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北京教科院张立军2015年做课实验园实录

标签:
转载 |
师:认识张老师吗?
生:不认识。
师:肯定不认识,咱们是初次见面。我可以通过一段文字来让大家认识我。谁来通过这段文字,来替张老师介绍一下。
老师播放幻灯片(近于《儒林外史》的文言白话风格的自我介绍)
师:这位同学
生:(朗读幻灯片内容):张立军,生于1969年,北京人,于书无所不读,最喜经典名著。凡阅读,必无旁骛,时有思接千载,神驰万里之状,故他人笑称“书痴”。
师:看这位同学说什么
生:我认为书痴是个不好的词
师:说到书痴,想到书呆子,本来想听到一个好词,但是你们用了一个不好的词,这便是讽刺,其实古往今来,很多人都在使用讽刺,清代吴敬梓善用讽刺,今天的文章即是其中的一个片段,今天的文章讽刺的是谁啊
生:严监生
师:哎,你们谁认识严监生
生:我认识他,他是著名的才子,读书人,非常有钱,但是活的非常昏暗,常被大哥欺负
师:果然认识的透彻,但是你猜猜他怎么认识的
生:查资料
师:读书要多看一两眼,才能把人物认识的全面,我们为多看一两眼的人鼓掌,多看三眼呢,整篇文章就会有不同的味道,其实这是一篇什么样的小说呢?
生:古典讽刺小说
师:你要是多看几眼,就会体会出古典味,大家试试,默读,谁知道为什么默读
生:让大家思考伴随着阅读
师:为他鼓掌,默读有三到:眼到,心到,笔到,大家试着圈出有古典味的词语,开始。
学生开始默读。
师:行了。吴敬梓是清代著名小说家,他说话跟今天我们一般人说话就是不一样。今天人说:严监生的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了,他怎么说
生:一日重似一日
师:你说这个病再也不见轻了,他怎么说?
生:再不回头。
师:说所有的亲戚都赶来了
生:诸亲六眷都来问候
师:大家看的太快啦!说,他总是不死。
生:总不得断气。
师:说擦擦眼泪。
生:揩揩眼泪。
师:立刻就死了。
生:登时就没了气。
师:好,读到这些的时候,好多同学都乐出声了。大家在读到这样的语言时候有没有什么感觉?
生纷纷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有感觉,原来不止打针有感觉,吃辣椒有感觉,读书也有感觉。读书的感觉是来自心理的。
生:觉得有点讽刺,有点好玩
师:“好玩”,这样的语言非常的有意思。还有没有
生:我觉得这种语言与现在的语言不同,包含韵味,韵味之中还带着一丝嘲笑。
师:非常好,你不但多看一眼,多看两眼,你还会多想几次。想的非常丰富!
生:我觉得他这种古典讽刺小说,有一些不很容易理解的词语。会要求我们去查一查资料才读懂。
师:恩,不易理解,不像今天咱们说话这么直白,需要我们借助资料来加深了解。也可以不查资料,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想开去也可以,它给了我们很多回味的余地。这样的语言与今天不同又很有内涵,所以这样的语言呢,叫“古典白话”。其实,这样的语言不单在《儒林外史》中有,在这部小说里也有。
播放四大名著幻灯片。
生:《西游记》
师:这部书中也有
生:《水浒传》
师:还有那部?
生:《三国演义》、《红楼梦》
师:对,以后再向人介绍这几部小说的时候,不要张口就说“四大名著”,它们有“古典白话”的味道,所以这样的小说成为什么呢?
生:古典白话小说。
师:《儒林外史》不但有古典白话小说的味道还有什么特点?
生:讽刺
师:这一讽刺可了不得,就是严监生成为我国历史上意中人的代表。同学们想一想是哪种形象的代表。我建议大家第二次默读。第二次默读中,咱们关注点要在“人”上,看一看严监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咱们可以把自己想到的评价词语标注在文章的情节中。
学生开始二次默读。默读快要结束时候,老师选派几个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对于严监生人物形象的评价。学生一次写出“贪财”、“守财”、“吝啬”。
师:来看一下这三个同学写的内容,它们代表了咱们班很多同学对严监生的不同评价。但是这里面可能只有一个词是准确的。你们觉得是哪个?要有理有据,既要说结论也要说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生:“吝啬”比较合适。因为严监生是财主,他很有钱但还是让他的第二任妻子将灯草挑掉一根。
师:她认为是这样,别的同学还有没有要说的?
生:我也觉得是“吝啬”,因为我觉得“吝啬”这个词包含着贪财和守财两个含义。
师:恩,什么叫“贪财”?就是贪恋财物。什么叫守财?就是守住财物。他呢,这两者都包括了。刚才大家都说严监生是个大财主,那他到底多有钱呢?
教师播放儒林外史节选幻灯
生:(朗读)钱过百斗。。。。。。每天收入至少有几百两银子。
师:读完了有什么感受?
生:他非常有钱,是个土豪。临死前却为一茎灯草不咽气。实在是太吝啬了。
师:那么你们确定他是一个吝啬之人。那么你们能说出多少条理由来确定他吝啬?我建议你们第三次默读,在课文寻找出你需要的理由。
学生第三次默读。
师:又能说出理由来的么
生:赵氏说,“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那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可见严监生一直为了两茎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
师:那他应该在什么时候就断气了呢?
生:我觉得他应该在这件事之前就断气了。
师:那支撑他活下去的,他迟迟留着这口气的是什么啊?
