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金堂县广兴镇“太乙(一)宫”始建于光绪八年(1882)。1992年被确认为金堂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民众又称其为“城隍庙”,俗称“庙子”。目前太乙宫建筑基本保存完整。根据有关资料和实地考察,太乙宫应是“南五省会馆”。其理由如下:
一、太乙宫建筑风格及布局纯属会馆性质
2012年实际保存的情况是:太乙宫除万年台两侧观楼(俗称:“耳楼”),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拆除外,现存的门楼及万年台及二殿和正殿建筑主体仍然完好,均为1949年以前原物。
1998年12月由薛玉树先生主编,金堂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编印的《金堂县胜迹与文物》中记载,“十五、广兴乡太乙宫:位于广兴场镇,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坐西南向东北。原为四合院布局,现存门楼、万年台、正殿。造型庄严雄峻,保存较好……”。清光绪年间的太乙宫由大门合万年台、两厢观楼及三义殿呈四合院布局,这与广兴镇同时代的南华宫、禹王宫、万寿宫、刘家祠等会馆和宗祠的建筑布局和风格完全一致。尽管民国年间,在三义殿后增建了正殿和玉皇楼,但丝毫不影响太乙宫的会馆性质。
广兴镇原有的广严寺、三清庙等寺庙,从没有万年台这一设施。不设万年台是宗教的教义决定了的。
从金堂县文管所《金堂县胜迹与文物》记载和实地考察的结果,可以完全证明:太乙宫建筑风格及布局是一个标准的会馆。
二、从没有宗教人士在太乙宫内主事
2011年4月份四川省金堂县广兴镇在维修太乙宫三义殿时,在左边第二间房屋的墙上,发现一块光绪十年(1884)的木质“功果牌”。“功果牌”记录的内容有捐功果目的,倡首人姓名,捐功果人名姓、数量和开支情况。其中提到“佛金”、“僧源清捐油壹斤”、“广严寺住持僧焕然合什”。虽然在功果牌上提到太乙宫有广严寺(宋乾道年间在广兴场三教山上修建的佛寺,现址为广兴镇小学。)佛教徒的捐助和住持和尚对太乙宫捐赠钱物的核实,购买物中也有“佛金”一物,但佛教徒的参与显然不是修造佛寺和塑佛像,宗教人士在“功果牌”捐赠者的排序也在最后。太乙宫与广严寺相距约百余米,佛教徒的主动参与不是迎合“三教合一”,也不会是为了修造道观,而是传统的民间协作活动的体现。至于“佛金”,其实就是“金箔”。“金箔”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广泛应用。只因佛教中用得多一些,故民间常称“金箔”为“佛金”。
清末民初,虽然经广兴场两派帮会许可,道士刘玉仙虽能一度进入太乙宫,但刘玉仙不可能主持太乙宫所有事务。民国十七年(1928)刘玉先及七十三名信众被军阀杀害,刘玉仙有改太乙宫为道教宫观的意图,终将破灭。
据广兴镇老年人回忆:旧时,太乙宫在一次修缮时,一道士愿捐多金支持修缮,其条件是在太乙宫大门上悬“玄天观”牌匾。经广兴场帮会同意,仅在太乙宫大门上悬“玄天观”木牌一块。“玄天观”的挂牌,并未改变太乙宫的会馆性质。
过去和现在,广兴镇民间都习惯称太乙宫为“庙子”,并在太乙宫内进行一些活动。但这些活动都只能定性为本地的民风民俗活动。
