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实践创新推动“学习共同体”教改实验新发展——给领航教师的建议

(2019-07-23 18:30:22)
标签:

教育

编者按:面向深度学习的课堂变革探索是永无止尽的。但缺乏研究引领的课堂改革,必然是没有出路的。教师应当成为研究者,这是学校转型,提供高品质学习的必备条件。在基于LOCA课例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教师个人的研究、学校教科研组织如何进行有效开展,我们邀请不同的前辈和同行进行分享。本次由上海市特级教师黄建初老师就教师的个人课题发展与实施进行分享。期待领航教师及各位实践中的同仁,坚持研究立场,深化课堂研究,加速专业突破,为保证每一个儿童的高品质学习奠定基础。

2019年6月,由陈静静博士与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协同努力,申请并立项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教育生态重构》。我觉得这是“学习共同体”本土化研究的重要事件和发展契机。学习共同体教改实验有了教育部文件批准,可以说这项研究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重视,纳入了教育部的研究渠道。课题由此从民间走向“官方”,由自发走入正规,预示着后期会越来越好。



学习共同体研究院在发布消息时以《什么是我们追求的深度学习》为题,提出“期待更多一线伙伴继续以教育变革的亲历者、实践者、研究者的身份,丰富我们的理论与实践。”由此,我想到了作为领航教师当以什么姿态参与的话题,抛砖引玉,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伙伴们一起探讨。


一、掀起课堂变革,促进教师探索



我参加了学习共同体最近几次活动,越来越感到各地参加培训的教师变革课堂的热情高涨。去年12月,在世博家园小学的活动现场,一位来自贵州的教师对我说,她是自费来参加学习的,因为对变革课堂有期待,所以不远千里来学习。这样的教师很多。



在宁夏银川回民实验小学、上海浦东万科实验小学的活动现场,学习共同体教改实验响应者众,可见学习共同体教改实验已成星火燎原之势,可喜可赞。在与领航教师共同研究教学改进时,我受到鼓舞,也触发了些许新的思考。网上读到了教师写的参加万科实验小学工作坊的学习体会,由于课例研究与课堂观察进入课堂,给他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听了诸多报告,引发了新思考,学习共同体的新词也进入了教师撰写的感悟文章。这些都很好。



模仿是学习,是初始学习不可或缺的方法。模仿不是学习的终结有位校长说,没有规范时我们需要规范,有了规范需要创新规范此话富有哲理。以此来比对学习共同体教改实验,教师从原来的状态走进学习共同体时,促使原来“散乱”的、各行其是的教学探索,在学习共同体“规范话语”的集训、感化下,教师的话语系统和实践探索得到了替代和提升这是第一次变革。


 

教师还需要第二次变革。第二次变革是教师在“同质”中的某些标新立异,呈现个别化的“特质”。‍这“特质”的得来需要教师走进学习共同体,经历系统化教改实验历练以后,以实践创新构建具有“个别化”元素的新实践、新理性,从而丰富学习共同体教改实验的多样性、实效性。‍以教师的实践创新走出“同质”现象,是我的一点陋见。


学习共同体教改实验已经在全国各地有了研究分院,有了不同地区和学校作为实验基地,特别是教师群体的多样化,这些良好基础是教改实验多样性、实效性的保障。


在我看来,由教师主持的实践探索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做深,朝“深”里做。沿着深度学习的已有理论,把理论转化为实践。二是做实,朝“实”里做。遵循实证研究方法,以课题研究的规范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二、《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教育生态重构》的思考


由此想到了落实《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教育生态重构》这一课题的抓手是什么,与领航教师共勉。


给领航教师的建议之一,完成一次独立承担的课题研究。


教师学做研究已成共识,但是对独立承担一次完整的课题研究,心存畏惧者还不少。怕课题研究的系统性,怕课题研究的规范性。殊不知,教师的怕其实就是自己的短板。挑战未知和未能意味着成长,也就是“在能力边缘工作”、“突破能力极限”。(香港大学徐碧美教授《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的观点。)


记得程春雨老师做过一个课题,《初中散文教学中抛锚式教学与支架式教学的比较研究》。王晓叶老师也做过一个课题,《数学课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质量影响的行动研究》。他们从中得到能力提升。