生:两茎灯草。
师:你说人死之前最放不下的应该是什么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亲人
师:一般是这样的吧。所以你看大侄子怎么问?
生:“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师:应该还放不下什么?
生:财产
师:所以二侄子怎么问?
生:“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
师:一般人还放不下什么?我告诉你们吧,一般人还放不下的是自己的生命。留恋着人世的美好。而他呢?生命都不顾了,就盯着他那一茎灯草了。我看有的同学在底下都乐了。你来说说你乐什么?
生:我觉得他临死的时候应该和亲人好好再说说话,但是严监生却一直关注着灯草。
师:这就是严监生该想的不想。还有没有第二条理由?
生:他快死了的时候还不回味一下人间的美好,却一直在和灯草较真,让亲人猜测他的意思。我觉得他该干的不干。
师:好,第二条理由有了。还有没有其他理由?
生:他早该咽气了,但因为灯草却迟迟没咽气。这是该死时不死。
师:你看,这严监生把灯草看的都比生命还重要了。我们再来总结一下,他是“该想的不想,该干的不干,该死的不死”。你看,这严监生真的和一般人不一样,超乎常人。(板书“非常情”这样超乎常人的描写在讽刺小说里其实是一个写法。它叫什么?(板书:夸张)超越常理、超乎常情、不同于一般人,这叫夸张。除此之外,作者吴敬梓还有更绝的地方。我们回忆课文,严监生临死前一直都有的动作是什么?
师生同做手势。
生:指!
师:课文写的什么?
生:伸着两根手指指
师:还有什么动作?
生:摇头
师:好,就这两个动作。这两个动作看似简单,但他却一笔没写完。咱们看一下吴敬梓一共几笔写完这两个动作?找第一笔。
生: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师:这是第一笔,找第二笔。
生: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师:再找。
生: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师:再找还有没有?
生: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师:至少是四笔吧,现在咱们一块来演绎一下。体会一下这同样动作的四笔描写。
学生集体试验。
师:咱们找几位表演水平较高的同学来分演一下文中的几位角色。
学生表演,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表演出四次动作的细微差别。教师在每一次“严监生”的动作表演中加重差别的语气,给学生启发。
师:吴敬梓一共就写了严监生两个动作,谁能体会严监生死的“不简单”?
生:他写“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证明他很着急,他不想让油再费着的。
师:好,对文字有着一种透视力,非常好,读书读得到位。
生:我觉得他细节写的非常好,每一个动作都表达了严监生痛苦着急的心情。
师:非常好,他体会到了细节。吴敬梓就是善用细节的一位文学家。(板书:细节)我再和“严监生”这位小演员来演一遍,大家体会细节啊。
师生进行表演互动。教师在每一处动作上让小演员停顿,提问大家能否猜得出严监生的心里话。
师:谁知道他(严监生)在说什么?
生:不是,我说的不是这个。我指的是那个灯!那个灯!
师:好。咱们再体会。这次严监生心理想说什么?
生:不是!不是!我指的是那个油灯,你怎么不明白我的意思呢!
师:好!这个时候他更着急了是不是。咱们咱看他下面的动作。
生:哎呀!奶妈呀奶妈!你在我们家这么多年,连我的意思都不知道吗?我指的是油灯!油灯!
师:如果前面的动作表达的心情是失望的,那么到现在严监生的心理是什么状态啊?
生:气氛和绝望。
师:原来我们从这样两个简单的动作中读出这么丰富的心理活动。现在再读,看看还能读出来什么?
生:(演严监生的小演员抢着说)我觉得严监生的心理有失望到绝望到气愤。要是大家再猜不出来他的意思恐怕他都能自己跳下来把油灯挑了。
师:是啊,真的可能会这样。这个吴敬梓了不起啊,你看他简单的几笔,把严监生的心理状态的变化表现的淋漓尽致。他的伟大正在于他笔下的细节能传递出一份又一份的情感,一份又一份的新生。所以说:“文章不是无情物”。(板书“传真情”)
幻灯播放“文章不是无情物”
师:感谢吴敬梓,感谢严监生,感谢今天的小演员们,让我们体会到了文章动情、传情之处。但这还不是吴敬梓最绝的地方。大家都知道严监生有一个哥哥叫严贡生,严贡生是一个无赖,有一次犯事知县派人去捉拿,但是贡生跑了,官差就找到了严监生,你们猜猜他拿出多少钱打发这两个官差?
生:一文。两文。
师:我告诉大家吧,两千文,合银子二两。他正妻王氏将去世,找来两位舅爷商量后事,他给舅爷的劳务费多少呢?一百两。正妻王氏去世,前前后后治葬花了多少呢?四千多两。你们听到这些有什么吃惊的么?
生:他一生吝啬怎么可能会花这么多钱呢?而且给别人花这么多钱,太大方了。这有些矛盾。
师:没错。就是矛盾!(板书:矛盾)这就是这部书伟大的地方。书中前前后后200多个人没有一个人的性格是一样的,统一的。就像严监生一样,他对自己吝啬却为别人大方。这成就了文学史的一个谜题!大家想不想破解这个谜题呢?想不想了解更多儒林外史的人物呢?
生:想!
师:请购买《儒林外史》。我不是一个广告商,但是我为经典做广告。我的广告词大家想听么?
生:想!
师:我的广告词是“读一篇文章可以认识的一个性格,读一部著作可以认识人物的多样性格,让经典陪伴我们走过人生多彩的道路。
学生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