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孔镇镇政府驻地为大荣寨。据荣昌县及路孔镇各方宣传资料称:大荣寨为清嘉庆年间,为避川东白莲教起事,由当地旺族赵氏会同富户共同修筑。“大荣寨”取名皆由濑溪河西岸为大足县地,东岸为荣昌县地,取其两县名头一字名之。
当地群众口碑均称:先有大荣寨,后有赵家场。
据荣昌县等资料称:路孔镇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以路孔镇濑溪河两岸众多汉代崖墓为证。而“古镇始建于宋代”一说,笔者尚未得到有关证据。
“大荣寨”以荣昌、大足头一字取名,可见建大荣寨时,大荣寨西边,濑溪河对岸当时属大足县地。由此可推断大荣寨建寨时间,在濑溪河为界,分属两县时。具体时间要有两县历史沿革和区域划分来认定,但这很困难。
大荣寨寨墙围住的整个山头只有一处有较小水源,仅供几人饮用。现镇政府办公楼处原有水池一个,群众俗称“干堰塘”,疑为旧时寨内蓄水池。大荣寨西寨墙紧濒于濑溪河,因而大荣寨内生活用水,旧时全从濑溪河中汲取。大荣寨西寨门(日月门)门洞中有一暗井,井水由濑溪河浸水补给。此井为大荣寨遇紧急情况时水源地,有了这一处水源地,可让大荣寨被围困后坚持一段时间。
旧时,民间无论贫、富,一旦遇到战乱,通常是举家四处躲避为主,如明末遂宁张浪,简阳傅迪吉。少数富户以家修寨仅为防匪盗为主,如路孔镇赵家花房子修筑碉楼,白庙罗家寨,都为防匪盗而修,一旦遇战事,这些防御设施没有多大作用。大荣寨围住的山头,目测相对高度在20米左右,无险可据,寨墙均用红砂条石堆砌,高度在4米左右,但在这偏僻弹丸之地,很难应对千军万马的攻击。
大荣寨内民居后院大多可互通,有的平时虽有假墙相隔,一旦有匪盗进入前门,居民均可破墙从邻家顺利逃离事发地。这种建设方式只是对付匪盗,却无力抗拒战争。
大荣寨民居,多紧依大荣寨西段寨墙而建,究其原因多为取水方便。故旧时大荣寨内多有以挑水为业的挑水工。但依寨墙而建的民居,存在易受火攻的危险。从军事角度看,现存的老街民居,在建寨初期是没有的。
综上所述,大荣寨不是为躲避匪盗而建的民用山寨,其军事用途显而易见。
大荣寨的驻军属于哪一级呢?其军事功能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大荣镇建于路孔水陆要道之上,目标突显,易成为攻击目标。对处局部地区起经济要道功能的大荣寨,面积狹小,无险可据,且常受洪水淹阻。一旦发生战事,寨内取水困难。历史上也没有在此储存大量粮草的记载(寨内建筑中及民间口碑中,均没有过大型仓储建筑),故寨内大量驻军是不可能的。大荣寨不是县一级的行政建置,因而大荣寨的驻军等级只能是军镇的下级军事单位。从修筑大荣寨规模上看,它应该是一个责任不轻的下级军事单位。
荣昌县及路孔镇一应的宣传资料中均提到,路孔“古镇始建于宋代”,这些资料中皆未说明依据,不过笔者认同这个结论。修建大荣寨工程虽不十分宏大,但目算大荣寨寨墙所用工整石料,至少在7200立方米之上,加上其它工料费、人工费,均会花费不少钱粮。这不是偏僻之地几家富户的经济能力所能承受得了的。这样的工程没有官方的主导,大荣寨是不可能建成的。
一般民间私自建寨,寨名多以“某姓寨”名之,如白庙的“罗家寨”。“大荣寨”却以“大足、荣昌”两县之字取名,气度之大,可见筑“大荣寨”目的,并不单是为保私家而筑。大荣寨位于此处守护此处,守什么呢?
历史上成渝间传统的大道是从成都出发,经简阳、乐至、安岳、大足、壁山到巴县(今重庆市中区)最为便捷。据走过这条线路的老人说:快则七天、八天,慢则九天、十天,就可走完全程。而路孔正位于这条大道南面,路孔地理位置在军事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
宋末,制置使余玠令各军、州、府、县广筑山城、山寨以御元兵。今荣昌县、大足县境内多数山寨应该为此时所筑。时荣昌县属昌州,州府设今日盘龙镇境内。昌州州府级单位所筑山寨,据目前仅有资料看,很可能是铜鼓镇的铜鼓山寨(太平寨)。而路孔,无论路孔地时属荣昌县管辖,还是归大足县管辖,它都只能是一个小的军镇单位,“大荣寨”扼守在大足县北、荣昌县东北间要冲之间。起着保证物资运输和前哨关隘的作用。
当地居民口传:当年白莲教(实为咸丰年间的李兰农民军)从大荣寨东南方攻寨。时担负守寨的将官是当地旺族赵昌淑、赵昌沣两弟兄,寨被攻破后,被刺杀而亡。两兄弟阵亡后,获准在寨中建昭忠祠以祀之。由于未获得赵万能一支赵氏谱,此段历史详细实情未可落实。路孔旺族赵家为抵抗外敌,出资修过寨墙应该是事实,但只可能是在原基础上的维修。大荣寨修筑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到更早一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