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岁时节日风俗文化探微
(2011-03-22 21:52:29)
标签:
连江之窗连江节日风俗文化 |
分类: 民俗风情 |
一、连江岁时节日风俗文化丰富多彩
连江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的岁时节日风俗。我们先简要地从阴历来看连江岁时民间传统的重大节日行事:阴历正月初一,是传统的新年。子夜一过,爆竹声声,人们点红烛,排茶果、拜天地、祭祖先。早上吃米时粿,意为时来运转。整天吃素不吃荤,表示一年积善行德。初四夜半或初五平旦,设酒果焚香接神。初六开始工作,俗称“开彩”。元宵节,从正月十一日夜晚开始,家家户户点灯,俗称“上纸夜”。街上热闹的灯市,琳琅满目的彩灯。舅舅向外甥送灯,意为“送丁”。十五夜家家团聚,荤素盘菜,觥筹交错。十六夜舞龙烟花。黄岐半岛连续七夜,各种彩灯由乡民或举或抬,如众星拱月簇拥着“海神”头像彻夜环乡游行,人们焚香点烛放鞭炮,以示恭迎。有一位叫安囝的马祖乡亲曾写过一首题为《元宵初上》的思亲曲:“正月初一又十三,上彩暝,挂风灯,我厝的子孙上上香,我村的风灯盏盏光,孩儿囡,白无常,提灯笼,火把玩,莫忘故乡在连江,切记老家有爹娘”。极其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连江元宵节的盛况。潘渡山区闹花灯,人们在自己扎糊的灯笼上写着“车”、“马”、“炮”、“卒”等等,穿梭游行,预示着太平盛世,国泰民安。元宵节是连江人民一个盛大的狂欢节。正月廿九日,家家户户用芋头、花生,红枣等和米煮粥,俗称“拗九粥”。年龄逢九之人,当日亲戚向其送粥、送线面等,曰“过九”,意为逢凶化吉,益寿延年。
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郊游。三月初三出嫁女回娘家,人们吃馍馍粿。
立夏节,以米磨浆,烤夏饼,或加葱花、芹菜、虾米、蛏干、虾油等做“锅边糊”。
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门悬艾叶菖蒲,用以“辟邪”。包糯米粽子饮雄黄老酒,用以祛瘟解毒,消除秽气,安度炎暑。敖江水面,龙舟竞渡,锣鼓喧天,健儿击楫,角胜中流,既为悼念屈原,也为体育活动。
六月六日俗谓“土地公晒银”,人们多曝晒书帙衣裘,去潮湿,防霉蛀。七月七日俗传牛郎织女,双星渡河,人们做米果,乞“七巧”。七月十五日人们以楮衣焚献祖先,谓之“鬼节”。乡村常有“普渡”等迷信活动。
八月十五,中秋节,饼师制月饼,大小不一,或粘贴上人物画,以饷儿童,日“送饼”。这既孕有嫦娥、玉兔奔月神话和吴刚伐桂等传说,又有阖家团圆,庆祝丰收之意味,更有观赏明月,聚食新鲜瓜果糕点之乐趣。
九月九日重阳节,倾家扶老携幼,随带水果、糕点等到覆釜山、斗门寺、石门寺、青芝山、中岩寺等地郊游登高,探幽揽胜,有的放风筝,作竞日之乐。
十一月冬至节,磨米浆脱水烂如玉泥,冬至前夜,合家老幼团聚搓丸,次日早晨煮食,取团圆之义。连江儿歌唱:“搓搓丸,手搓搓,伊奶疼伊哥,伊哥讨伊嫂,伊弟单身哥……”
十二月初三日,掸灰尘,以长竿缚竹梢,遍扫屋宇以除尘垢。随后几天,以岁物馈赠姻娅及所厚者,谓之“分年”。
十二月廿四日祭灶,各户皆备饴果、酒醴、茶茗诸物,夜临祭祀灶神,更换灶君神像。
十二月廿九日换桃符,更春联,杀猪宰鹅,合长幼宴饮于家,谓之“小岁”。
十二月三十日,响爆竹,备美酒佳肴,祭拜祖先后合家聚食,谓之“团岁”。是夜,焚香火、悬彩灯,满室馨香,曰“照岁”;有达旦不寐者,曰“守岁”。尊长给子孙小辈以钱,曰“压岁钱”……
我们再简要地从阳历来看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些重大的革命节日活动,也渐次地形成为连江人民的习俗:
阳历一月一日元旦,机关干部团拜,学生送贺年卡向师友拜年。三月八日妇女举行文体活动,庆祝国际妇女节。五月一日劳动节。五月四日中国青年节。八月一日建军节,军民联欢,党、政、军机关互访座谈,开展共建活动。十月一日国庆节等等……
总之,连江作为一个文明古县,既有民间传统的岁时节日,又有国家法定的岁时节日,丰富多彩,异彩纷呈。它们汇聚组合,呈现出绚丽迷人的连江岁时节日风俗的特定风采。
二、连江岁时节日风俗文化的鲜明特征
综观连江岁时节日风俗,细加探究,我们发现连江岁时节日风俗有如下鲜明特征:
(一)中原文化之流衍
