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德华法号“慧果”居士

(2013-07-22 21:02:28)
标签:

南无阿弥陀佛

极乐世界

净土宗

念佛

分类: 常识篇
         刘德华法号“慧果”,虔诚信佛多年!
 

http://s7/middle/60dc0ea0x97cf0752fba6&690

 

    现在的华仔是台湾妙莲老和尚之皈依弟子,虔诚修行,热心公益事业慈善演出义卖。据刘德华自述:家中父母是信佛的,自小亦有接触佛教,但都是去寺院拜佛、参观、游览而已,对佛教教义可以说是一知半解。真正认识佛教和皈依佛教,作为自己的宗教信仰,都是近十多年间之事。 

       

    刘德华,是香港娱乐圈的四大天王之一,影视歌坛的三栖红星,众多年青人的偶像。鲜为人知的,原来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笃信佛教,家里供奉很多观音,是台湾灵岩山寺的妙莲和尚之皈依弟子,法号“慧果”居士,热心公益事业慈善演出。

       

http://s5/middle/60dc0ea0x97cf31bf49a4&690


                         皈依三宝

 

    据刘德华说,家中父母是信佛的,自小亦有接触佛教,但都是去寺院拜佛、参观、游览而已,对佛教教义可以说是一知半解。真正认识佛教和皈依佛教,作为自己的宗教信仰,都是近这几年间之事。

 

    在此之前,华仔在港、台两地亦曾接触、认识不少高僧大德,后来经朋友介绍认识到台湾灵岩山寺上妙下莲老和尚,可以说是一种“缘”份,华仔初见老和尚慈祥而又庄严的法相,听其开示,烦恼顿息,寂静安祥;犹如红尘中之清莲,顿感身心清凉自在;老和尚平实无华的言词,是高僧般若智能的流露;语重心长的凯切教诲,无非是悲愿无尽的度世本怀;华仔悠然生起归依之念,于是在妙莲老和尚接引下,成为真正的佛弟子,法名“慧果”。                                 

http://s13/middle/60dc0ea0x97cf4385726c&690

   

   “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这是佛教所讲因缘所生法。


     在归依当日,华仔问师父:自己会否出家? 妙莲老和尚说:我们信佛学佛,要了达缘生缘灭——万事皆随因缘而变,一切要看“缘”份。华仔自从归依三宝,认真地接触佛教,受师父妙莲老和尚之启发后,人生的目标和以前亦有所不同,不像以前这么多漏习;学了佛,较容易接受不如意之事,师父常说:“凡事向好处想,忍一忍就过去了嘛!既然有些事情一定要做的,为何不用个欢喜心去做呢?大家都开心不好羊?尽量去尝试接受、容忍、包涵;以欢喜心做任何事,就能做得更好,而且身心快乐”。做人处事比以前较为宽宏大量,人生观亦豁达开朗!

                 

http://s15/middle/60dc0ea0x97cf5f5afafe&690

                       

                   学佛的收获

 

    由于自己对佛教义理认识不深,不能去宣讲佛法,唯有身体力行,多做慈善事业。记起师父经常开示弟子:“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只要用你的悲心,说好话助人向善;看到人家做善事,发随喜心赞叹心,令对方成就,都能修福田”。出钱或出力,帮助贫穷无依者,都能广结善缘。身为艺人,可以用自己的身份媒介,去扬善,劝更多人献出爱心,参与慈善活动。

 

    很多时候,华仔往台湾拍电影,但都抽不出时间上灵岩山寺去探望师父,只可打电话作简单的问候,与师父见面的机会不多,师父不能经常指点,但可以从师兄弟中或善知识中去了解佛法的真义。华仔感觉师父佛学上的知识,全摆在面前,在乎有没有心去学,要看自己能否感觉到?吸收得到?

 

    华仔与妙莲老和尚倾谈中,感觉到师父多数用很间单的譬喻,将信念、道理带给自己,很容易明白。甚么是“第一”?尤其是艺人,在这个娱乐圈子里,很多时都为争这个“第一”而烦恼。但师父带给我“第一”的启示是:所有人都需要你的时候,你能够带给他们所需要的,你就是“第一”。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次第,佛教讲因缘、时节、果报。要按照次第一步一步的来,时间未到,你想亦没有,时间一到,你不想它也有。学佛的人要大公无私,就好象佛陀一洋,“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悉离苦”,不要以私心做事,只为自己,而损害他人。

                   

http://s5/middle/60dc0ea0x97cf51cf8764&690

          曾经问华仔,皈依后对佛法有甚么新的认识

 

    华仔坦白说,对佛法还是认识有限。尽管如此,他承认佛法对人生观有所启发:“皈依前,我的埋怨比较多,甚么事情也要问个为什么。皈依后,我较能安于现实。虽未至于无求,但也不会因为某一件事不称心如意而受影响,心境较以往平静得多了。以前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事情做不好,会怪人、怪自己,放不下。现在好一些,懂得包容,心轻好多,没有甚么大不了!”


       http://s7/middle/60dc0ea0x97cf908e7696&690
 台湾高僧给他不少教诲[华仔还没出家看到这里不要紧张]

 

 刘德华的师父曾经讲过这样一个道理:很多人想当老大,他用大拇指和其他四个手指做对比说,老大就是这个,排队排最后,站起来最低,人家躲着的时候它会跑出来保护所有人,它平常的任务就是要帮助所有人,没有它别人做不了事情!

