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来造“环形山”(说课稿)

(2015-05-29 09:12:25)
标签:

教育

龙湾区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

分类: 教研周记

《我们来造环形山》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宇宙是物质的,是可以被观察和认识的,人类对于宇宙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但还有许多没有被认识的问题。(科学概念)落实到这一课的科学概念是: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学说。本课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一、月球的地形特征——环形山;二、造“环形山”;三、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四、阅读资料——环形山的成因。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在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过程中让他们有所思,有所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并让学生体会到建立模型,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经历了五次磨课,我们团队在作业单的设计上也作出了比较大的调整,以下我将从诊学、导学、拓学三方面展开本次说单和辨单。

一、诊学

在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储备了相关宇宙方面的知识,为了诊断学生的学情,在第一次设计时,教师提出问题:关于地球的地形,你已经知道什么?学生已经知道月球表面没有大气、水,引力小,同时存在环形山、月海等现象,这些都可作为本课推测环形山成因的依据,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前概念,及时地调控课堂。同时,教师播放环形山视频,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环形山的特点:圆形凹坑、数量众多、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环中带环,为之后的造“环形山”埋下伏笔。此时,我们的诊学还只是口头上的交流。在第三次磨课后,我们认为这样的诊学并没有明确地指向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因此我们作了如下调整:将口头上的交流诊学用任务单的形式呈现,并加入了一些提示语,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http://s1/mw690/0029RDGzgy6SDJg82e450&690

在课前谈话部分结束后,直接出示月球环形山的图片,由张老师简介环形山的特点,提问“这么多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你们的观点是什么?”学生交流后由老师罗列观点并统计哪种可能性最大,我们预设大多数学生会支持陨石撞击说,然后顺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展开后续的研究。

在第四次磨课后,我们对诊学单作出了小小的改进:把这个任务放在课前调查,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研讨。另外,在学法指导上,我们强调了观点与理由的联系,让学生作有根据的推测。

http://s9/bmiddle/0029RDGzgy6SDJhgtE4d8&690

这样的课前调查能充分地暴露学生最原始的认知情况,便于教师把握住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二、导学

在诊学的基础上,我们一共修改了五次导学单。第一次磨课时,我们团队将导学任务确定为研究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大小、陨石轻重、陨石距离的关系,并提供了很多有结构性的材料,利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每一张任务单中都明确地指出了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及学法指导。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较好的操作能力,对任务单中涉及到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并不陌生,因此这几张任务单的难度并不大,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然后实际教学后,我们认为科学课应当是由老师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去探究实验,而非验证实验。因此,在第二次教学中,我们将重难点修改为“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学生亲自经历了模拟制造环形山的过程,对“月球上的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在实验过程中也会获得能支持自己说法的证据。但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学生在造“环形山”过程中目的性不够明确,没有将推测与获得的证据很好地联系起来,因此在第三次教学时我们作出了一点调整(见PPT):设置了三个任务,分别是:一、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记录环形山的特点;二、我们来造“环形山”,并记录发现;三、推测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当我们需要学生用文字记录时,学生会有意识地去寻找支持自己说法的证据,而且在设计研究方案时,老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这张任务单可操作性强,能够明确地指向本课的核心问题,由外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有思维上的发展。可是在实验过程中,很多学生在用小球和石头造环形山时,只是胡乱地用球砸在沙堆上,没有发现老师提供大小不一的材料的意图,另外,学生都倾向于去做陨石撞击的实验,没有利用起其他材料,所以在第四次教学时,我们删繁化简,重点研究陨石撞击这种假说(见PPT),并且减少了材料的选择,期望学生对月球环形山的形成提出有根据的推测,在建立“环形山”模型中有所思,有所悟,也希望通过模拟,学生能找到支持陨石撞击说的证据,同时也能发现与真实环形山不一致的现象,由而对陨石撞击说产生质疑。经过了四次完全不同的教学,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所有的设计都应当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因此在第五次教学时,我们重新设定了这节课的主题——寻找我们的证据。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分别用一个小球和一个不规则的石子模拟陨石撞击月球来建立环形山的模型。(见PPT)这两个任务有一定的层次性,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引发思维碰撞。通过亲身经历模拟,学生明白环形山的成因可能与陨石撞击有关,并在造“山”的过程中找到支持自己假说的证据,同时提出质疑,为模拟后的交流研讨奠定实践的基础,使学生的研讨有根有据。

三、拓学

在前两稿中,我们想让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学说,但是这样的课外作业缺乏明确的学法指导,学生不易操作,同时也没有对我们教学的核心任务起到延伸作用,所以在第三次教学中,我们对拓学单进行了修改,明确了任务指令。(见PPT)在重新确定上课的大方向后,我们对拓学的任务进行了调整,课堂上我们已经模拟探究了陨石撞击说,同学们还提出了其他假说,但是课堂的研究是有限的,课外更是学生研究的大天地,为了使课外研究真真正正地开展,老师为学生提供部分材料,以便学生开展研究。在完成这节课的探究任务后,我们给学生提供了课堂评价表,由学生自主评价和组员互评,达到一定程度后可凭这张评价表领取科学币,这样的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PPT呈现完整的任务单)

http://s13/mw690/0029RDGzgy6SDJlfy5Cdc&690

整体上看,这张任务单结构要素完整,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和激励性评价,诊学、导学、拓学之间有一定的层次设置,能较好地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我们期望这样的任务单能够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脚手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