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小儿推拿医师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在常人眼里,可能是疗效,但在稚嫩的宝宝患者眼里,除此之外,却有着另外一种答案。去年10月份的一天,一名儿童患者通过推拿治疗病情好转但哭闹着不回家。妈妈问原由,这名儿童却说“要廖爷爷送她回家”。
廖爷爷,即廖品东,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那么,他是用什么在小儿推拿领域博得宝宝们的青睐?
临危施救扎根小儿推拿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廖品东从成都中医学院毕业了。做为该校中医内科的一名研究生,由于天赋过人加之成绩异常优秀,校方破格让他担任推拿教研室负责人。
“如果有更好的选择,我肯定是不愿意从事推拿专业的。”直到今天,廖品东向记者谈起当初的感受直言不讳道。
但他最终进入了推拿教研室,成为了一名针推人,而且成了小儿推拿界的领军人物及“健康圣手”。据对方介绍,他最终爱上了自己的专业,缘于一颗感恩之心。
在附院的三年临床中,一天,一位70岁的老太太从外地来成都找他治病,来的时候已经是上午12时,在她的前面,还有2个病人在候诊。陪她的女儿想说服老太太下午找其它医生诊治。她坚决不同意,说:“只有他熟悉我的病情,只要他一摸,我的痛就会好转!”可是等到廖品东为该老太太推拿时,却并不见老太太和她的女儿。于是忍着饥饿静静地等待着这位老太太。
半小时后,这位老太太出现在他的面前,同时,出现在他面前的还有老人手里端的一碗面。问及原因,老太太解释说:“我是怕把老师饿坏了,煮了碗面。”廖教授告诉记者,虽然当时吃的面已很冰冷,但那是他一生中吃过最香的面条。
因为感恩,让他在后来的一系列看似偶然的遭遇中扎根小儿推拿领域。
一天,一位正做按摩的病人指着在诊断室跑上跑下,一刻也停不下来的孩子很是焦虑地对他说:“现在最令人担心的是这个孩子。他完全静不下来,经常尖叫,脾气还怪,惹急了就打人毁物。”问及原因,对方介绍说,小孩患得是多动症,并满怀期望地问,这种病能治好吗?
他用行动让孩子家长的期望转为喜悦,经过半年时间,他将天麻钩藤饮、通窍活血汤和四君子汤合用以抑肝、健脾、养心和化瘀、散结、豁痰开窍;外用则采取捣小天心、黄蜂出洞、推囟门、振脑门等手法治疗。结果,历时半年之后,这个小孩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并且可以正常上学读书了。
谈及其治疗经历,他如实说,回到家,他是第一次认真地阅读了《推拿治疗学》中有关小儿推拿的内容。并且又到图书馆查阅了很多有关多动症的资料。才运用自己所学的中医理论进行了如下分析。
他认为,从阴阳而言,阳主动,阴主静。阴平阳秘,动静有常。多动少静当为阴虚阳亢。由于小儿体属“纯阳”,平素活泼好动,这是该病特发于小儿的生理基础。从脏腑功能特性来看,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又为风木之脏。风善行数变,风性主动。故多动症与肝旺有关。脾为至阴之脏,主静。脾气不足,难以静谧,也与多动症发生有关。所以肝旺脾虚是多动之本。而神为心所主。神出于心则思维与活动;神舍于心则安宁与睡眠。心神有节,出入正常,自无多动。心神无主,则难以自控而多动。此外,“脑为髓之海”(《灵柩·海论》)、为“精明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为神明的基础。脑髓充足,清窍畅通,神机运转,当动则动,当静能静,动静有常。脑髓不充,清窍被痰浊、瘀血、湿热所蒙,人才会不受意识控制而喜动。
还有一次,出差在火车上,行进过程中广播中突然召唤医生。他急忙过去看到一名五六岁的孩子面色铁青,牙关紧闭,抽搐不已,口中吐沫,四肢厥冷,呼之不应。
他本能地想到了镇静药物,想到了解痉处方,想到了禁食与补液。然而,在火车上这一切都是空谈。不得已,他才想到了他在课堂上讲过急救要穴,即精宁与威灵,想到了《救卒方》掐人中促醒的记载。
