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日记之数与代数
(2014-05-30 15:12:05)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数与代数部分内容:
(1)正数和负数;意义:像1,2,3,4,5,6,7,8……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1, ﹣2, ﹣3, ﹣4, ﹣5……这样的数叫做负数。正数面前可以加“﹢”,也可以不加。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读法:正数把“﹢”读作“正”,正号后面是几就读作正几;负数把“﹣”读作“负”,负号后面是几就读作负几。写法:正、负数把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为了区分正、负数,正数就在数的前面加“﹢”,负数则在数的前面写“﹣”。正数面前的“﹢”也可以省略不写。大小比较:①正数都大于负数。②负数相比较时,负号后面的数越大,这个负数反而越小。
(2)整数的分类:整数分为正整数、0、负整数,正整数和0都是自然数。
(3)计数单位和数位;计数单位:数、小数、分数都是按十进制写出的数,其中个、十、百、千、万……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都是计数单位。数位:各个计数单位实战的位置,叫做数位。数位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如:4831中“3”往右起第二位,即“3”所在的数位是十位。位数:指一个数是由几个数字组成,是含有数位的个数。数的分级: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整数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一;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是亿级,表示多少个亿。
(4)整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整数的意义:像﹣3, ﹣2, ﹣1,0,1,2,3……这样的数称为整数。在整数中大于零的数称为正整数,小于零的数称为负整数。正整数、零与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整数的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他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整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5)自然数;自然数的定义: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5……叫做自然数。自然数的基本单位:任何非“0“的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组成的,所以“1”是自然数的基本单位。“0”的含义: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但并不是说“0”只表示没有物体,它还有多方面的含义。比如在表示温度时,它是正、负温度的分界线;在刻度尺上,它是起点……
(6)比较正整数大小的方法:①位数不同的正整数比较,如果位数不同,那么位数多的数越大。位数相同的正整数比较,如果位数相同,最高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上的数。依次类推,直到比较出数的大小。
(7)整数的改写;整数的改写分为两类,一是改写整数(把多位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先把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再在数的画面加写“万”字或“亿”字。),改写整数是不改变大小的,得到准确值;二是省略尾数(先用“四舍”或“五入”法省略指定数位后面的尾数,再在后面加上写相应的计数单位“万”字或“亿”字),是改变大小的,但是与原数近似相等。
(8)倍数和因数;定义:自然数a乘自然数b,所得的积c就是a和b的倍数,a和b就是c的因数。例如:5×6=30,5和6是30的因数,30是5和6的倍数。倍数特征: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因数的特征: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9)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和互质数;最大公因数的定义: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定义: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有无数个,没有最大公倍数。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10)2,5,3的倍数的特征;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时0,2,4,6,8的数是2的倍数。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时0或者5的数是5的倍数。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学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9的倍数特征一样的规律)同时是2,5,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且个位上是0,这个数一定同时是2,5,3的倍数。
(11)奇数、偶数;奇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偶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数的奇偶性:①两个相同性质的数(都是偶数或都是奇数)相加减,结果都是偶数。(2)两个不同性质的数(一个奇数,另一是偶数)相加减,结果是奇数。
(12)质数、合数;质数的含义: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合数的含义: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①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需要看这个数的因数的个数,只有两个因数的数一定是质数,有3个或3个以上的因数的数都是合数。②个位上是0,2,4,6,8和5的数(除了2和5)一定不是质数,质数个位上只能是1,3,7和9(2和5除外)
(1)小数;读法: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从高位到低位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得数字。写法: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鞋(整数部分的零的写作“0”),小数点点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从高位到低位顺次写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小数的大小比较: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求小数的近似数:就是要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先把小数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约分,就化成了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先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再在后面添上“%”,就化成了百分数。小数的分类:①按整数部分不同分类。(纯小数:整数部分为0的小数。带小数:整数部分不为0的小数。)②按小数部分不同分类。(有限小数:小数部分数位是有限的。无限小数:小数部分数位是无限的。)无限小数的分类:在无限小数中又分为无限不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无限循环小数是指一个无限小数,如果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都是由一个或几个数字依照一定的顺序连续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指一个小数的数位无限多,而且小数部分各数位上的数字是不循环的,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无限循环小数的分类:循环节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纯循环小数;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混循环小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分数;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是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分数的分类: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和假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读法:先读“分母”,再读“分之”,最后读“分子”。