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同构,构出别样的精彩
——以《一起来分类》为例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而同题同构不仅在备课上优化了资源,而且在课堂实施和课后反思上发挥了最佳的功效,虽然是同构,有着同样的设计和教学手段,但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同构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还应该关注教师,从而使同课同构这种教学模式更好的促进教学的发挥和提升。
在同课同构中,备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以往各自备各自的课,有时候会出现知识错误和思路狭窄,而教师的同构也就是集体备课可以引发所有备课者的思想和智慧的碰撞,大家一起了解教材内容,分析教材特点,把握教材重难点,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取长补短,补充自己的专业不足。教师的集体备课能资源共享,也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和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促进教学的相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同样的设计,同样的教学手段,在不同的教师演绎下,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教师良好的教学个性和鲜明的教学特色,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再加上优秀的合理设计,使得同课同构的数学课堂更具个人魅力。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在语言表达、课堂组织调空、评价手段及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如《一起来分类》这节课中,有这样一个活动:给书本分类,让学生先自己分类后,与同伴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活动结束后,教师说了这样一句话“分完的同学像这位同学这样端正地坐好,老师就知道你已经分好”,说完全班学生立马就安静并端正地坐好,这样一句评价语不仅表扬了那位同学,而且培养了其他孩子认真听课的好习惯。老师没有批评孩子们的吵闹,而是通过表扬其中一位孩子,使其他孩子的注意力又集中起来,本节课还有很多评价语言,比如“认真观察地评价孩子一定是最棒的!”
等等。这样的一堂课,不禁引发我的思考:如果我们教师的课堂充满像这样激励性的教学方式,我想学生应该会很喜欢这位老师,进而喜欢这位老师的课堂,学生也会更加认真的倾听、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的数学不是更具有魅力?这样的课堂不是会更有效率?
对于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这也是一种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促进教学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同样的设计,不同的课堂,新教师容易被教案牵引,而老教师能够根据学情适时地调整。因此,在教研之后,深入反思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反思师生课堂表现,反思“同”字背后的差异,留下值得教师去细细品味的“案例”。我们学校每周开展的教研活动都会针对本周的公开课进行研讨,各位老师针对某节课各抒己见,讨论某节课的一些亮点和不足,分享自己在教学上所采用的一些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
同课同构,传达着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这过程中互相学习,在反思中互相成长,教学在不断的实践和体验中得到升华,共同构出精彩的课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