云南楚雄、西安长安等处的太乙宫,为纯宗教性质的道观。以上事实证明:从来没有过职教人员完全主宰过广兴场太乙宫活动。广兴场太乙宫也从来就不是一座真正的寺庙。
三、从修建以来,太乙宫内历来所塑神像皆不合宗教规范
太乙宫的三义殿,殿内塑像为刘、关、张。民间拜祭“刘、关、张”是一种习俗,不带宗教性质。
太乙宫正殿始建时,宫内所塑什么神像,目前不可全知。大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在大殿正中,才塑地藏王像,两侧塑牛鬼蛇神像。大殿右侧一室放置“行城隍”。左侧一室塑观音像。其大殿两侧各分设五殿,内塑各种神像,群众俗称“十殿”。四十年代,由广兴场“德”字派帮会会首孙世进倡议并主持,在太乙宫正殿前增建“川主楼”,塑川主菩萨,即李冰像。同时,建玉皇楼,塑玉皇大帝像。
可见太乙宫内塑像,皆从于广兴场民间习俗和各自崇拜对象而塑,没有按正规的宗教规范塑像。直到今天,广兴镇民间,按个人或一部份人意愿立像的风气仍然存在。
四、历来太乙宫活动的主事是民间组织
太乙宫修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光绪十八年(1892)之前,其万年台被火焚,当时协同修复的是“乡街首事”(万年台中梁题记)。
在三义殿发现的“功果牌”上,记录了“今将倡首雷公再翔刘公府兴二台衫龛募化金名录列于左”,以社团名义捐功果的有四家,以个人名义捐功果的有八人。由此可见广兴场民间搞公益性质建筑时,通常由倡修者带头发起,众人集资材建修,至今也是这样。
在“功果牌”上,我们发现排在捐修第二位的是“五省太乙宫”的组织。从字面上我们不难理解,“五省太乙宫”就是太乙宫内的主事。也就是说,太乙宫的修造、添补、修复都离不开广兴场各阶层民间人士的努力。
“五省太乙宫”作为一个民间代表作为管理者,虽它详细的组成情况目前不知,但至少它初期应由当时广兴场名流组成的一个松散组织。到了二十世纪初期,在太乙宫内才有了广兴场两帮帮会轮流主持的“城隍庙会”活动。帮会成为太乙宫后来的主事者。
五、“五省”观念被广兴场民间曾普遍认同
三义殿中“功果牌”上记录的“五省太乙宫”,有力地证明了管理太乙宫这个民间组织具备“五省”性质。
清光绪《金堂县乡土志·学堂》记载: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前后,广兴场设“公立初等小学堂二所……一设场外五省地基。”旧时,广兴场的西场口栅子门在太乙宫大门东侧。太乙宫就位于广兴场场外。因而可以认定:修建太乙宫用地就是“场外五省地基”。
太乙宫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而万年台虽后被火焚,早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修复。而编写于光绪二十八年的《金堂县乡土志》,不称“太乙宫”,而坚称“五省地基”。其原因是:一是信息不通,旧志又有抄袭的传统,编写《金堂县乡土志》者不知太乙宫已早建。二是旧时府衙对地名无统一标准规定,对县以下地名的记录就随编者之意了。就是“广严寺”这个名称,在金堂县旧志中,很多处却称“广元寺”。因此光绪二十八年仍称“太乙宫”为“五省地基”,就丝毫不奇怪了。不过“五省”的观念,在广兴场确实是存在的。
2012年5月,从太乙宫正殿铺地石板中,发现残碑一节。残碑上镌刻旧有广兴场民间会团组织二十个。其中就有“五省□□会”和“五省灵祖会”两个具“五省”性质的会团组织。可见“五省”观念,在广兴场民间是有一定广泛社会基础的。