连江到底什么时候有人类活动?其最早先民是谁?据《闽县乡土志》记载:“县有一种人,以舟为居,能久伏深渊,俗呼曲蹄,盖即疍户也,江干海澨随处有之,虽浮家泛宅,无一定之所”。又据朱维干教授《福建史稿》记载:“在1954年兴筑闽江防洪堤时,在闽侯甘蔗镇的恒心村发现一处‘贝丘遗址’,并发掘出大量的人类吃过的贝壳。”贝壳都是从江河中获取的。这证明,这疍族就是福建最早的居民,也是连江最早的先民。“它证明了至迟在七千年前左右,福建已有最早的先民活动了。”(朱维干语)又据唐桑《‘贵岭石片’谈》:“由于‘贵岭石片’的发现,更可证明了连江与福州这一片江海丘陵地带,早在几千年前同黄河、长江流域一样进入新石器时代,也就是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它较诸平潭县平原乡壳丘头遗址、闽侯县荆溪乡昙石山文化遗址,近乎同时期或更早一些;而比闽侯县鸿尾乡石佛头村黄土嵛遗址则早2-3千年,当是可信不疑。”(载《连江志讯》第3期,1992年)据考证这些疍族人多姓翁、姓欧、姓江等。早期以福州地区为中心,以后渐次发展到全省,但人数不多。又据《闽县乡土志》记载:“闽蛇种,实属疍民一族而已,与全闽人士悉从中原迁来无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福建人包括我们连江居民绝大多数是从中原迁徙过来的。这有大量的史籍可以作证。历史上所说的“衣冠南渡”,说的就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汉族大规模向福建移民的事实。据史书记载: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福建才有三千八百多户一万八千多人。所以当时温麻建县时疆土辽阔,从闽江左岸乌猪口迤北直至三都、沙埕一带沿海地区,都属温麻县。这亦证明当时人口稀少。然而过了二十九年(公元311年)福建人口增长一倍,将近四万人。这些从北方迁移来的汉族,和福建原有的疍族在长期的共同劳动生产过程中,彼此往来,相互融合。此后疍族的名称逐渐从史书上消失,汉族就成为福建境内民族的主体,也即成为连江居民的主体。我们从连江城乡随处可见居家大门前的楹联,如“西河家声远,梅峰世泽长”、“颍水家声远,葫门世泽长”以及“居榜西江胜境,世传折槛家声”等等上联的“西河”、“颍水”等多为中原或北方的古时地名,从中也可以看出,连江汉族居民绝大多数是从中原或北方迁来。由于中原汉族的大量迁入,中原的传统风俗文化随之带入。所以在连江岁时节日风俗中大量的岁时行事,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除夕、元旦等等,无论内容和形式都有许多与北方或中原相同或相似之处,基本上都是传袭中原的岁时节日风俗。只要我们细加考究,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传承关系,它们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比如,端午节龙舟竞渡,全国各地均有这个传统的习俗,虽然各地受其地方传说或地理环境的影响,形式上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但作为中华全民性的传统节日,它的多样性又都是以节日本身的岁时特点和其它传统特点,显示出其独具的面貌,得到各地人民的承认、庆祝和沿袭。所以我们从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风俗中,不难窥见连江岁时节日行事承继中原文化的显著特征,也不难从连江岁时节日行事中窥见中原节日风俗在连江继承流传的脉络。连江岁时节日风俗是中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二)地方文化之掺揉
连江岁时节日风俗,作为一种地方性的传承文化,它掺揉进连江地方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使之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一定变异,更具连江乡土特色,这也是连江岁时节日风俗的重要特征。
连江地处闽江口北岸,依山傍海,境内海域辽阔,礁屿棋布,绵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港湾,广阔的滩涂。更有敖江横贯其中,河网港氵叉密布。连江位于南、中亚热带交界处,年平均气温19.1℃,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作物生长,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称誉。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特异的气候特点,也就自然使流传在这里的岁时节日风俗,受到这里特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种种气候、地缘等关系之制约,使之或多或少地染上这里地方色彩的印记。比如节日饮宴,食品烹调、菜肴原料等就明显地显示出地方特产形成的特色。