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堂县广兴镇汉墓中的羊图腾

(2012-04-10 13:51:03)
标签:

广兴镇

崖墓

盘角羊头

杂谈

    在金堂县广兴镇进行移民与客家田野考察时,常听见群众说:广兴镇境内有多处“蛮子洞”。这些洞是古代蛮子躲避兵灾所开凿的。这些“蛮子洞”,多半应是汉代四川风行的“崖墓”。于是带着极浓厚的兴趣,实地查看了当地一处两个“蛮子洞”。在其中一座崖墓中,发现在第二道墓门两侧各有一道浅刻“斗拱”。门的门楣正中刻有一个盘角羊头。盘角羊产于亚州中部,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最大特征是:头上两角呈近似园环状,鼻梁长而丰满,外形极其漂亮。崖墓中的羊头正是这样的图案。奇特的是,把盘角羊头像放在墓门门楣正中是什么意思呢?门楣正中,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通常是神圣的位置,将盘角羊头放在这个重要位置,很显然,盘角羊在墓主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盘角羊是远古亚洲西南多个族属的崇拜对象。在四川,盘角羊就是古羌人的崇拜图腾。广汉三星堆古蜀遗址出土文物中,也有盘角羊的形象。“羌”字的出现,说明了古羌人与羊的紧密关系。也就是说该墓主人族属与古羌人有相当紧密的关联,古蜀人就是古羌人的一部份。“斗拱”的出现,证明此墓是标准的汉墓。而汉代,汉人崇拜多是龙图腾,为什么墓主人仍以盘角羊为崇拜对象?

    汉族是远古各部族融合而形成的民族,“龙”的形象也是融合了各部族图腾的结果,“龙”图腾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也是汉族不断融合其他部族的过程。既然有不断融合的过程,也就有了各部族先后参与(有主动和被动情况)融合的过程。

    蜀地早在黄帝妻缧祖系蜀地人,黄帝给子昌意娶妻蜀山氏之女,也是蜀地人。后来的大禹本人就是蜀地人。专家鉴定这些蜀地人就是“古羌人”。缧祖、蜀山氏之女、大禹等人虽然主动或被动地参与了中原的民族融合之中,但毕竟对在蜀地的古羌人的融合没有多大影响力。  

    “有周之世,限以秦巴,虽奉王职,不得与春秋盟会,君长莫同书轨。”(《华阳国志·蜀志》,下面引文相同)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古羌人虽然与中原有一定联系,但不能参与在中原的盟会,其文字、制度,习俗等与中原大多都不尽相同。也就是说,蜀地古羌人还没有参与到汉民族的融合中来,对盘角羊的崇拜还保存着。此阶段蜀地仍是奴隶社会,虽然有三星堆文化遗址和金沙遗址可证明当时一些文化程度,但相比于中原,蜀地总体文化和生产力都是相当落后的。

    到了公元前316年,秦王朝灭了蜀国,设置了“蜀郡”,派了太守管理。并将中原汉人迁徙到蜀郡,临邛卓王孙祖上就是从赵国迁来的。这就为蜀地古羌人融合到汉族之中提供了一些条件。但这些被迁徙入蜀的汉人氏族,都较为集中居住在城镇周边和道路沿线,不可能对远离城镇和道路的蜀地古羌人,产生的影响极其有限。

汉代,《华阳国志·蜀志》中说:“蜀自汉兴”。经过秦时移民数代人的努力,蜀郡的盐、铁、铜业,纺织业、商业、运输业大量出现,于是经济发展了。“牧守仁明,宣德立教,风雅英伟之士,命世挺生”。文翁等人将汉文化引入蜀中,“蜀学比于齐鲁”,于是出现司马相如、杨子云、严君平等人才。这种现象表明:蜀地古羌人开始较大规模融入到汉族之中去了。一部份古羌人在融合到汉族过程之中,在没有完全定型前,遵从祖先对盘角羊的图腾崇拜,在墓中极其重要位置雕刻上盘角羊头,是很自然的了。

    崖墓早年被盗,又限于考察条件,目前尚未发现墓中有文字和纪年存在。从仅有的“斗拱”和“盘角羊头”分析,此墓很可能是西汉和东汉初期的墓葬。距今约2000年至2100年时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