虽然此断碑没有纪年,据广兴镇上了年纪的群众记忆中,在民国时期广兴场对“白纱”、“长料行”、“面食行”、“酒饭店”、“复兴”、“进贤”民间组织没有一点印象。民国年间,广兴场没有“施棺会”,倒有一个“施钱会”的组织。“施钱会”不仅施钱,同时也施棺。发现断碑的地方,距太乙宫正殿原立碑处不足两米。据此推断,立此碑时间应在太乙宫修建初期。该碑很可能是广兴场修造太乙宫时,本地会团组织的捐资功德碑。
广兴镇分别属黄氏祖婆和杨氏祖婆的两支李姓,于清初从湖南邵阳、武冈迁徙金堂县广兴场落业。在湖南已生存两百多年的这两支李氏入川后,却一直认同江西吉安为本支李氏原籍,并汇同其他江西籍氏族,在广兴场街上修造万寿宫,修丁李氏联宗祠。李氏认同原籍为江西籍,并不影响他们对湖广籍氏族间友好的感情。由于省籍之间的差异形成的矛盾本不十分尖锐,到了清末,省籍间的差异在广兴场基本上就被融合了。
由于“五省”观念被广兴场民间普遍认同,可以肯定广兴镇太乙宫具备“五省”会馆性质。
六、太乙宫“五省”性质,是广兴镇先民追求社会和谐的表现
广兴镇民众先民成份,是由湖北、湖南、广东、江西和福建的移民。迁自这五个省的广兴场先民,都在清中叶先后在广兴场修建了具有各省籍特色的会馆,“南华宫”、“天后宫”、“禹王宫”、“帝主宫”、“万寿宫”。虽然这些会馆对处理各自本省籍事务有好处,但涉及跨省籍的事务,处理起来却有诸多不便。“不偏省籍,以公断是非”,应是清代后期民众的一个愿望,也是建五省会馆的思想基础。“五省”就是指这五个省。三义殿“功果牌”上的“雷再翔”,其雷氏祖是清代湘籍移民。实际上,“雷再翔”本为楚籍移民杨氏后裔。而
“刘府兴”为清初湘籍移民后裔。而夏氏两兄弟也是湖广籍移民后裔。
“功果牌”上那些“文昌会”、“香腊会”、“观音会”、“武圣会”等部份社团组织都没有处理地方民间纠纷事务的功能。有些官方不管或不愿让官方管的民间事务,民众都愿有一个能说情讲理的地方。于是能处理各省籍移民间的事务,起到凝聚民心的五省性质的民间会团组织和太乙宫便在广兴场产生了。广兴场的佛、道教人士参与太乙宫修建和活动,表明他们同时也具有相同的观念。
广兴场五省太乙宫是汉族民系进一步深化融合的的表现。总的说来,由于中华民族本身还具有民族(含民系)融合,信仰融合为主流的特质,因而修建五省共同的会馆,用以处理各省籍会馆不能处理的一些广兴场地方民间事务,达到团结本地各省籍移民后裔,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是非常必要的。太乙宫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广兴镇的代表性的载体之一,追求民系自然融合和社会和谐,这正是太乙宫所展现的先进文化之一。
广兴场李氏入川先祖迁自湖南,却又认同江西籍。故广兴场禹王宫和万寿宫的修造和管理都留有李氏踪影。广兴场陈氏族谱中及李氏祠堂对联中,又有迁自“楚北”字样。广东会馆内允许湖广籍刘氏开钱庄、当铺。直到现在,广兴镇民间有“广兴镇的人发财在外地。在广兴镇当地发财的都是外地人”一说。这种说法虽不甚准确,不过从侧面证明了广兴镇人从不排斥外人在广兴镇求生存和发展。这种汉族民系间自然融合和求社会和谐的意识,也正是“五省”观念,在今天的延伸。
“五省会馆”在这里不是五个省各自会馆的统称,而是集来自五个省民众意愿于一处的会馆。由于广兴镇先民来自五个省,因此确认广兴镇太乙宫为“五省会馆”是不为过的。
七、五省会馆为什么要以“太乙宫”命名?为何又成了“城隍庙”?
