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的课堂转型顾泠沅荆志强幸福地做老师2019-10-0611:15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与科研 |
可以预见,未来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教学结构上,都将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一核心内容发生转型,也就是“以学定教”。
回顾以往的课堂教学改革,改来改去,说到底都离不开下面这两条。要么是鼓励学生自觉学习,要么是探索班级体制下不同类型的学生如何区别对待。凡是在这两点上取得一些经验的课堂改革,往往都是比较成功的。
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一是课堂教学开始于学生的独立学习和预学准备,开始于老师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二是评价始终与教学过程平行。
美国有一位功勋教师叫德·鲍拉,他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教重要的在于听,学重要的在于说。”
课堂转型最为核心的一句话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这不仅是我们将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也是国际上课堂教学发展的潮流所向。
一、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三因素
我们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但是为什么要改?怎样去改?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源头上来分析,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过程中,到底是哪些因素在起决定性的作用?
国际上有这方面的研究,经过元分析和数以千万计有效教学和课堂指导成果的综合分析,得出了影响学生学业成就最重要、远超过其他的三个因素。
1.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对自己的挑战性期望。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产生对自己的挑战性期望。一个学生有没有学习的兴趣,有没有学习的爱好,决定着他能否真正进入到学习过程当中。有了兴趣,有了爱好,学生还要对自己有一定的挑战性期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挑战水平,对有的学生来说,由不会到会是挑战,对有的学生来说,会了之后要追求卓越是挑战。一个人对自己有了挑战性的期望,他才能够真正进入学习过程。学生对自己产生了挑战性期望,其中也就包括了学习的自觉、自信和自学要求。如果一个人没有自觉,没有自信,不会自己学习,他始终不能摆脱灌输式的被动学习。任何一种教学改革,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能够让学生产生对自身水平的挑战性期望,它所带来的学习效果一定是最好的。比如说成功教育,其关键在于学生的自信,如果无法建立自信,学生就会始终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学习的效果不可能好。
2.合适的学习时间和有效的学习机会。学习要取得成效,要保证有一定的学习时间。但是,学习的时间不能太长。相比较而言,中国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比较长一点的。另外,要提供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机会。表面上看起来,学生的学习机会是很多的,但是有的学习机会不具备学习的内涵,结果可能就是无效的。所谓有效的学习机会,包括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等各个方面。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学习对象的特点来设置学习情境,可以设置具体的学习情境,也可以设置抽象的学习情境,可以设置形象化的学习情境,也可以设置逻辑性的学习情境。一般来说,文科学习可能形象化的情境比较多,理科学习逻辑性的情境比较多。学习情境的提供一定要合适、有效,才可能带来学生好的学业表现。
3.教师的针对性教学。有效学习往往是个人化的、有针对性的。所以教师的教学要关注两个词,一个是“个人化”,一个是“针对性”。我们的教学,如果说是从每个人不同的学习需求来设计的,而且是针对每个人突出的问题和特殊的需求来开展教学的,效果一定会好。这一点非常重要。
以上三个因素,其实可以归结到一点,那就是把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放在中心位置来考虑教学工作。
二、当前课堂教学的问题和症结
既然我们的课堂教学这么多年来已经出了不少的成果和经验,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是无法实现“把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放在中心位置来考虑教学”呢?我认为,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和症结。
1.学习是要依靠每个学生自觉的意识和自信的行为的。很自信不自觉,不可能学得好,有自觉无自信,也难以学好。而现在的课堂,总体上来讲,学生的学习很多还是被动进行的。课堂上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动起来,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是一个问题的症结,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从这里去改。
2.现在我们还处在班级授课制的阶段。班级授课制下的集体学习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它也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如何顾及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我们还缺乏清晰的思路。现在一个班级少的有30多个学生,多的有50多个学生,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起点、学习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弱点,等等,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如何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其实,对不同学生应该实施有差异的针对性教学,这个观点教师是认同的,教师也有实施针对性教学的意愿,但是如何实施?对此,我们思路没有理清,更缺乏具体的行动方式。
三、成功的课堂教学改革如何做
如果我们回顾以往的课堂教学改革,改来改去,说到底都离不开上面这两条。要么是鼓励学生自觉学习,要么是探索班级体制下不同类型的学生如何区别对待。凡是在这两点上取得一些经验的课堂改革,往往都是比较成功的。
1.课堂教学将不再是开始于老师的备课和讲课,结束于考试评价的过程。以前课堂教学的一般顺序都是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考试评价,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课堂教学五环节。应该说,这个顺序是有其自身的道理的。但是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这个顺序发生了两个重大的转变,一是课堂教学开始于学生的独立学习和预学准备,开始于老师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二是评价始终与教学过程平行。以前,评价总是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考试评价这个环节,现在,包括很多正在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其评价始终都与整个教学过程平行展开。原来我们认为只要考试分数好就好了,不管中间过程,现在则是中间过程就要有评价——要评价学生的预学情况,要评价老师的引导过程,要评价学生课堂上出现疑问老师怎样处理,所以评价始终与教学过程平行,也就是不断通过过程的评价来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现代教学改革就是改在这里。
2.课堂教学总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改进。要上一堂课,对学生懂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淡化,对学生不懂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重视。美国有一位功勋教师叫德·鲍拉,他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教重要的在于听,学重要的在于说。”乍一听,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因为我们一般总是认为教师是讲的,学生是听的。然而仔细想想,他说得非常正确。教重要的在于听,因为教师首先要倾听学生哪些需要教师讲,哪些不需要教师讲;学重要的在于说,因为要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考试,要让学生能够在课堂过程中间说说,如果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自己对哪些内容还没学懂,说明他是真的学习了。
3.课堂教学从动机到结构都将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来进行组织,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组织。殷一璀副书记在讲话中关于教育转型最为核心的一句话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这不仅是我们将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也是国际上课堂教学发展的潮流所向。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课堂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那就是“以学定教,少教多学,让学生在欢乐中发展”。而要实现这一转型,必须要有相应的课堂教学结构作为支撑。下面这个金字塔型的课堂结构或许可以作为一种有效课堂的范式。
这个金字塔结构的塔顶是师生以社会责任为共同追求的目标;中间一层分为两半,一半是学生“预学”突破的独立学习,一半是教师精准针对的帮助发展;而要做到这两条,必须要有最下面一层的基础,即教学相长的教师专业研修,包括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和教育境界的不断提升。
近年来,全国各地大范围改革成功的各种要素已在学校内部明显存在,典型的案例有如:对学生的挑战性期望,特别适切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机会,个别化倾向的先行学习和体验,基于精准针对性的帮助式教学,教师在教改行动中成长的专业发展范式等,足富成效,内涵精深。如何将大量成功的碎片组合起来,也是一种突破,可谓组合性突破。时下已经到了需要一种大的努力,将它们创造性地组合起来的时候了。转自《上海教育》(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