首先连江地方由于海域辽阔,江河交错,海洋捕捞和滩涂养殖得天独厚。所以连江节日宴饮的食品,当以海鲜为主。连江盛产黄瓜鱼,其产量几可冠全闽甚或全国,所以连江人民逢年过节,在丰盛的菜肴中往往有一盘“全只瓜”。而这盘“全只瓜”又往往没人去吃,完整地保留着,表示好头好尾,年年有余。连江盛产(即梭子蟹),所以过年时也往往有一盘,一盘两只,谓之合,因为有十只脚,所以表示十全十美的意思。连江还盛产一种叫做蚶的贝类,过年的饮宴上也常常有之,因为蚶壳上有一条条沟纹,连江方言称之为“瑞”,取吉庆祥瑞之意。此外,由于连江气候温暖,过年时已有芥菜、芹菜,所以年宴上还有芹菜、芥菜。因为芥菜色青,季节性长,所以连江人称之“长命菜”。芹菜则因“芹”与“勤”谐音,则有勉励家人勤奋、勤劳之意味。而食品调味的用料,除了大年初一,因为吃素不能用荤之外,其余也大多以海鲜淹制而成的虾油、鱼露为主。
其次,连江地方气候温暖,盛产稻谷,人们以米食为主,所以连江节日食谱中常有以米为原料的米时粿之类。连江的“米时”制作讲究,花样也多。城关的白米时用糯米精制,而乡下如官坂、长龙等地则用上等粳米,经人工多次磨打工序后才制成的。制好后放在水里泡浸,随吃随煮,储放数月,经久不坏,味道特好。除夕夜晚,家庭主妇必另蒸一甑米饭,备大年初一食用,谓之“隔年饭”。在连江,除祝寿、生日用线面,端午节吃春饼等用面粉之外,一般节日饮宴除糕点少有面食。这与北方人逢年过节必包饺子、煮面条大不相同。
此外,明万历年间,福州华侨陈振龙,从吕宋引进“蕃薯”种植以后,连江也盛产“蕃薯”。于是蕃薯作为原料也掺揉进节日食品之中。如连江过年时,很多人家都备制鱼丸,这除了用鲜鱼之外,还用薯粉作为主要原料。
(三)崇神祈福之反映
连江人民勤劳、善良。他们希望祖国富强,人民安康,风调雨顺,能过上富足、祥和、安定、康乐的生活。可是由于以往人类知识未开,科学不发达,他们对宇宙间的森罗万象,自然界中的千奇百怪,无法解释。而在无法解释的秘密里面,难保不隐存着祸害,所以他们无时无刻不战战兢兢,于是便产生了神崇拜。岁时节日风俗通常归入信仰类,显然是侧重于节日所表现出来的祈禳、祭祀、驱邪、禁忌等方面的内容。连江岁时节日风俗,在很多内容和形式上也都反映出连江人民这种崇神祈福的心理愿望。比如,由于行船捕捞出没惊涛骇浪的艰险作业,所以才有连江黄岐半岛渔民元宵节连续七天簇拥“海神”巡乡游行的盛大隆重活动。比如,由于禳毒瘟、祛病灾的祈冀,所以才有端午节门悬艾叶菖蒲,喝雄黄酒等节日行事,既有驱邪禳灾,也有医药保健之功效。而上元点灯、舅舅送灯等,这跟以往连江人民祈求人丁兴旺不无关系。因为“灯”与“丁”谐音。我们以往常常看到人们悬挂“百子千孙”字样的灯笼,正是表达了劳动人民的这种愿望。至于过年时吃白米时,希望时来运转,年景隆达;吃年糕,希望生产和生活年年高升等等都深刻地反映出连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当然,所有这些也难免渗透进神秘的迷信色彩,所以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认识以及思想觉悟的提高,这些岁时节日行事也不断发生变化。有的变化大,有的变化小,有的变化快,有的变化慢,有的则彻底被人们淘汰,成为历史陈迹了。
三、连江岁时节日风俗文化的发展变化
岁时节日风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传袭了几千年,也不断发展演变了几千年。这也是岁时节日风俗的一个鲜明特征。正因为有这种特征,才使我们从连江岁时节日风俗的继承流传的脉络中窥视出连江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地理风貌、社会形态和文化发展。
综观连江历史长河,我们发现连江岁时节日行事从形式上看,是从以原来庆祝阴历传统民间节日为主渐次发展过渡到以庆祝阳历革命历史节日为主;从内容上看,则是从原来的崇神祈福渐次发展过渡到文娱体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如爱国、奋进等内容。总之,连江岁时节日正逐渐从节日的信仰传承向别的方面转化,越来越突出了节日行事的社会性和文娱体育性。我们从连江岁时节日行事的这种发展变化,可以清楚地看到了连江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科学的进步,以及连江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我们今天研究探索连江岁时节日风俗的种种问题,也无非是希望能从着眼于研究标志这些节日活动的形式深入到真正了解它的内容和意义,进而更深刻地了解连江的历史和社会,了解连江的昨天和今天,从而更好地去建设更加文明、美好的连江明天,去创建更加健康、科学的连江岁时节日新风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