于是,他立即用拇指尽力点掐。过了一会儿,孩子面部红润了,呼吸气粗了。后来,他又点按天突穴,受此刺激,小孩子咳了一声,随着咳嗽,终于“哇哇”哭出了声音。小孩得救了,孩子父亲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也兴奋不已。从此,他立志扎根小儿推拿深造。他相信,小儿推拿能够存在,一定有存在的道理。用手,而不是用药去治疗疾病,最大特点应该是方便和快捷,这对于变化多端的儿科疾病则是最佳的手段。
弘扬中医技艺精益求精
一天,廖教授的诊所来了一位给孩子看病的妈妈。对方是北京人,职业是中央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她指着感冒的孩子求廖教授进行推拿治疗。
说到选用小儿推拿治疗,她介绍说,目前中国是滥用抗生素最严重的国家。中国人均医药费用在全世界排在后边,可中国人平均使用抗生素的量和输入的液体的瓶数却进入了世界前列,所以,她的孩子患病至今没有用过抗生素。
于是,他对这位妈妈的孩子进行检查,发现小孩颜面红赤、结膜充血、眼眵多,鼻腔内有大量脓鼻涕,咽峡肥厚肿大;孩子呼吸有些粗,声音有些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指纹紫。结合症状,他分析认为属风热袭肺,炼液为痰,痰热内盛症状。
接着他进行小儿推拿,治疗的重点是疏风清热,顺气化痰。疏风清热他选用的清肺平肝,清天河水,清天柱骨;顺气化痰,他则用运内八卦,掐揉板门,揉掌小横纹和搓摩胁肋。
小孩子很乖,很合作,推拿很顺利。但是一连数天过去,小儿的病症并没有缓解。
就此奇怪现象,当天,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那天晚上他失眠了。他想,中医辨证肯定是正确的,施治的穴位也不应该有问题。可是,小儿推拿见效为什么会如此之慢?终于,他想起了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患儿鼻涕特别多,而且还是黄绿色又浊又臭的鼻涕。也就是说,虽然肺开窍于鼻,黄浊涕属肺属痰属热是当今中医普遍认识。但他突然记起了《内经》中看到的是另一种病机。
在《气厥论》里,他发现了当年他加了着重符号的那段话“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他还看见他当时在旁边增添的《医醇剩义》关于脑漏病因的一段话,“脑漏者,鼻如渊泉,涓涓流涕。致病有三。鼻为肺窍,司呼吸以通阳,贼风侵入,随吸入之气上彻于脑,以致鼻窍不通,时流清涕,此风伤之脑漏也。阳邪外烁,肝火内燔,鼻窍半通,时流黄水,此火伤之脑漏也。冬月邪寒,感冒重阴,寒气侵脑,鼻窍不通,时流浊涕,此寒伤之脑漏也。”他还在旁边批注到:“结合《内经》,若按肺治疗鼻渊疗效不好时,应该想到肝与胆。
读到这里,他心里豁然开朗。他打算第二天以清肝胆结合鼻部操作进行治疗。于是,随手在处方上写下了方案:心肝同清,按揉肝俞、胆俞,分推腹阴阳,振按右胁下;点按迎香、鼻通、攒竹、叩额窦,点上星、百会操作法和振脑门。
次日,孩子妈妈没有来。他打了电话,对方以其它理由进行谢绝。他当然明白人,对方这是嫌弃他技艺不过关。
自此,他在医技上更加精益求精。要学好小儿推拿,首先要对全国的小儿推拿状态进行调查。
那一年暑假,他背着背包,怀揣干粮出发了。他去到了西安、郑州、南京、上海、杭州、北京和济南。每到一个城市,他都打听小儿推拿,参观小儿推拿,找小儿推拿师聊天。
在山东中医院学习期间,记得一天,面对的第一个小儿只有2岁,已经连续腹泻5天了。孩子妈妈说5天前天气太热,给他吃了一些含水非常丰富的水蜜桃,几小时后就开始腹泻,前几天每天还只拉3-5次,可吃了中药和西药之后,腹泻反倒加重,现在每天拉无数次,甚至只要小便就会拉一些出来。
他看了一下尿布上的粪便,见其为清稀水样便,有些泡沫或蛋花样的东西。再看小儿,由于腹泻5天,水分与营养丧失,小孩面色无华,目无光彩,腹部凹陷,头倾着、颈歪着,一点也提不起神来。他摸了摸孩子的肚子,发现脐周冰凉,腹部柔软;再看指纹,颜色非常淡。他认为孩子是护理不当,寒凉所伤,脾胃阳气受损,致中气下陷,运化无力,清浊不分,气血亏虚而病。