研究针对未知世界。做课题需要撰写课题设计书,需要学做文献研究,需要把设计转换成教改行动,还要随时调整设计。开课时需要有观察员走进课堂搜集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以此为证据分析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过程是否与目标一致。还要撰写“观课报告”和“课例研究报告”。这一系列的研究过程对教师挑战性很大,而挑战性大往往意味着教师的成长进步也大。没有独立承担过课题研究的领航教师需要一次完整的研究经历,丰富教育研究生活,丰厚自己的学养。


如今,陈静静博士与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有了教育部立项的《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教育生态重构》课题指引研究方向,领航教师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研究的子课题,是切口较小的微型课题,把它做深做实。经历一次完整的学术历练,努力成为一个善于研究的领航教师。


教师个人承担的课题,切口宜小不宜大。台湾嘉义大学数理研究所刘祥通教授的课题值得我们借鉴。他和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合作完成的课题是《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童百分率問題之解題歷程》,是一项调查研究,做的非常扎实。课题切口很小,研究价值一点不小。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玉东博士对课题研究报告的评价是五个“实”,选题务实型,小而深;文献扎实型,由远及近找问题;方法实证型,用数据说话;结果实录型,详尽思维描述与分析;结论与建议实际型,具体可操作。刘教授的选题显然与众不同,却在台湾以及其他国家很普遍。


切口小的课题易于做实。新港小学周威丽老师开了一节课,研究主题是“小学生课堂倾听与表达习惯培养的课例研究”。研究主题明确,研究方法合理可操作。课后研讨及相关观察报告都有明确指向,文本材料易于聚焦不分散。通过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周威丽老师撰写了《做一个会倾听的老师》。文中阐述了4个观点:比起学生,教师更该倾听;倾听的不仅是内容;倾听,是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身体意想;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周威丽老师把倾听的研究往深里做,足以给人启发。


《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教育生态重构》是一个大课题,需要层层分解。领航教师从中领受1个子课题,结合学科教学,针对自己的班级和学生展开研究,有的放矢容易上手,也很有意义。


三、用“书本”垫高自己


给领航教师的建议之二,用书本“垫高”自己。


教师每天与学生打交道,实践性特征非常明显。从实践出发的研究与真实的课堂联系在一起,做课堂变革的实验方便可行。这是教师的长处。但是,与专家、博士相比,教师的短板也十分明显,对教育理论没有做过系统的阅读学习,常常会陷入日常工作的琐碎繁杂,难以跳出原有水平居高临下看教育。这是需要我们一线教师补上的。一次去王晓叶老师的办公室联系工作,看到他座位旁的沙发上有十多本新书放在那儿。我问,是新买的?他说,是的,准备假期里看。我点头称赞。在践行教改实验的过程中,很多领航教师已经感到了阅读教育理论的不足,都舍得用整块时间做大量阅读,用书本“垫高”自己。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需要读书,需要专心阅读教育理论书籍,以阅读积累心得体会,通过实践研究和反思提炼,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视角。就研究来说,需要推陈出新,人云亦云是大忌。教师需要形成自己的理论,称之为扎根理论,把理论的根深深地扎进课堂教学的土壤里。


刘良华教授的著作《教育研究方法》,封面上印着“走向有理论视角的实证研究”,此话既是对教师的忠告,也是他的研究结论。对“理论视角”书中有专门论述。录于此:理论视角主要是指从某个理论框架去观看和解释研究对象。理论视角类似照射研究对象的一个光源。如果没有研究的视角,研究对象就会一团漆黑。“夜间观牛,其色皆黑”。研究对象正是通过研究视角而被看见、被理解。


由是想到,曾经看到一些课题承担者,到了结题阶段面对一堆材料无法着手撰写研究报告,原因就在于从研究开始就缺少理论视角的关照。没有理论视角的照射,一堆材料难以理出头绪。


理论视角何处来?非阅读不可。一些走进研究还能得心应手的教师在回顾自己的研究时,都说到自己曾经有过的理论阅读,一段时间集中研读了一批教育理论书籍,以此有了视角的多元、多样,看问题时会比较深邃。


