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彩绘陶犀牛

标签:
文化 |
http://s15/middle/75ed0e45nb4369c8ba89e&690
大凡看古陶,要先看气息。因为任何一件艺术品都脱离不了它所在时代赋予的气息,这种气息是一代文化的缩影,它会在器物上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显露出来。这种气息包含在器形、纹饰、色彩与美感中。
这件“彩绘陶犀牛”长33厘米,高18厘米,宽11厘米。躯体庞大,浑朴壮实。短柱般的四肢,直立平稳,粗犷有力。头部前伸,頸肉下垂,肩背隆起,整个上下的躯体呈“~”形曲线。吻部的上方,前后长着两个彎曲的犀角,头两侧的小眼圆睁,在犀角后面竖有两只略向前倾的耳朵,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的褶缝,都依据不同部位分别饰有宽窄不等的四至八道弦纹,身体像穿了一层盔甲。从这件犀牛腹部的椭圆形洞孔中,可看到犀牛的背腹是由左右两爿拼接而成,每爿都并列着一道道半圆弧形的指压模印,而犀角、耳、尾等是用手捏塑后接合的,可见其制作采用的是手捏与模板相结合的工艺。综合上面描述的工艺、造型,陶衣与施彩,以及写实风格,已可以看出具有西汉陶塑工艺的基本特征。
但是,重要的是我们还要看这件彩绘陶犀牛的艺术特质与时代的审美追求。
首先,这件雕塑作品体现出了西汉雕塑的写实与神韵。大家知道,立体陶俑出现于春秋晚期,经过战国到秦汉的演化发展,将中国古代陶塑制作推到了高峰。1995年咸阳塔尔坡秦墓出土两件骑马俑,整体红色彩绘,刻画了生动的战国骑士形象,这种写实性代表了战国陶塑的一种趋向。正由于此,才会出现创造世界雕塑史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以既写实又写意的作品,震撼地展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水平。到西汉,出土的陶塑基本上继承了秦代质朴、写实的风格。这件《彩绘陶犀牛》正是体现了这一时期以写实为主,兼重内在神韵的陶塑作品。造型师法自然,以简洁写意的线条,展现了犀牛粗犷的轮廓,示人以豪迈雄大的气概;饱满的肌肉,浑朴壮实,粗矮的四肢,稳健有力。看似静态的外形,被几根线条塑造得活灵活现,使威猛有力的犀牛形象脱然而出。特别是工匠通过不多的细节处理,如犀牛多个“~”形的外轮廓线,富有节奏的勾形翘角与前倾的竖耳,头部几道有力的曲线,以及吻、颈与足部的宽窄不一流畅有力的弦纹,把蓄势的动态集聚出来,因势象形,凸显出生气勃发、富有运动感的内在力量。将犀牛艺术形象特质中的“力”与“动”,即含蓄的生命力,转化为品味不尽的神韵,看了令人感到震撼。
其次,这件犀牛又展示出一种朴厚之美。西汉的工匠在犀牛的塑造工艺中,没有使用一根直线,每根线条都有一定的弧度,富有弹性、充满张力。特别是肩、胛、臀、腹部位运用较大弧度的外向曲线,给人以丰满浑圆之感。加上头部、颈、足的弦纹采用的外轮廓减地,这种大弧度凹进的减地阳线,使质感显得格外朴野、浑实、厚重。表达出这个时代在“再现”中崇尚朴厚的审美趣味。
当犀牛被刻划得如此生动逼真,每个见到的人必然会想:这些工匠一定见过犀牛,若非亲眼目睹,难能如此写实!而没见过的人,多少会出点洋相。如東晉的大学者郭璞,在《爾雅》的注解中,将犀牛说成:头有“三角,一在頂上,一在額上,一在鼻上;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橢。好食棘。”显然已搞不清犀牛是何等模样了。在西汉时,北方尚有犀牛,少数有识之士尚能见到。但随着汉代对山林环境的大规模破坏,到东汉时,中原地区的犀牛已经消失,南方的犀牛依然很多。因此《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朝廷开始将犀角列为土贡项目。唐、宋、明三朝土贡犀牛角的数量相当大,单唐代土贡犀角的地区涉及湘、鄂、川、黔、桂、粤、青等省;到了明代,已退缩至黔、桂。由于人们疯狂追求犀角的药用价值与工艺雕刻的上等材质,狂杀滥捕。南方一些官员甚至出动上千官兵,一次捕杀几十头犀牛。为了敛财,民间也大量偷猎。至1922年最后一头小犀牛被捕杀,中国犀牛从此灭绝。
犀牛在古代是一种灵兽,中国有句成语:“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喻恋人双方心心相印,后来也比喻人们彼此心意相通。据说,通天犀角中白色的犀纹如线,贯通两端,不仅可辟水辟火,而且感应灵异。为此,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写出了哙炙人口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在国人心目中,犀牛是有美好形象的灵兽,然而同样在国人贪婪之心的驱使下,绝杀于国人之手。在我写完此文时,留在心中的同样是一种震撼!(2011年9月6日)潘振元于百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