广兴镇太乙宫既然修建初衷是“五省会馆”,为什么要以“太乙宫”来命名?推测情况应是这样的:广东会馆叫“南华宫”、福建会馆称“天后宫”、江西会馆为“万寿宫”、湖广会馆名“禹王宫”,黄州会馆是“帝主宫”。五省各自会馆都是“宫”,自然广兴场五省会馆应是“某某宫”了。
那么为什么又以“太乙”为宫名呢?广兴场在南宋为“三节镇”军队镇守驻地。“三节镇”的东边当时有一个道观“延庆院”。南宋绍兴年间,南浦(南浦县,系今重庆万州地界)通判何中太曾留宿院内,并题诗一首,诗中有“中有金仙古道场”一句(全诗见薛玉树主编《历代诗人咏金堂》137页)。“金仙”系道教仙的最高境界,“太乙”居“十二金仙”之首。道教中虽有“太乙金仙”一说,但“太乙金仙”的确又不包含在道教众神之内。到了清代晚期,何中太的诗碣被一个叫李尧垓的金堂县广兴场举人所得。李尧垓为此还写了《得宋何判府碣感赋》一诗。何中太的诗碣,是李尧垓从广兴场延庆院遗址中得到的。
唐宋时,广兴地界属金水县辖地,东临今中江县南部仓山、冯店一带是古飞乌县。唐初诗人王勃曾为飞乌县白鹤寺写下一碑文(670年)。该文据金乌县名,强调了当地“丹乌抱日”的观念。无论是“飞乌县”、“丹乌抱日”,还是广兴场的“太乙金仙”,形成当地崇拜太乙的历史大氛围。
广兴镇的大姓中,以刘姓为最著。而当地五支刘姓,又以四支湖广刘氏人数最多。1949年以前,在广兴乡地面上无“刘”不说话。保长、联保主任及帮会头目都少不了姓“刘”的。修于何家沟口的湖广刘氏宗祠取名“藜照祠”,除了表明广兴镇湖广刘氏确系迁自湖南之外,藜火太乙点,照亮人生路,“藜照”两字无不表明该支刘氏与“太乙”的紧密关系。因而在“五省地基”上修造五省会馆时,刘氏家族关于“太乙”的理念,不会不在给太乙宫取名时发挥作用。太乙宫二殿,光绪十年功果牌上记录的倡首之一的“刘公府兴”,就是广兴场“藜照祠”的第十世裔孙。而功果牌上称刘府兴为“刘公府兴”,表明刘府兴在当时是受到广兴场众人尊重的,所说的话是大家愿听从的。可见对“太乙”的认识,在广兴场不是空穴来风。在当时的群众中,具有广泛深刻的文化认同感。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众多的神仙,他们个个都有了不起的功能和法力。要选他们其中一位坐上“主位置,是很难的。其实,追溯众多神仙之源,就只有一个中庸人神“东皇太一”了。
对“东皇太一”的崇拜最早在春秋战国前后的楚地(含今天淮河南北,长江中下游大片地区),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汉代一幅旌幡右上角就有太阳和金乌的图案。成都金沙出土的“太阳神鸟”,证明了巴蜀地区同样存在对东皇太一“金乌”、“太阳
神”的崇拜。原先东皇太乙应是一个部族的首领,带领部族获得了平安和幸福,受到部族拥护和爱戴。死后,被人们衍译为中国的“太阳神”,而“金乌”则是他主要的化身。后世,人们还以极高的规格开展活动来纪念他。屈原在他的《九歌·东皇太一》中就记录了一次纪念东皇大一的盛大场面。历史上“太一”崇拜所形成的“中庸”氛围,也成为了广兴场民众首选“太一”的理由了。目前已知的历史文献中,没有介绍东皇太一有什么具体的作为,更没有记录具有什么功能和法力。随着时间的流失,东皇太一被逐渐淡化,衍化成各色神仙,其中甚致有行政能力的玉皇大帝。随时间的推移,因此造成在老百姓的印象中,“东皇太一”是一位“不能”办点什么具体“实事”的神祇。现实中东皇太一不像观音菩萨能处处保佑百姓的平安,不像送子娘娘能为百姓添丁加口,也不像城隍老爷一样能惩恶扬善,甚至连土地爷所起的作用都没有。老百姓是讲实际的,因而“太乙宫”由供奉“东皇太一”的场所,从民国初期起,按广兴场民众意愿,逐渐衍变成“城隍庙”、“十殿”、“玉皇楼”,成为供
