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 挑战>读书笔记2015.5.4更新

(2015-04-07 09:04:49)
标签:

育儿

儿童教育

图书馆工作

娱乐

分类: 读读写写想想

 

书名:挑战 孩子

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薇姬·索尔兹

译者:甄颖

 

第二章:了解孩子(P25-P55)

语录:

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是朝着某个目标前进的。

既然孩子是社会的产物,他最强烈的心理动机是希望有归属感,孩子是否有安全感给予他没有归属感,这是他的基本需求。他所作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定位。

孩子会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从观察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据此找到自己的行为方向,从童年起,孩子就必须学习如何调整自己适应和应对内在环境和外部环境。孩子的天性就是他的内在环境。

外部环境,有三大块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第一是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价值观等;第二是家庭星座,也就是家庭地位,每个家庭星座都会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同而不同,童年的理解和决定回留下终生印象。第三是训练孩子。

 

R:当孩子发生一件行为时,我们作为家长或老师,不要急于去直接回应,可以多思考下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行为背后,可能的动机是什么。孩子还小,他的存在会通过不断地观察周边环境而去做出反应和调整。一般孩子对安全感归属感有基本需求,而幼时孩子寻找归属感,塑造自己的行为和性格,我们不凡从他生长时长最多的家庭环境入手,他的家庭本身的环境价值观等,他的家庭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他自己本身理解到的家庭地位,还有家庭中父母对他的“训练”(父母的育儿经验,对孩子对规则、秩序等的引导。)

 

2015.4.7更新

 

第三章:鼓励(P57-P82)

语录:

鼓励是家长孩子最重要的部分,可能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鼓励。

我们常常无心地通过讲话语气,行为动作,让孩子们觉得自己无能没用,做不了大事,并且他们低我们一等。我们通常没有给孩子不同的途径和机会,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强项和长处,反而我们常常以大人的偏见——我们不相信孩子有能力——站在他们的对立面。为了让我们的行为和偏见显得有道理,成人还会武断地规定所谓年龄行为的标准。……渐渐地,我们打碎了孩子想通过发展能力而为自己定位的意图。

鼓励孩子,一半指避免羞辱或者过度保护的行为,从而令他们气馁,另外一半指学会鼓励孩子,表达出我们队孩子勇气和自我认知信念的支持。

人类从婴儿期开始,就需要通过成就感来找到自己的定位。

孩子需要自由和空间,测试并提高自己应对危险的情况的能力。

 

R:一个人天生就需要通过不断的成就感来确定自己的地位和价值。家长可以通过鼓励来给孩子地位和价值的认知。鼓励,一是避免伤害的语言或者是过度的保护 ,击退他尝试的勇气和信心,二来是正面地鼓励,对他做的事情的能力进行确信和支持理解。总之,家长应该从内心真正相信孩子可以做到做好。

 

2015.5.4更新

 

第十五章:避免给予过度关注(P197-P203)

语录:

如果当我们发现孩子没有什么正当理由而让我们不停地为他们忙碌,并且我们觉得不高兴或者烦躁时,我们可以确定自己正在面临孩子要求过度关注的情况,我们来审视这个情况,孩子的要求是什么,如果我们不介意,孩子自己能否处理,如果我们有所回应,会对孩子自我认知有什么影响,我们的反应会帮助孩子懂得他是个有能力的人,还是会导致他认为自己无助无力,需要他人帮助才行,我们要帮助孩子根据不同需求做出自己的贡献,并从生活中获得满足感,而不是获得短期立竿见影的满足。

 

R:孩子成长中会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寻找自己的地位确信自己的价值,通过吸引关注得到关注是其中很常见的方式,但很容易他做出过度吸引关注,而忽视其他方式,比如自己去尝试,和除去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交流等。

吸引过度关注:当孩子无缘无故地开始不停让我们为他忙碌,我们已经感到不高兴和烦躁时,我们就可以审视下孩子的这些行为背后的目的,试想如果给出回应,会给他带来什么?(对他的认知会有什么影响。会让他觉得这回应表明我们什么态度) ,我们坚定而平和地给出回应,1告诉他我们现在在处理自己的事情,他可以去处理他的事情,2、我们可以约定一个时间点再来处理他的事情,建立我们之间的规则,给双方都多一些时间,并尊重双方。3、给出建议,让他去做其他的尝试和可能,4、让孩子寻找自己可以得到满足的方式,并进行鼓励!

 

2015.5.6更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