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村寻踪──献给亲爱的成都十四中学初六零级三班同学们

(2020-09-12 14:33:54)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我们念初中时语文课课文之一。由于十四中学地理位置的原因,杜甫草堂及其周边的环境,对初六零三班的同学来说,并不陌生。有一次葛毅敏同学他们共青团员到草堂过组织生活,我和李登华、高华成等几个班上的男生得知此“情报”,便相约到草堂东边的和尚桥边去过一过“平头的组织生活”。当饭饱食胀的我们躺在岸边时,葛同学一行人正巧从和尚桥上路过,我们便大声唱起歌来,这完全张显了我们幼稚的无厘头的得意劲。我在挖灶时,居然在土中拾得一枚开元通宝铜钱,我想这可能是杜甫当年失落的吧。当年进草堂寺是不收门票的,而进杜甫草堂是要收费的。因而当年我们这些儿娃子,多是从塔状的一览亭背面的墙上翻进杜甫草堂。各位同学,今后如有到杜甫草堂游览的时候,不要忘了,一定要到一览亭后去凭吊一下我们当年翻墙的遗址。不过,这件事你们晓得了就行了,千万不要认孙娃子知道,不然他们要笑死我们都成“南村群童”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一句提到的“南村”,说明杜甫茅屋的南面确实有一个村落,这是第一点。诗中还说:“茅飞渡江撒江郊”,这就奇了。我们知道今天杜甫茅屋前明明是一采浣花溪,杜甫偏偏说成是“江”。如果浣花溪在杜甫当年就存在,但是在二十年代时,杜甫草堂面对浣花溪的南边,全是一片沙积地,并无人类聚居地的任何痕迹。据我所知,杜诗中从未提到过门前有条“浣花溪”,可见杜甫居此时并无浣花溪,而是一条江。这条江就是今天的清水河,又称清江。这才是“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江”。我们姑且将杜甫当年门前的这条江也叫清江吧。当年清江的江面有好宽呢?如果是今天的二十多米的宽度,那无论如何是行不得大船的。同学们还应记得1959年到苏坡公社参加双抢劳动的情景不?我不提同学们当年劳动的艰辛,而是当年过苏坡桥时,所见到流经此处的清江江面宽度在五十米以上。经过千余年历史的沉淀,才有今天清江的模样。当年清江江面宽度当在百米上下,如再宽,“茅飞渡江”就是杜甫撒谎了。

我为同学们大致勾勒出当年此处景象,杜甫茅屋门前面约百米处为清江。清江南岸边就是“南村”。不要说南村群童惹脑了老杜,那只是顽童的恶作剧,老杜其实并不在意,那只是写诗的需要而已。这点教语文的李老师比我明白。实情是南村的父老乡亲们与杜甫的关系不是一般的交好,而是特别地好。如果你不信,看看杜甫诗作,你就有同感了。

杜甫居成都草堂时,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说:

其一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其二: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其三: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其四: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其五: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其七: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你看看!你看着!这诗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另一个杜甫。经旬醉酒而让杜夫人独守空床,而失“红妆守空帏”之精神。佳人、花蹊……是诗酒的驱使,这些由同学们各自的品评,我只关注诗句中透露出的重要信息。

这个南村村头有一标志性建筑黄师塔。黄师塔为黄姓和尚的灵骨塔。其塔旁有以黄四娘为代表的农家和成片的桃树、梨树。我们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这段清江南岸实貌与史料作一个对应。杜甫草堂正南面。过清江的东边是一大片坟地。1960年下半年我班有张铭芳几位同学毕业后分配到工农师范学校学习,当年工农师范学校初创无校舍,有关部门决定在这片大坟地上建校。因有同学参加了在此处的建校劳动,我曾去此处看过,只见一大片坟地中长着高大的杂木和茂密的芭茅。其西边有农舍。因进入困难时期,工农师范学校已停办了,其校址就是后来的百花中学。张铭芳同学后分配到成都旅馆工作,其他同学就不清楚了。

这片大坟地的西侧是一片农房。此处农房西、南边半里距离范国内再无其他居民聚居农舍,于是我认定此农舍处就是杜甫所指的南村。农房南一条土路,沿清江南岸向西过今天清水河大桥西,清江转弯处止,这段土路与清江南岸间地势偏高,是一条充斥杂木荒草地带。这个地带不宜作农田,应是唐代居民种植桃、李树的绝佳之处,只因时过千年,其景早迁了。我将史料所述与今日实地一一作了个对照,唯有黄师塔未有所指。其实确定黄师塔位置并不难。杜诗说“黄师塔前江水东”,塔应在清江南岸边,但不可能在南村中,在桃李树林中的可能性也不大,一则显得孤单,二则有败游客兴致之嫌。其最佳位置在南村与大坟地之间。1965年百花中学扩建时,于大坟地西侧出土了战国时期的一批文物,其中一件嵌错铜壶的文化内涵尤为丰富。可见此大坟地作为传统的墓葬地历史是很久远的。黄姓和尚的灵塔膀建于此处再合情合理不过了。清光绪年间,华阳县客家人曾咏妻才女左锡嘉曾携九个子女“卜居花溪南”,于“地接黄师塔”处造屋安居。可见黄师塔于清末尚在。

上面提到的清江转弯处即为唐代的百花潭,因岸边桃花、李花花办随风落入翻腾的江水中,故为“浣花”。这与浣花夫人任氏浣洗僧衣是无关的。为区别今天的百花潭,史界定义唐代百花潭为“古百花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帽儿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