 

======================================================================================

 

              再来继续探讨下面三位明星的出家的经历!

 

                           http://s14/middle/60dc0ea0x75604810c4cd&690
    上世纪初,一位出身豪门,中国话剧开创者并集戏剧、音乐、绘画、诗词、书法、篆刻于一身的才华横溢的艺术大师、明星李叔同,在他人生走到辉煌的、如日中天的时刻突然步入空门(法名演音,号弘一)

                      

http://s15/small/60dc0ea0x95c2d828a06e&690


    上世纪末,为160多部影视剧配唱200多首歌,并荣获过国际大奖的,凭借雄厚的实力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歌坛地位的李娜,毅然决定于五台山出家(法名昌圣),在中国歌坛引起轩然大波。

                 

http://s1/small/60dc0ea0x95c2db6d0600&690


    曾在港版《笑傲江湖》里饰林平之的何宝生作为香港宝生银行的大少爷,家族总资产高达267.4亿港元,但他却在2005年皈依了佛门,法号道生。据了解,今年四十一岁的何宝生依然隐居在大屿山地糖仔的宝林寺内,过著清苦的佛门生活,除了住所由价值三千万的豪宅变成了上下铺外,何宝生还得挑水、耕田和种菜,每天只睡六小时。

====================================================================

 

                  宣化上人开示:出什么「家」?

 

         http://s8/bmiddle/60dc0ea0x95c2f5bd8d57&690


     佛陀虽为印度的太子,可是他对世间的富贵,深生厌离,愿意舍离国荣帝位,出家修道。他也愿意令一切众生都知道──世间法皆是妄想。


    这世界怎么成就的呢?就是由于众生的妄想而成的,将来也是由众生的妄想而毁坏的。所谓「如是因,如是果」。世间一切都是无常败坏,菩萨厌离世间法,佛更是厌离世间的一切法,不生一切染污和执著,佛是永远断弃世间人所有的一切贪心爱欲。


    世间人所贪的,佛不贪;世间人所爱的,佛不爱。因为没有贪爱,就没有烦恼。我们人的烦恼,是怎么生的呢?就因为「贪」和「爱」生出来的。若不贪,就没有自私;没有自私,也就没有烦恼。为何要贪?就因为被欲念所支配,便生出贪爱来;有了贪爱,不能遂心如意,就生出烦恼;有烦恼,就有颠倒;有颠倒,就有染污。修清净行,就是破除一切染污。


    佛时时刻刻都利益一切众生,佛在王宫里,不贪著一切爱欲和世间的荣华富贵。正当出家的时候,他舍弃世俗的一切威仪。不和人斗争与争论,得到无诤三昧。所谓:「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如何得三昧?」


    佛住于无争法,他完成往昔所发的愿,具有无量的功德,以大智慧的光明,灭除世间一切愚痴、一切黑暗,作世间众生无上的福田,时时都为一切众生,赞叹十方三世诸佛的功德。令一切众生,在三宝里种福、求慧、种一切善根。佛以智慧眼,见到一切真实的道理。又为一切众生,赞叹出家的功德。
    出家是「出三界家」,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又是「出世俗家」,世俗,就是世间俗人的家。出世俗家,没有世俗的观念。又是「出烦恼家」,我们每一个人在世间,都住在这烦恼的家里,一发脾气,觉得比吃什么珍馐美味,更有味道,所以出家就要出这烦恼家。又要「出无明家」,无明,就是无所明了,什么事情也不明白,所行所做颠颠倒倒,所以要出这无明家。


     出家又有种种的分别,好像中国的出家人,有的是因为年老、无依无靠,出家以后吃饭比较容易,所以就出家;有的被环境所迫而出家,或许犯了法,杀了人,就改名换姓,做一个出家人,王法也不管他了,找也找不到他了;有的因为不容易养,就送到庙上去出家。以上这三种出家人,能不能修行,就不知道,或者能或者不能。


     又有一种人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而出家的,这种出家人如果不退心,就真能修行,痛念生死,发大菩提心,依照诸佛所说的法去修行。出家有这种种的境界,因此出家后,要清净过失,没有一切的过失,离过绝非,恢复本有的清净,永远出离「三界的家」、「烦恼的家」、「无明的家」、「世俗的家」。

     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阿弥陀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