奉多个人神的场所。
广兴镇老街区在南宋时一度成为“三节镇”驻军的营地。三节镇驻军营地修建防守的城垣是必要的。从广兴镇老卫生院及向东南整齐排开的一排街坊屋基来看,此处很可能是当年“三节镇”留下的一段城垣遗迹。虽然三节镇修了城垣,没有史料提到当年也修了城隍庙,何况一般情况下,当年在广兴场三教山有了广严佛寺,就没有单再修建一个城隍庙的必要了。
早期的“城隍老爷”功能是专为保护城市的,到了民国时期,民间所信仰的诸多神仙其功能多有增加,“城隍老爷”就由单一的保护城池功能,扩大到无所不能的地步。于是“城隍老爷”便移驾“太乙宫”,成为“宫”内正神。反正“城隍老爷”、“玉皇大帝”等等神仙、神灵都是从“太乙”衍化而来,谁做“正神”都是一样的。于是老百姓逐步淡化了初建“太乙宫”时的本意,直到今天,广兴镇及其周边,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习惯称“太乙宫”为“城隍庙”或“庙子”,那是很正常的事了。
犹如南华宫供奉六世慧能,万寿宫内供奉许真君,天后宫供奉妈祖一样,太乙宫内虽然先后入住了众多人神,并丝毫不影响太乙宫的“五省会馆”性质。
八、广兴镇太乙宫具有“南”五省会馆性质
上述文物和史料不仅完全证明了广兴镇“太乙宫”的会馆属性,更证明了“太乙宫”属“五省会馆”性质。
中国南、北方,传统是以秦岭和淮河为分界线。四川位于秦岭之南,而太乙宫有关文物及史料中所说“五省”,皆是中国南方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五个省。因而在学术上称广兴镇“五省太乙宫”为“南五省会馆”,是不为过的。
九、广兴镇太乙宫是目前中国现存的惟一一处“南五省会馆”
目前所知,全国具有“五省”性质的会馆有三处,分别为:
1、陕西省紫阳县北五省会馆。乾隆年间始建为陕西会馆,道光年间秦、晋、豫等五省商人再集资扩修而成。现为陕西省重点文保单位。
2、湖南省湘潭市北五省会馆。由晋、陕、甘、豫、鲁五省商人集资,于清康熙初建。供奉关羽,故又称“关圣殿”。现为湖南省重点文保单位。
3、江苏省镇江市润江区北五省会馆。
以上已知的三个五省会馆,前两个纯属商务会所性质,后一个可能仅存为地名。三个会馆有虽两个也在南方,但皆定性为“北”五省会馆。从现在有关单位公示的讯息中,没有一处为“南”五省会馆。因而,金堂县广兴镇太乙宫为目前已知的,全国惟一一处,区别于其它性质会馆及宗教性太乙宫的,并较完整保存的,具民系融合和创建社会和谐丰富内涵的“南五省会馆”。
本文主要依据:
①清同治《续金堂县志》,清光绪《金堂县乡土志》。(金堂县方志办2008年校注本)
②《金堂县志》金堂县方志办1994年编纂。
③薛玉树主编《历代诗人咏金堂》,《金堂县胜迹与文物》。
④广兴镇太乙宫二殿《功果牌》及出土残碑。
⑤广兴镇民间族谱及采访。
(说明:本文原以“金堂县广兴镇太乙宫始建初衷是五省会馆”为题公布,由于原文有不尽之处,后得到有关人士提供新的资料和太乙宫内又有断碑新发现,故对此文特作了大的修改。再次公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