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是五下第三单元的第三课,在此之前很多学生已经通过预习知道了古人可以用水钟来测量时间,所以这节课我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滴漏实验上,对于书本介绍的几种水钟类型,只要求学生能大致说出原理即可。
第一次在五(3)班做滴漏实验,基本上是按照书本的设计展开的,但是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以后发现这样的编排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大的问题。首先,让学生自己扎一个小孔,有的小组的孔扎的太大,导致水流如柱,很快就漏完了100毫升,然后测量流完10毫升所需的时间,由于流速太快时间难以测量,整个实验的数据都不太准确。第二,有的小组扎的孔太小,一节课都漏不完100毫升,更别提完成后面的实验了。所以在第二节课五(2)班的教学中,我及时修改了实验计划:在塑料瓶里倒入300毫升水,然后分别测量积聚30、50、80、100毫升水的时间,要求学生扎的小孔能保证水是一滴一滴流下来的,这点在实验前研讨环节解决。做完30毫升水的测量后,能根据数据推测后面的测量所需的时间,并比较实验测量与推测之间的差距。完成速度较快的小组可以重复再做一次,得到数据后进行分析,希望学生能够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积聚同样多的水所用时间基本相等的概念。深入分析后,能认识到水流的速度会受水位高低的影响,水位高,流速越快,水位低,流速慢。然后学生会认识到想要让水钟测量准确,必须要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在五(2)班教完以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学生以为30、50、80、100毫升的推测和测量是分开做的,当做完30毫升水的测量以后,学生把水倒掉,重新做50毫升的积聚,这样浪费了很多时间,而且数据也很不准确,直到下课都没有完成实验。
今天在五(4)班教学时对前面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在上课前强调了实验方法,基本上保证了每个小组都能完成实验得到数据。但是有个别小组在扎孔时力度控制不好,孔太大,水流速太快,可以给学生提供胶带纸等物体堵住小孔,重新再扎一个,也可在下一个班教学前请学生多准备几个塑料瓶。今天也出现了有小组扎的孔太小水流太慢的现象,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及时修改实验计划,让这个小组记录积聚10、20、30、40毫升,在交流汇报的时候也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