带分数的读法:先读整数部分,再读“又”,最后读分数部分。分数大小的比较①真分数、假分数或整数部分相同的带分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②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③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先化成相同的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或者先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④整数部分不同的带分数,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分数就打。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之间的改写:把假分数化成整数,要用分子除以分母,能正处的,所得的商就是整数,不能整除的,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就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用分子除以分母,就能化成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先将分数写成小数或整数的形式,然后再写成百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3)百分数;定义:像5%,6%,100%……这样的分数叫做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百分率。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读法:“%”叫百分号;20%读作:百分之十八。写法: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向左移动两位,就化成了小数。百分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先将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形式,能约分的要约分。(4)分数和百分数的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而百分数只表示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比,不能用来表示具体数,所以分数可以有单位,百分数不能有单位。(5)比;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的意义的应用:根据比的意义可以求比值,用前项除以后项,得到的结果是一个数(分数或小数,有时是整数。)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求比值和化简比:求比值是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用前项除以后项)。化简比: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也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用前项除以后项,得出一个分数值。)(6)比、分数、除法的联系和区别;比的前项=分数的分子=除法的被除数;比的比号=分数的分数线=除法的除号;比的后项=分数的分母=除法的除数;比的比值=分数的分数值=除法的商。比是表示数量间的一种关系;分数是一个数;而除法是一种运算。
(1)人民币的单位;之间的进率:相邻两个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是10,即1元=10角,1角=10分。元与角的改写:用元的数量×进率(100)=角的数量;分与元的改写:用分的数量÷进率(100)=元的数量。(2)时间单位及其进率;1世纪=100年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
确定闰年的方法:公历纪年法中,是4的倍数的大多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3)质量单位;1吨=1000
千克
(4)名数的意义和改写;名数的意义:计量的结果,要用数来表示,并且还要带上单位名称,通常把它们合起来叫做名数。名数分为两类,单名数(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和复名数(带有2个或2个以上的单位名称)复名数的改写①单名数转化为复名数的方法:1.先分解,整数部分就是相同单位上的数;2.小数部分化成低级单位上的数。②复名数化成单名数的方法:1.先分解高级单位上的数变成整数部分相同单位上的数。2.低级单位上的数化成小数部分。
(一)运算的意义、(二)估算;(1)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和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1整数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加数是部分数,和是总数。加数+加数=和
2整数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里,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被减数是总数,减数和差分别是部分数。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3整数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一个因数×一个因数=积
4
整数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被除数÷除数=商
(二)小数四则运算
1. 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 小数减法:
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 小数乘法:
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纯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是多少。
4. 小数除法:
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5. 乘方:
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例如 3 × 3 =32
(三)分数四则运算
1. 分数加法:
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 分数减法:
分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 分数乘法:
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4. 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5. 分数除法: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四则运算的法则:1. 整数加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2. 整数减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3. 整数乘法计算法则:
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4. 整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补“0”占位。每次除得的余数要小于除数。
5. 小数乘法法则:
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位数不够,就用“0”补足。
6.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7.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补“0”),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8.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9.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的法则进行计算。
