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郭林气功 |
泰和场站日记;
我的日记,都是我练功的真实感悟,仅供大家参考。
我提出的《气沉丹田,力沉脚底》,对预防练功出偏,纠正因练功出现的气上头,胸闷,胸疼痛等,确实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我自己在练功和帮助功友的纠偏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证实,所以我认为;《气沉丹田,力沉脚底》对练功与纠偏,都是行之有效的。
《力沉脚底》是在《气沉丹田》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入,让气与力分三次,分别通过脊柱,夹脊,丹田沉下去,直至脚底。对于初学者,往往一口气沉不到脚底,都会在腰胯处出现停留的现象,这不要紧,初学者可以在气与力沉到腰胯处时,轻轻换一下呼吸,再从腰胯处继续往下沉即可。我的《力沉脚底》具体操作方法和身体的感悟是;
第一次下沉,气与力从头部的高度,随着气的呼出从脊柱往下沉,在沉的时候,自己能明显的感觉到中间的脊柱,会出现像S型那样从上往下游动的感觉。第一次走的是脊柱中间路线,气与力沉到脚底的感觉,是整个脚底均衡的吃力感觉。
第二次下沉,气与力是从夹脊的高度,随着气的呼出分两边从夹脊往下沉,在沉的时候,自己同样能感觉到夹脊会有游动的感觉。
第二次走的是后背路线,气与力沉到脚底的感觉,是脚后跟比较吃力,脚后跟和脚掌的吃力,大约在七比三的比例之间。
第三次下沉,气与力是从丹田高压区的高度,随着气的呼出,分别从两腿前面往下沉,在沉的时候,腿上是有明显气与力往下走的感觉,第三次走的是前面路线,气与力沉到脚底的感觉,是脚掌比较吃力,脚掌和脚后跟的吃力感觉,正好和第二次下沉的感觉相反,是脚掌吃力占七,脚后跟吃力占三。
因为前面是阴,后面是阳,这样分前中后三次气与力的沉降,有利于保持身体的阴阳调和。如果前面和后面的二次沉降,气与力到脚掌后,没有三七开的感觉,而是都在脚掌或者都在脚后跟,那是你的气与力在沉降的时候,意念呼吸太重了。那不是自然的《力沉脚底》操作,而是有点刻意的脚底排毒操作了。当三次气与力在不同位置,不同高度沉降时,气与力在体内的走动,自己都会有很明显的感觉,气和力沉到脚底的时候,自己能感到脚掌下面有东西会有向地面四周展开似的感觉,而脚掌与地面,又好像不是直接接触似的,中间好像有一层气感,如同软木板似的,自己是踩在这层软木板上,这层软木板还有一定的渗透力感觉,这就是我《力沉脚底》的感觉。
大家看到过我以前给功友纠功时拍的照片,那时我经常会让功友们摸着我的脊柱,夹脊,大腿来感受我《力沉脚底》时,气与力是怎么游动的感觉,这一点,要特别和大家说清楚,因为功友们还不能自如的掌握和关闭自身气门的诀窍。所以,大家不要学也不要推广,大家自己能掌握,并能向功友讲清楚,让功友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操作就可以了。
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气沉丹田,力沉脚底》,这时候全身的重量都是在大腿或大腿以下的感觉,练功的吸吸呼,仿佛都是在腿上进行的,所以能很自然的出现阴经上,阳经下的吸吸呼。练功时,只要把呼吸沉到下丹田或更低,不去刻意引领,就绝对不会出偏。就像一位教授对我说的;《你的‘气沉丹田,力沉脚底’八个字,就是防止出偏的诀窍》。我在这种状态下练功,上身感觉是空的,练功时出现的就是《下如磐石上如柳》的感觉,所有的练功,都是在恍恍惚惚的气功状态下,气引形的飘逸感中进行的。身体空了,就如同一张白纸,练功的各种感觉,都能在白纸上真实的刻画出来,自己才能得到最确切,最真实的启发和感悟。
《气沉丹田,力沉脚底》说到底,就是一个字《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