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977485395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大师开讲:教养幼儿,从了解与接纳开始
(2012-03-01 10:50:13)
标签:
杂谈
为什么家有学前儿的父母,经常处于「他已经几岁,怎么还不会……」的担心?是什么样的压力和价值,让父母失去「发现」成长历程的惊喜与热情?
年复一年,平日在美国教书,暑假则回台湾演讲。常常想:「为什么台湾和美国两地父母所问我的幼儿教养问题,是这么的不同?」
美国的父母来找我,整个谈话的重心,大部分都在说明他们的惊讶。他们惊讶自己的宝贝,居然知道这么多、会做那么多……。而台湾的父母呢?来找我问问题时,起头句通常都是:「他已经Χ岁多了,但他还不会……?」不管是阅读、画画、收玩具,还是礼貌和分享,都让父母担心。就更别说他们从媒体里,不小心听到的:「如果你的孩子还没开始……,就已太迟了,」那种种的威胁了。我常常觉得,现代的父母好像是在惊吓中带小孩长大的。
以前,总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文化差异,没啥可大惊小怪的,只不过是具有不同的「儿童观」罢了! 但经过这些年来,我愈来愈讶异的发现,这个被我「看小」的文化差异,是这样深深的左右着我们对幼儿的了解和教养方式。我也愈来愈惊讶,这个听起来「很容易替换」的文化差异,其实有个很深很深的根|「尊重小孩」。而这个非本土的根,居然很难摇动我们对幼儿教养的国本。
尊重小孩
比如说,你一定听闻那从婴幼期开始,就要与他们共读这个论点吧?但在我们还不真正熟悉这个非本土的根「尊重小孩」的内涵下,我们会自然而然的把「共读要早」这件事,与「不要输在起跑点」上的概念,做想当然尔的连结。结果就是,每年在台湾,我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婴幼儿还不会识字看书,需要那么早跟他共读吗?」
以「尊重小孩」为内涵的教养,是以信任、接纳,甚至欣赏小孩的能力为前提的。所以父母在与「不识字又不识图」的婴幼儿共读时,甚少去挑出孩子还不知道这个和那个的缺失。他们反而去注意小孩,「哇,我的宝宝会一直呵呵笑、他会假装吃那图里的东西、会一直想翻书、一看到书中的小鸭子就会去拿自己的耶……。」关注孩子所会的,和已经成就的,就会惊喜孩子每一步的成长过程,就会相信和接纳孩子每一个时期的看书能力。
相反的,以「儿童是小大人」为内涵的教养,指标则放在已成熟的行为。所以成人在看孩子的一言一行时,会以成人的标准来检测。在这样的教养内涵下,父母与「不识字又不识图」的婴幼儿共读时,就不由自主的挑出孩子还不知道这个和那个的不足处了。所以许多父母会问我:「他为什么坐不住?不够专心?只想自己翻书?一直重复?如何让他爱看书……?」关注孩子所不会的,就会担心孩子的起步已输或好像出差错了。
硬性移植,容易水土不服
不讳言说,其实我们还不真正熟悉这个非本土的根「尊重小孩」的内涵。这个不熟悉,可能让我们在执行五花八门的、那些进口、宣称重要的教养撇步时,惊慌失措。这个不熟悉,也可能让我们就以自己所熟悉的操作方式,硬套在新观念上,甚至导致了随意断句般的文化移植。结果呢?弄得我们丧失了常识,也愈来愈怕带小孩。只要仔细去分析年年进口、花团景簇的不同教养口号和教学法,不但消长甚快,面对的施行问题也都很类似的景况,你就不难了解,为什么移植是这样的困难。因为,硬性的移植,很容易落到水土不服的下场。而在消化和转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长度和努力,又很缓慢,也要有耐心来磨。想一蹴而几,必定行之不远。
例如几年前,我受邀到台北学生的一家蒙特梭利幼儿园里,看她们的教学现场。有一个四岁的小孩,跳到了工作柜上,不肯下来。那个班上的一位老师,慢慢地走到柜子旁,轻声细语的一直对孩子说:「请你下来,这样好危险。」那个孩子,一定是听惯了这样的「劝导」,充耳不闻,也置之不理。事后,我问那位老师为什么她会那样处理? 她回答说:「我想尊重小孩。」进一步的,她问我:「老师,要是你,你会如何处理呢?」我半开玩笑着说:「对那个孩子来说,引导过一次后,还不听,我会像老鹰一样,一把把他抓下来,因为他可能有生命危险。」
不把孩子看成小大人