10. 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数合并起来。
11. 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12. 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3)估算方法;①四舍五入,要保留到哪一位,就看它的后一位,如果后一位上的数是4或者比4小就舍去,如果是5或者比5打,把它舍去,但要同时向它左边的单位上进1.②进一法,在截取数的近似值时,把舍去的部分去掉后,在保留部分的末位上加1。③去尾法;在截取数的近似值时,把舍去的部分去掉后,所保留的数不变。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5. 第一级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
6. 第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3)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1
2分数乘法应用题:
是指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特征:已知单位“1”的量和分率,求与分率所对应的实际数量。解题关键: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找准要求问题所对应的分率,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正确列式。
3 分数除法应用题: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特征:已知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一个数”是比较量,“另一个数”是标准量。求分率或百分率,也就是求他们的倍数关系。解题关键:从问题入手,搞清把谁看作标准的数也就是把谁看作了“单位一”,谁和单位一的量作比较,谁就作被除数。甲是乙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甲是比较量,乙是标准量,用甲除以乙。
甲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甲减乙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关系式(甲数减乙数)/乙数或(甲数减乙数)/甲数。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
,求这个数。特征:已知一个实际数量和它相对应的分率,求单位“1”的量。解题关键: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把单位“1”的量看成x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方程,或者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列算式,但必须找准和分率相对应的已知实际
数量。
4 出勤率
发芽率=发芽种子数/试验种子数×100%
小麦的出粉率= 面粉的重量/小麦的重量×100%
产品的合格率=合格的产品数/产品总数×100%
职工的出勤率=实际出勤人数/应出勤人数×100%
5 工程问题:
是分数应用题的特例,它与整数的工作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探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个数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应用题。解题关键: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时间的倒数,然后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公式。
数量关系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时间
6 纳税
纳税就是把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缴纳的税款叫应纳税款。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销售额、营业额、应纳税所得额 ……)的比率叫做税率。
* 利息
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4)按比例分配;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方法:首先求出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求出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5)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要求会求比例尺;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已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图上距离。线段比例尺: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目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6)应用题类型;(1)平均数问题:平均数是等分除法的发展。
解题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和与之相对应的总份数。
算术平均数: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和与之相对应的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数量关系式:数量之和÷数量的个数=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已知两个以上若干份的平均数,求总平均数是多少。数量关系式(部分平均数×权数)的总和÷(权数的和)=加权平均数。差额平均数:是把各个大于或小于标准数的部分之和被总份数均分,求的是标准数与各数相差之和的平均数。数量关系式:(大数-小数)÷2=小数应得数
(2)
归一问题:已知相互关联的两个量,其中一种量改变,另一种量也随之而改变,其变化的规律是相同的,这种问题称之为归一问题。根据求“单一量”的步骤的多少,归一问题可以分为一次归一问题,两次归一问题。
根据球痴单一量之后,解题采用乘法还是除法,归一问题可以分为正归一问题,反归一问题。一次归一问题,用一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一量”的归一问题。又称“单归一。”
两次归一问题,用两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一量”的归一问题。又称“双归一。”
正归一问题: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再用乘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反归一问题: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再用除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解题关键:从已知的一组对应量中用等分除法求出一份的数量(单一量),然后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的要求算出结果。数量关系式:单一量×份数=总数量(正归一)总数量÷单一量=份数(反归一)
例:一个织布工人,在七月份织布 4774 米 , 照这样计算,织布 6930 米 ,需要多少天?分析:必须先求出平均每天织布多少米,就是单一量。 693 0 ÷( 477 4 ÷ 31 ) =45 (天)
(3)归总问题:是已知单位数量和计量单位数量的个数,以及不同的单位数量(或单位数量的个数),通过求总数量求得单位数量的个数(或单位数量)。特点: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不过变化的规律相反,和反比例算法彼此相通。数量关系式: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
=
另一个单位数量
例:修一条水渠,原计划每天修 800 米 , 6 天修完。实际 4 天修完,每天修了多少米?分析:因为要求出每天修的长度,就必须先求出水渠的长度。所以也把这类应用题叫做“归总问题”。不同之处是“归一”先求出单一量,再求总量,归总问题是先求出总量,再求单一量。 80 0 × 6 ÷ 4=1200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