理论视角有助于在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做研究与做总结不同。做总结是看成绩,做研究是从问题出发。凡是擅长教育研究者都习惯从问题出发剖析教育。能够在常人看不出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是一种本领。这种本领是研究的积累。对领航教师来说,学一学怎样做研究,提高发现问题的本领,十分必要。



四、采百家之蜜,酿自己之果。


给领航教师的建议之三,采百家之蜜,酿自己之果。


领航教师需要给后来者引领方向,匡正航道,所以,在阅读学习共同体提供的书籍文章基础上,还需要广泛阅读学习共同体以外的时文新论。从学术的角度看,领航教师的学术素养建设需要在学术视野、学术方法和学术精神方面做修炼。


中国有文献研究的良好传统。文献研究也是做课题研究的必要环节。当我们开展课例研究的时候,也需要了解课例研究的不同流派,以及课例研究在中国的发生、发展。以此认识各种流派的长短高下。一旦自己开展课例研究时,有“背景”作参考。课堂观察也然。需要理解课堂观察的由来、发展,佐藤学教授所创新的课堂观察的高明之处,以及陈静静博士等是怎样做课堂观察的本土化研究的。教师对课堂观察有了深度理解,才会把这项研究技术运用的得心应手。


做研究是讲究方法的。对研究方法的分类,我认为刘良华教授的分类比较新颖、合理。他的《教育研究方法》一书是值得每一个领航教师仔细阅读的必备书籍。何谓实证研究?刘教授把教育研究分为哲思研究和实证研究两大类。实证研究又分为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历史研究。刘教授告诉一线教师,做行动研究和调查研究,写叙事的行动研究报告。从我和一线教师合作开展研究的经验看,刘教授的忠告非常有价值。可以循着这条路线前行,少走弯路,早出成果。


为什么要提倡教师做实践研究和实践创新?张肇丰研究员在《什么是中小学教师的实践创新》一文中指出,——教师的实践研究,是认识主体在特定情境中对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再认识和再发现。所谓实践创新,就是教师在自身所处的特定情境中,对前人提出的教育规律教育理论有了新的领悟新的应用。一般来说,再发现的东西不应该是未知的,但由于它是在某个特定情境中发现的,对特定的认识主体来说又是一种新认识,因此就具有了一定的未知成分,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及理论研究意义。


这些新的做法和认识,带有明显的情境性,而不一定具有广泛的普适性。至于这种“情境性认知”是否属于“创新”,是否算得上发现了特定情境中的特殊规律,是否能够成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个人理论”,评判的标准一是看是否解决了原来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看对这种解决方法和结果的解释能否自圆其说,能否得到同行和社会的认可。所以教师的研究成果既需要实践检验,也需要交流和发表。(张肇丰《什么是中小学教师的实践创新》载《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1期)。张肇丰研究员从学理上对教师的研究做了分析,为领航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学理保证。


我在和一线教师合作做研究中得出结论,教师做行动研究有三个关键需要认真对待。一是问题。对问题做深入剖析是开展学共体研究的逻辑起点。陈静静、谈杨的文章《课堂的困境与变革:从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基于对中小学生真实学习历程的长期考察》已经为我们开展深度学习研究提供了条件,此文需要反复阅读。二是方法。做课题研究讲究方法。这就需要领航教师读一读相关书籍,遵循学界约定俗成的研究方法开展实践研究。三是视角。如上面所说,教师需要广泛阅读,建立自己的理论视角,以此作为解剖教育教学的思想武器。


结束语


当我们开展《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教育生态重构》研究时,需要遵循课题设计的行进路线做。但是,对参与研究的各位领航教师个人来说,不只是遵照总课题给出的框架做填充,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学校和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探索学科教学中的深度学习,克服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的弊端,以实证研究方法开展“接地气”的研究,力求课堂变革发生、有效。如此,则会以个性化的语言阐述研究过程与结论,既标新立异也自圆其说,大大丰富“教育生态重构”的多样性、实践性,避免同质化的类同。


怎样评价研究的真实有效性?可以参考张肇丰研究员的评判标准——是否解决了原来所要解决的问题,看对这种解决方法和结果的解释能否自圆其说,能否得到同行和社会的认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