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放牛班的春天》的简介以及影评

(2012-02-05 05:34:42)
标签:

放牛班

春天

教育

分类: 励志启迪

《放牛班的春天》的简介以及影评

剧情:

    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Pierre Morhange,雅克-佩兰饰)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戴迪亚-费拉蒙饰)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Clement Mathieu,杰勒德-尊诺饰)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克莱门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Francois Berleand饰)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克莱门特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安琦(Jean-Baptiste Maunier饰),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门特把Pierre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同时他也与皮埃尔的母亲产生了一段微妙感情。

评论:

    一位评论家为该片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

  “我唱,你唱,他唱……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如一声响雷,让法国合唱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地繁荣起来,时至今日,共汇集起几十万各个年龄段的合唱业余爱好者。”这是法国本土的一篇评论。

其他评论:

很早就听说过《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最近终于把它给看了,也算是了一桩心事。看完之后,觉得很舒服,于是就想写下点东西。

    这部电影关注的是问题少年的教育问题,也无非就是存在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一种是简单、粗暴的教育,一种是和风细雨式的教育,最后在爱的感召下,这些问题少年的心灵终于得到了净化。类似的电影以前早已存在过,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美国影星胡比高拔主演的《修女也疯狂》系列,所以影片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新意,基本上看到开头就知道了结局会怎样了。

    虽说如此,《放牛班的春天》一片还是有很多新意的,应该说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首先,该片的叙述是用一种比较生活化的手法,未见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情节,整个故事似乎就如山涧的清泉一般,在那位慈祥音乐老师的指间缓缓流淌出来,不知不觉中,一种温情的力量就默默地感染了你,虽然不会让你大笑,也不会感动的让你痛哭流涕,一切都是点到为止。我总以为,这样的表现手法是比较有生命力的,可以让人反复地琢磨其滋味,而不至于在大悲或大笑之后却对影片忘得一干二净。

    其次,影片的制作还是精雕细琢的。画面看起来很简单朴素,但是细节的处理会显得很用心,让人看来简单而不寒酸,有种明朗清新的感觉。同样是作为一部大片,《放牛班的春天》中就丝毫不见好莱坞大片中那种用金钱营造出来完全是为了满足感官刺激的大场面、大气势,它就象一盘精心炮制出来的春天里绿油油的青菜一样,和好莱坞那种奢华的山珍海味相比,是另一种风味。

    另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的音乐,听起来很受用。我以为,音乐是一种最能触及人灵魂深处的艺术,这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体现。在这部影片中,那个默默无闻的音乐老师用最优美的音乐打动了那些在别人的眼中看来是问题少年的一群孩子,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也同时感染了我们。当孩子们用他们那干净的嗓音唱出动听的和声时,你注视他们的眼神,都是清澈见底的,都是圣洁的。

    影片本身没什么深刻的,也想不出更多的东西来写,如果最后要概括一下这部片子,那我想可以用以下六个字“简单、质朴、温情”。

《放牛班的春天》——洋溢着像春天一样温暖的爱和希望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事事顺利,也许你周围本来就充满着阳光,那么,你是幸福的,你应该珍惜。或许你不那么幸运,你眼中看到的是这个世界的诸多不尽人意,那么,你需要爱和希望,需要真挚的情感,需要人性的光芒照亮你的心灵。这部及温情、质朴和教育意义于一身的电影,不仅让我们看到一位平凡的代课老师如何给孩子们带来人生的春天,也能让忘记春天的温暖的人们,找回那些生命中的一些闪光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它给少年们——这个世界未来的希望,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样一部励志的电影,会给少年带来财富,甚至可能会改变一个孩子的未来。

    所谓的"放牛班"是指一群没人关心,没人关注,没有人认真对待的群体,在电影中,是一群教养院的孩子(台湾翻译,直译的意思应该是“唱诗班”)。而春天,是一位名叫马修的代课教师给他们带去的希望和光明……

    佩皮诺:(试探)还认得我吗?(解释)池塘底教养院……

             我爸爸星期六会来接我,佩皮诺。

    皮埃尔:是你?(有些惊讶和不相信,有有些欢喜)佩皮诺?我们多久没见了?

