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教学基本功 提高教学能力
(2014-10-23 14:29:26)
标签:
教育享受教育的美好 |
分类: 学习收获 |
扎实教学基本功 提高教学能力
——晋江市第五实验小学首届数学课堂教学评优活动综述
10月9日——11日为期三天的晋江市第五实验小学首届数学课堂教学评优活动圆满结束了。三天来,12节课中涉及到了三个教学领域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及综合与实践。本次活动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新教师的成长,也看到了有经验老师在课堂教学执行中的沉稳,我们更看到了相同课题中执教者对教材解读的不同见解……我们有理由相信,五小数学教师们辛勤付出,必定会有满满的收获。下面我代表评委老师就四方面分析与点评(亮点与不足同时阐述),希望能带给所有数学老师和参加听课活动的其他学科的老师们点滴收获。
一、
从12节课来看,每一位教师对课的把握、对教材的解读还是比较到位的。其中洪背清、苏丽梅、庄雅清、吴雅琳和林燕婷五位老师的教学设计的格式是比较规范的,现以洪背清老师的为例,一起欣赏一下。(链接洪背清教学设计)。
看,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这些大家在撰写时都俱备。区别在于教学过程,象这样分出每一个环节,写清要达到的目的,下面分几个步骤进行,而且每一个小环节都能简明扼要的介绍怎么做,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要怎么做或提出什么策略。
除了刚才提到的五位,其他7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要么过于简单,要么写成课堂实录也就是师一句,生一句,这些都是错误的。试问简单的教学设计变成统一教学流程,放在任何一课时的教学都适用(如这样:插入廖冬敏的教学设计,);写成课堂实录更是不符合教学设计的要求(如这样:插入林娜君的教学设计),课都没有上,怎么有这么多师生对话,难道课堂中的生成与预设会完美的吻合吗?十有八九不会,再说了,就是同一课题在不同的班级呈现的课堂景观也不同。
所以,我们数学老师要注重写规范的教学设计。这五份我打包好发在群共享,请所有数学老师下载学习。
二、选择有效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1.借助课件。
印象最深的的是苹英老师的《搭积木比赛》一课,在学生自主探索后,小组汇报各种摆一摆的方法,教师通过课件中的动画效果进行小结,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文体的数量范围,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还有王金龙老师执教的《看日历》中把学生手中2013至2016年年历表中发现的每个月天数,通过小结,课件把同是31天的1月合并为一个数“31”,像这样一个小小的设计,就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出:每一年的1月是31天……,再如柯纯纯老师课一开始就带着学生欣赏一段美妙的音乐,(是天气预报)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过来,集中在气温上,这样的导课设计也就合理有效。还有,王惠灵老师的《看日历》一课中,老师这们问:想知道一年有多少天,可以怎么知道?我们请电脑小博士来算一算……进而比较366天,365天,利用对比的方法得出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年,差在2月上。
2.借助游戏。
同样是《看年历》课题,吴雅琳老师把游戏作为进入认识平年与闰年一环节的冲突,很到位。她是这样处理的:游戏的名称叫做“我要站起来”当老师说出的月份是大月时,学生站起来,当老师说的是小月时,学生做下。然后雅琳老师就说了一个“2月”,我们发现学生是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二年4班的林柏翔更是屁股离座,半蹲着,这时老师不是简单的引来笑声,她很认真地说了:看来,2月份真是与众不同,还得继续研究它,紧张着介绍平年与闰年……,这样的过渡有效且学生印象深刻。
三、关注课堂生成,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新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于是借班上课,大部分教师基于对学生的不了解,会“过程序”地完成教学目的,而有的教师却能随机应变,有效抓住生成并及时引导。如洪背清老师在执教《尝试与猜测》时,可以从学生完成表格的情况随机抓住生成,最终产生逐一列表、中间列表、跳跃列表等方法;再如柯纯纯老师在执教《温度》这一课时,能让学生多次表达他们对温度比较的见解,并有效抓住其闪光点加以引导,对课堂做到收放有度。如林燕婷老师执教的《有多少张贴画(6的乘法口诀)》一课,作为新授的口诀是:六六三十六,六七四十二,六八四十八,六九五十四这四句,燕婷老师让学生6*7怎么办?本来教师预设的步骤是1想前一句加六,2想后一句减去6,3教学新的方法,数线图分解法。不想学生没有按照预设的顺序,教师就慌了。其实来自学生的方法加以改进成数线图,这是介绍数线图最的时机,说明我们平时的课还要更多的关注学生。再如丽君老师的《点阵中的规律》一课,在学生通过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得出三种观察规律后,如果能对这三种规律进行对比,学生的理解与体会会更加深刻。点阵中的规律才能找到它的普遍性,同时课堂中教师的放不开,导致学生的思考空间被占用,学生的探索意识有,但老师没有提供空间与时间。 苏丽梅老师《看日历》一课中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足够的探讨与发现,知识的呈现也是水到渠成,但这时老师的引导做得不好,如学生交流年历中的各月天数后,教师问:2月份怎么样?,学生回答有时候28天,有时候29天,介绍平年时,有学生说是平常年,闰年说是晚年,其实以孩子们年龄的特点及第一次认识平年与闰年,这样说是正常的。但知识上又是错误的,那老师如果能加以归纳:大部分的年份2月都是28天,数学上我们规定把它叫平年……这样避免学生学完后还会犯错的可能。
四、规范教师的课堂要求,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1.规范读数。比如31天,我们老师不能读三一,这样是错误的示范,以后读千以内的数,万以内的数,学生也这样读,就麻烦了。1941年我们不读41年,我们读完整的“1941年”。
2.规范板书。有的课很合理设计板书,有的是很随性,教师书写的笔划笔顺又不对,板书的字都是有代表性的,简要的,因此在比赛前要加以练习。不可以全部都用准备好的字条帖上去,一个现场书写的字也没有,别外,板书中应有突出的字或句,如课题我们一般用红色或黄色书写,有时重要的字眼用彩字标注。
3.明确各年级适合的合作交流形式。一二年级主要采用同桌交流,训练孩子说完整的话,同时老师提出的要求或问题都不宜过大过难。三年级开始接触四人或六人小组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了解年级特点,该班常的交流方式,选择合适的进行,避免合作交流进行不下去。
4.明确各年级适合的评价语言。低年级适合用:你真棒,老师很喜欢你;你太聪明了;你的眼睛真亮,一下子就找到了。第一组很积极,其他组呢?声音很响亮,谢谢。中高年级:你的想法很特别,这是你的猜想,你的想法和数学家们很接近,数学上是这样规定的……,
5.增加课前交流环节。像这次课,大部分老师没有准备课前交流,也没有进行班级的熟悉,这样是不妥的。借班上课,课前的必须设计好课前交流,有的可以是贴近本课题的游戏,或者谈话教学生正确传递话筒,一定不可以一直坐着,等铃声一响,喊上课。无形当中制造一种紧张的气氛。
以上是我结合本次活动,对12节课的点评,更多的是对我们数学组的各种规范提出要求,希望执教者和听课者都能从这一次的活动中获得收获,从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基本功,加快成长的步伐,提高教学能力。我们相信鲜花总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等待勇往直前的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