「尊重小孩」,尤其是对幼儿,就是那么一个我们自以为懂,却打从根底,是个全新的观念。「尊重」是什么?它的第一步就是:「不把孩子看成小大人。」它是一种了解的努力,也是一种尝试接纳的学习。成人不但要想、也要努力了解现阶段的幼儿他能做什么?是怎么做的?有了了解,他才可能接纳现阶段幼儿的喜怒哀乐、勇往和退缩,也才能断定什么时候要为孩子下决定。因为了解,成人才有可能学着如何「爱」现阶段的幼儿。有了了解,你就会无法
抗拒的爱上现阶段的幼儿。
但「幼儿」这个时期,在我们的传统隐形观念里,是个待「形塑」的黏土,是为日后成为大人的准备时期。既然待形塑,那教养工作的重点,就集中在:「它还不是什么,所以让我们想办法把它变成什么。」既是成人准备期,那所有的成长轨迹,都有缺失,有待改正得更好。
说穿了,我们是不是想在生命的初期,就为他树立一个模子,一个大人想要的模子?但在「模子」的概念下,怎会看见和接纳孩子真正是谁?真正想做什么?甚至「现在」能做什么?所以台湾许多父母,才会忧心忡忡的焦虑,他的幼儿还不会这个和那个。
在「模子」的概念下,我们也会失去「发现」生命的惊喜和热情。因为,我们太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可以把站在眼前的这个幼小生命「从小看大」地看透。但生命的历程实在太奇妙了,你不会知道站在你眼前的这个身高几十公分的小人,他将来的路是怎么转弯的?他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他具有怎样的感动?他又会影响到哪一些人?每一个孩子,都是个谜。每一个孩子,也都充满着惊喜。但假使有模子挡在你眼前,那你就无法发现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是这么有趣,也这么迷人。
成为自己
每次有人访问我,总喜欢问这么一个问题:「在幼儿教育里,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而我总会想起Stephen 的故事……。他是个四岁的小孩,四年前,他在离开我的教室前,对我说:「Sandra, I don’t know why I am a good kid here, but I am bad everywhere.(我不知道为什么,在这里我是个好小孩,但在别的地方,我却是个坏孩子?)」而我,却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回答他。只能把这个过动、父母离异、一个星期去三个家的孩子,搂在怀里,软弱的泪流满颊……。
我问Stephen :「为什么你会觉得在这里,自己很好?」他摇晃着身子,以我常说的话来回答我:「Because I am important! (因为我很重要)」。我知道我无法改变他复杂的家庭背景,但至少,每天八个钟头里,在我小小的教室屋檐下,他觉得自己的样样都重要,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好……。
假如成为世界的公民,是我们对中小学孩子的教育目标的话,那我要说「成为自己」,则是幼儿教育的最重要目标。我们的幼儿从来到人间开始,他们是那样一步步的发现:「喔,这是我的手吗?我的手会张开呀?咦,我会笑喔?我一笑,他们就会好开心呀?……」换句话说,我们的幼儿的成长工作,就是去发现有一个「我」。
仔细数一数幼儿的字汇量,你一定不难找到那出现频率最高的字,没错,就是「我」或「我的」。可千万别把这个幼儿的自然现象,当成「人类本自私」的控诉!在人类成长的第一步里,我们是从学会依赖,进程至独立,是在爱自己中学会推及爱他人。
在《亲子天下》的这个新专栏里,我想要与读者分享的,就是幼儿的成长课题,他们努力成为自己的历程,和身为成人的你可以怎样陪他长大。不管是学习大小便控制、学会说第一句话,或如何配合孩子的能力带孩子看书……,「尊重小孩」是我与你沟通的基础,「了解小孩」则是我澄清观念的起点,而从那衍生而来的教养建议,就是要导向「接纳与欣赏孩子」的目标。
我是一个平凡的妈妈、一位幼儿园老师,也是一个训练幼儿园老师的老师。我和其他无数的你,都同站在每个孩子的起跑点上。是我们开启了孩子的第一个信任和学校经验,是我们陪着孩子走过每一个努力和平凡的今天。因为有你,我们孩子走的路会不一样,请相信自己。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育儿分享:别逼孩子打招呼
后一篇:
[转载]8个小游戏训练3至6岁幼儿逆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