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餐叉大见证
民国初期,上海来自宁波的虞洽卿(1867一1945),原名虞和德,浙江宁波镇海人,民国宁波帮商人。从1912年被推举为宁波旅沪同乡会会长开始,以二十万资金在镇海老家龙山创办了三北轮埠公司。旗下有“慈北”、“姚北”、“镇北”三艘轮船,来往舟山、沈家门、宁波与镇海。第二年,三北公司增资一百万,总公司设于上海。1914年后一战期间,外轮归国,货多船少,运价飞涨。虞洽卿当机立断,变卖不动产,购入“宁兴”、“升有”、“敏顺”、“惠顺”等大型轮船,接收歇业的英商鸿安等轮船公司。经他一番整合,开出了长江、沿海、东南亚和日本航线。中国最具实力的三北航运集团横空出世了,甚至名扬国际。一战结束,外轮卷土重来,虞洽卿一点不怵,再向宁波帮的四明等银行抵押贷款,加紧购进更多旧船,以船队规模充实实力。到1935年,三北集团已拥有大小船只60余艘,总吨位9.1万吨,沿海沿江各埠设分公司20余处,占当时全国轮船总数的13%。三北轮船公司与重庆民生、天津政记并称中国三大民营航运集团。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利用中外合作办救济机构的机会,任上海难民救济协会会长,以救济难民为名,免税从西贡运大米到上海,大发国难财。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去重庆,组织二民贸易公司、三北运输公司,运输和囤积物资,牟取暴利。1945
年在重庆病死。
虞洽卿的一生,一直有着截然相反的评价,有人觉得他为中国争回利权,是为忠;事母唯谨,是为孝;乐善好施,是为节;造福桑梓,是为义;忠孝节义,四德俱全。也有人说他唯利是图,谄媚洋人,奉承军阀,对下刻薄,是所谓“有事有人,无事无人,损人利己,丧尽良心”。其实,虞洽卿什么都是,也什么都不是,他就是一个玩着各种娴熟套路的草根投机创业者,只不过提前发现了资本运作的最高境界:花别人的钱,哄自己高兴。
我收藏的这把餐叉,通长193毫米,重48.3克,铜包银欧洲工艺。餐叉把面豁然刻印“三北轮埠有限公司”“亚”字商标,见证了该公司当年那段灯红酒绿、血雨腥风的历史。历史虽成为过往,餐叉却依然瓦亮,这不能不令人多了些许感叹:风起云涌几春秋,是非功过空悠悠。终是人生不二回,莫将善感染白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