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小学教师需要做研究吗?教育研究、教师科研又应该如何开展?

(2022-03-24 20:18:12)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与科研
中小学教师需要做研究吗?研究不是大学老师、教研员、教科所的人做的事吗?教学已经够累了,哪有时间和精力,又有什么必要搞研究呢?很多优秀的老教师,教学效果好,学生也喜欢,也没见人家搞什么研究啊!



回答这些问题前,我们先思考:“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有没有面对和解决过问题?”答案绝对是肯定的。那么,我们靠什么解决问题呢?不就是研究吗?因此,每个教师都“会”研究,也都需要研究;优秀的教师一定也是好的教学研究者,只不过他们可能没有有意识地实施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写出来。

图片
图片
不知道如何选题,或选题空泛、缺乏理论导向;

文献综述不足,缺乏系统性,与研究关联性差;

信息收集过程不规范,工具缺失或质量低下;

信息处理简单化,数据分析手段贫乏……



一起来看看这些问题怎样解决。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基本含义是行动+研究,即在行动中研究,同时以研究引领、优化行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即是也应当是典型的行动研究,即以研究的姿态面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优化教学。

行动研究有两个特点:



(1)实践性与生态化。行动是研究的载体,研究问题、内容、场景都源自真实的教育实践。



(2)即时性与生成性。研究者即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实践并检验其有效性,同时基于反思生成更多、更深入的研究问题。


行动研究的落脚点是研究,因此,它要遵循前述研究选题、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实证信息的规范。当前诸多行动研究最大的问题就是“有行动没研究”,很多所谓的行动研究不是研究,而是“工作方案”“工作记录”,即把自己做的很多事记录下来,却看不出为什么要做这些,面对和解决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我审阅过的诸多基于行动研究撰写的论文或研究报告中,有一个研究给我留下较深印象,很有研究的样子,较好地体现了行动研究的独特价值。研究者针对农村家庭亲子共读活动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以四户家庭为研究对象开展行动研究,以期优化农村家庭的亲子共读活动。

研究者首先基于问卷、访谈、观察,明确了农村家庭亲子共读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这也是研究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例如,问卷调查发现家长缺乏共读意识和技能:84.7%的家长在调查中认为“亲子共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教孩子识字”,共读过程中家长虽然注重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但会不自觉地用手指文字,将识字作为共读的一个重要乃至主要目的;讲完故事后只有22.4%的家长要求孩子复述;讲故事过程中,家长用的指导方法主要有图读法(63. 5%)和点读法(56.5%),而选择陪读法、跟读法、诵读法的比例较低,分别只有24.7%,22.45%,20.0%。

在访谈中一位家长说:

我是中专毕业,本身文化水平低,一般在阅读中就是瞎指导,我经常就阅读内容向孩子提出问题,引发他的思考,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比如故事里有谁、他们在哪儿、做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可是我家孩子每次都好像显得很不耐烦,嘴里还叨唠着,“你总是问那么多问题,烦不烦呀,本来挺好的故事我都不想听了”。为此我也经常通过网络搜索一些有关亲子阅读指导的文章,和朋友交流取经,尝试将学到的方法运用起来,可是并不奏效,真不知道在阅读过程中怎么指导。

基于上述调查,研究者总结亲子共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亲子共读活动随意性强,对共读的功能与价值理解存在偏差;

亲子共读的软、硬件不足(家长不知和孩子共读什么书,共读的空间环境待优化);

家长未能较全面掌握亲子共读的方法;

亲子共读相关的情感因素有待优化(良好的亲子互动、耐心与坚持、基于共读形成的感动与成长)。

明确研究问题对行动研究来说特别重要!行动研究的方向、目的、价值就是由这样明确、具体的问题驱动和生成的。我看过多篇研究整本书阅读的论文,很多研究问题诸如“如何推行整本书阅读”等,非常笼统,无法为行动研究提供方向与支持。

在明确研究问题的基础上,研究者设计了三个阶段的行动以期解决这些问题:

阶段一,解决家长面临的具体困难,初步开展共读活动:

帮助家长明确亲子共读的概念及价值;

了解亲子共读材料的种类及选择依据;

推荐亲子共读书单;

指导家长创设亲子共读环境;

提升亲子共读频率。


阶段二,提升家长有效运用亲子共读指导方法的意识与能力:

传授亲子共读方法;

观察各家庭的共读活动,对其方法进行调整优化;

开展“超级妈妈讲故事”活动,为每户建立一个完整、达标的共读活动视频档案;

强化共读互动的关键是引导家长关注绘本结构,巧妙引入故事;

指导家长根据幼儿兴趣和家庭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后共读”活动,形成共读活动的延展效益。


阶段三,搭建平台,促进家长、幼儿在交流分享中实现共同进步:

开展“图书漂流”活动;

开展亲子共读沙龙活动;

组织幼儿进行绘本剧表演;

开展幼儿“讲故事大王”活动;

开展母亲精彩故事展示活动。


这些即是针对共读活动的困难和问题开展的行动,很有针对性,与问题匹配得非常好。例如,针对家长不知道和孩子共读什么书的问题,研究者分别与四个幼儿的母亲一起盘点家中的阅读材料,就“如何选择幼儿阅读材料”进行专门讨论。进而,研究者向四位母亲介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一书,详细讲解书中五大阅读领域及各领域下的阅读目标与主题,并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向家长推荐共读书目。同时,研究者向家长介绍绘本推广网站,使家长能够通过网络了解多元的绘本主题和优秀的绘本。再如,研究者针对家长未能掌握共读方法的问题,对其进行专门的方法传授,包括朗读感受法、观察猜测法、提问讨论法、点读识认法、角色扮演法、创编情节法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