    佩皮诺:(幽默)只不过五十多年而已。

    这时的佩皮诺和皮埃尔已经人近暮年。佩皮诺给皮埃尔带去了马修在池塘底教养院写的日记。皮埃尔的记忆也被带回到从前。马修来到的不是普通的学校,这里的孩子并不快乐,他们有一个指挥用体罚解决问题的院长。马修的第一天就看到了孩子们可怕的恶作剧,但是他同时也看到了孩子们的童真,佩皮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他的父母早就死了,可是他总是在院门口等星期六,因为他相信星期六,他爸爸会来“接他”,即使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他还是不放弃的等。可是,马修的到来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他和院长有着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他在心里相信,孩子们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他用了很多“温柔”的办法,当然,最重要的是音乐,他组建了一个合唱团。他用音乐,感化和教育孩子们,他也曾经发誓再不作曲,但看到孩子们,他感到孩子们虽然唱得不好,但是他们很爱唱歌,他对自己说“永远别说永远,凡事都有可能。”http://blog.163.com/n_n_yao/edit/

皮埃尔,是剧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被离去的老师喻为“天使的脸庞,魔鬼的心肠”,说他是一个话不多却要特别小心的孩子,但他有着让人陶醉的嗓音。马修用音乐感化了这个少年,并且让他获得了受到更高音乐教育的机会,最终,我们看到,他成为了杰出的指挥家。电影中,我看到皮埃尔在唱歌时闪着光芒的眼神,和他对音乐的渴望,如果没有马修,他的艺术天赋很有可能就此埋没。为了他,马修老师安排了一个独唱情节,先是取消他在合唱团的独唱,后来,又在关键时刻给他独唱的机会。那时候,皮埃尔的眼中我们又能看到另外一些人性中闪光的东西。就像马修老师自己说的那样:“在皮埃尔专注的眼神中,我突然领悟出许多东西,有着骄傲,被宽恕的喜悦,和一种新的感受——他第一次懂得了感激。”http://blog.163.com/n_n_yao/edit/

    不得不赞美的是电影中的音乐。首先,音乐是这部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马修老师的“工具”,是孩子们获得“新生”的媒介,马修老师通过音乐,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任何电影,音乐都很重要,但在这里,音乐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更深层次的思考。给这个“放牛班”带去春天的,恰恰是马修老师的音乐。其次,音乐很美,很动听,我们在音乐中看到了马修老师的音乐天赋,孩子们对音乐的向往,和音乐本身无限的力量。孩子们天籁般的嗓音更让我们记忆犹新.http://blog.163.com/n_n_yao/edit/

    另外,我想只有这部电影,才有资格拥有这样一个温暖的结局。因为院长的自私和过错,他开除了马修老师,并不许他在走之前见任何学生,院长说他是小小的代课老师和失败的音乐家。他拿着包离开了教养院,他在心里想:“多么希望学生们能违规前来告别,可是没有任何动静,孩子们的谨慎在我看来是冷漠,还有皮埃尔,阿,算了。”可是这个时候音乐响起,孩子们唱着合唱的歌曲,他看见一地的纸飞机,还有的正在飞出,孩子们在窗口伸出小手,向他告别,那场面真叫人感到温馨。孩子们的一切也温暖了马修的心。虽然此刻他是个失败的音乐家和失业的代课老师,但是马修教音乐直到生命尽头,他不追求名利,并且他在临走的时候,带走了佩皮诺。佩皮诺知道他所有的故事。这时,想起了一句感人的旁白:“佩皮诺的等待和执着是值得的,马修离开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http://blog.163.com/n_n_yao/edit/

