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数学名师名课(成名篇)》有感三
(2015-09-29 08:33:56)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习收获 |
读《小学数学名师名课(成名篇)》有感三
好课堂正如华应龙老师提出的“道法自然”、“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和吴正宪老师创设的“孩子们喜欢的课堂”那样,应该是师生心与心碰撞,情与情交融的主战场。为了苦苦追寻这样的课堂,二十一年的摸索,二十一年的期许,几经摸爬滚打,尝遍酸甜苦辣,幸得龙岩市小学数学邱廷建名师工作室馈赠《小学数学名师名课(成名篇)》,如遇“知心爱人”,每日伴随左右,我这只当初并不起眼的毛毛虫历经风雨,终于茅塞顿开,化蛹成蝶。品享课堂,恍若进入伊甸园,师生同乐,沉醉不知归路。美哉,一根粉笔;幸哉,三尺讲台,人生因灵动的生命陪伴而绵延悠长,青春因热闹的课堂精彩上演而永不落幕!
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同样,课堂40分钟,课前要十个、几十个40分钟。探明了纰漏,找准了方向,为了不让遗憾再现,我说干就干。恰逢龙岩市小学数学邱廷建名师工作室赠送《小学数学名师名课(成名篇)》,雪中送炭,如遇知音,如获至宝,精心品析《小学数学名师名课(成名篇)》,如吮琼浆,如吸玉液,“精心预设,成就堂堂精彩”成了我的座右铭。
首先,研读教材教法,谙熟课型生情。
为了上好一节课,为了找寻新知教学的生长点,贴近学生心灵的“契合点”,达到孕旧伏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常常翻箱倒柜,查找相关的教材教法和教参教辅材料通晓研习一番,《福建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教学设计》、《素质教育博览》、《教学艺术》等几十种教育期刊伴随左右,特别是自从有了《小学数学名师名课(成名篇)》聚集了我最喜欢的钱守旺、张齐华、夏青峰、贲友林等一大批名师名家教学实践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成功的教学范例深深吸引了我的眼球,有了它们,多了与名师“零距离”接触的机会,犹如聘请了许多高级参谋权当左臂右膀,不少疑难杂症迎刃而解,我的教学也常常在山重水复中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为了让学生乐学数学。在教学预设时先参照吸纳《小学数学名师名课(成名篇)》中同课型、同内容教学的精华,再紧密结合班情和生情,努力探索因生而异的“学路”和因课型而异的“教路”,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变“讲堂”为“学堂”,努力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使数学学习从“文本学习”走向“体验学习”成为我每天必须思考的核心话题和躬行实践的终极目标。为了使优生能吃好、学困生能吃饱,即使同一道题、同一问题,我也要从不同角度,设计多种问题,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旨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机会展示自我,体尝成功,进而爱学数学,乐学数学!
其次,善抓学习契机,敢于小试牛刀。
为了从根本上提升自己内在素质,我善于抓住一切有利于自己成长学习的机会,不管是学校四位一体的备课组交流之机,还是校际间交流,或是外出学习考察,只要有机会,我会大胆表述与《小学数学名师名课(成名篇)》中有出入的一己浅见,向专家学者同仁虚心请教,常常争得脸红耳赤,有时为了弄明白某个问题,还通过写信的方式向《福建教育》编辑陈笑晴老师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卢江老师等讨教。空余时间博览群书,不忘勤于思考、乐于钻研、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善于总结,还学习《小学数学名师名课(成名篇)》中的教学案例设计,把自己通过实践证明的教学案例整理投稿,尽管有不少文章因水平有限石沉大海,但愈挫愈勇,善于寻找差距,养精蓄锐,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