_____________。
提问: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为什么课文中用“捧着”这个词。
(3)结合图理解“又大又圆”、“扔、摘”这几个词语。小猴子为什么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呢?
(4)大家一起读一读这一段。
(四)、学习四、五自然段。
1.自己轻轻读四、五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电脑出示:课文中2幅图
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组织学生讨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小猴子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些什么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呢?
小猴子的故事讲完了,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请你认真听,仔细想:故事中会有两个学生,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四、阅读《群文读本》《学棋
故事讲完了,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五、回顾生字,指导书写
大家学的这么认真,相信字也能写的非常棒。
1、大屏幕出示“块、往”两个字,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两个字,看一看这两个生字在书写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2、引导学生交流明确:“块、往”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
(1)“块”是“土”字旁,最后一笔横变提。
(2)“往”扩词:来往、往东、往事、南来北往。
3、认真观察后,跟着教师范写进行书空练习。
4、独立书写,注意书写姿势,坐姿要端正。
5、教师边巡视,边指导书写不当之处。
六、想象创造,续编故事
假如给小猴子重来一次的机会,他会怎么做?以《小猴子下山新传》为题写一段话。
七、推荐故事
《小猫钓鱼》《忙碌的农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