  这个结局并不是所谓的大团圆,让人一眼看穿,也不是悲情的让人觉得很不尽人意,过分失望。这样一个完美的结局,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我们因为感动而觉得它圆满,即使眼含热泪,也不是被煽情硬煽出来的。其实剧情未必大起大落,感情未必跌宕起伏,一样可以牵动人心,温暖人心,感染人心。这个完美的结局不尽给电影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且给电影的结局发展新的启示。

一群本性善良却又调皮的孩子,一位温和而爱护孩子的教师,构成了整个故事框架。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寄宿学校的故事。影片的开头,孩子们的调皮捣蛋让我们感到恐怖,而所谓的“行动——反应”规则也让我们感到寒心。在那种的环境下,在校长的虐待与严酷的管制下,孩子们失去了原有的善良天真,冷酷的对抗着严酷的体罚和制裁。而在此时,马修老师出现了,他真诚地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孩子,他用他的善良和真诚融化了每一个孩子的心。

  还记得在片头,当马修得知是乐格克设计伤害了马桑大叔的时候,他没有用所谓的“行动——反应” 规则惩罚他,也没有关他禁闭,而是让他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让他通过照顾马桑大叔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这些孩子都是可怜的,他们有的是孤儿,像佩皮诺,失去了父母,然而每周六都还在盼望着爸爸能来接他。他年纪小,孤苦无依,还要受像蒙丹那样的大孩子的欺负。还有的是单亲家庭,像莫杭治,单亲生活让他养成了孤僻的性格。他们都是些问题学生,而他们这些问题却又都是社会,家庭给他们造成的。他们被送到这样一个叫“池塘之底”的学校,他们受到严格的管理以及校长的虐待和处罚。他们的不幸遭遇造成了他们孤僻的性格,他们受的不公平待遇让他们去设计伤害别人。而马修的出现让他们的生活出现了改变。

  作为一个老师,马修是伟大的。他用自己的真诚打动每一个孩子,他用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去温暖孩子们孤寂的心灵。在这个被称作“池塘之底”的学校,我们看到了残酷的规则—— “行动——反应”原则,如果有孩子犯了错误,全校师生立即集合,如果在三秒内找不到肇事者,所有孩子都要被关禁闭,而且取消所有娱乐活动,禁止任何外来探访,直到找出肇事者为止……而孩子们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才能接受探访。而马修用他独特的方式给予孩子们关心和爱护。在孩子们编歌词取笑他时,他没有惩罚学生,而是纠正孩子的音准;在孩子们随意抛马修的皮包而被校长发现是马修用善意的谎言让孩子们免受惩罚;在莫杭治在黑板上画马修的肖像愚弄他时,马修没有用“行动——反应”原则惩罚他,而是用漫画式的手法画了莫杭治的肖像,一笑了之。他用自己的教育方式对抗着“行动——反应”原则。当他无意中发现孩子们喜欢唱歌时,他组织了合唱团,让每个孩子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他让每个孩子都有用武之地,甚至是幼小的佩皮诺,他都让他当指挥助理;还有五音不全的郭邦,他突发奇想,让他当乐谱架……马修用音乐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用音乐开启了孩子们的心灵之门。他发现了音乐奇才莫杭治,他尽自己的力量去培养,发掘莫杭治的才能,他给他开小灶,他让他唱独唱,他给他创造去音乐学校的机会,他的音乐改变了他的一生……

  影片以莫杭治的成功结束,而导演也交代了马修的人生经历,他继续给别人上音乐课,直到去世……整部影片就是以马修老师独特的教育理念为主线,赞扬这种伟大的教师精神。影片的主题思想显而易见,但是影片的拍摄技巧也是不容忽视的。影片以回忆的方式展开,采用倒叙的手法,将故事娓娓道来。整部影片以黑灰为主色调,渲染出“池塘之底”的恶劣环境和孩子们的不幸遭遇,也烘托出马修老师在这种黑暗环境中给孩子带来的希望,带来的春天。

  马修,一个失意的音乐创作家,失败的音乐家,失业的学监……他从没丧失生活的信心,他用自己对生活的热情感化每一个孩子;他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他用音乐给孩子们带来了希望的春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