同时,他已经在心里想着他在书中看到的补脾经、揉外劳宫、推上三关、按揉神阙了。可是,主任接诊时用的却是推大肠、摩腹、揉脐、推七节骨和揉龟尾。
不久,又来了一个腹泻的孩子,这个小儿突发腹泻,暴注下迫,泻下稀黄、臭秽;腹部切诊时发现腹肌紧张、腹部拒按;查看肛门时,见肛门四周红赤;用手摸小孩子额头时,觉得滚烫发烧;小孩还口干,唇红、嘴唇焦燥,皲裂起壳,苔黄厚腻,指纹紫滞。他想,这次主任该清大肠、清小肠、清胃、退下六腑了吧,因为这可是典型的湿热泻(热重于湿),非得通因通用,釜底抽薪啊!可是,主任开出的处方仍然是推大肠、摩腹、揉脐、揉龟尾和推七节骨。
就此困惑,他再也憋不住了,就问主任寒泻和热泻为什么都用同样的方法治疗?主任反问他:“我采用相同的推拿方法吗?”廖品东一脸茫然,如实说,没有看出什么区别。主任解释说:“穴位虽然差不多,但方向是有区别的!风寒腹泻需要发散,需要升提。故用的是补法,即上推大肠和上推七节骨,用的是逆时针摩腹和逆时针揉龟尾。而湿热泻,治宜清泻,用的是清法,即下推大肠和下推七节骨,用的是顺时针摩腹和顺时针揉龟尾!”
听到这里,他没有说话。因为他对于寒泻为什么要升提还是有些不明白。他认为从虚实的角度看,那个小孩因食用寒凉的水蜜桃而致腹泻,就是邪气入侵,就是实证,就应该用清法。
主任其实已经从他的脸上读懂了他的困惑。他说:“邪气属于寒,如果再用清法是不是会寒凉冰伏啊!这可是治疗中的大忌!而运用温法,既有利于治标止泻,又有利于治本逐寒。”
这个时候,他开始从心底敬佩主任。也开始自责,开始内疚,他为他观察不仔细,没有注意到主任推拿的方向而遗憾。
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使他养成了重视推拿细节的习惯。从此以后,他在参观学习别人推拿时,开始多角度观察其体位、手形和姿式,观察其运作时的频率、力度和方向,甚至连操作者的气息、面部表情和眼神也不放过。所有这些,加深了他对推拿的领悟,使他能从别人看似简单的操作中学到其精髓,最终化作他自己独具特色的操作。
有的行家在看了和接受了他的推拿之后,发现他的操作好似与自己似曾相识,但又不完全相似。认为他的操作不但看起来圆润、柔和,而且善于产热,易于深透,易于被经穴所感知。认为他的手法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这为他以后总结小儿推拿民间经验奠定了基础。
为民便民桃李满天下
回到成都后,他立即投入到了传播小儿推拿的事业中。他想:如果在学校开设小儿推拿课,上课的学生就知道了小儿推拿。如果其中哪怕只有3-5%的学生真正喜欢上了这一门课,喜欢上了小儿推拿,那他们就是火种,就会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燃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要尽快燎原就需要在更多的地方有更多的火种。
于是,他直接找到教务科,谈了自己的感想。学校支持他的想法。最初的几天里,他天天都去教务科看选修课的报名情况。可他发现,《经络美容学》、《中医养生学》和《中医康复学》的格子里堆积着无数报名的学生,而他的《小儿推拿学》那一栏却仍然空着。
到了月底,《小儿推拿学》因为人数太少面临夭折的可能。后经校方反复讨论,认为是一门很有潜力,很有特色课。那一学期,成都中医药大学正式开设了《小儿推拿学》选修课。
“疗效是中医的生命力,也是小儿推拿存亡的关键”。谈及小儿推拿的生命力,廖教授这样认为,因此,最关键并不在于如何去策划,去宣传,去运作,而在于这种方法的疗效。
为此,每天除了上课,他就耗在诊所里。他的诊所病人很多。中医内科只需要摸脉和开方,病人只要听到叫号进到房间10分钟左右就搞定。可是日渐增多的成人推拿却使得6张病床成了香馍馍,前面的病人还没有起来,后面的病人已经准备脱鞋了。那个时候的儿科病人都以中药或西药为主。开药简单、省时,利润高。
但自从发誓从事小儿推拿之后,他开始审视自己的诊所,改造自己的诊所,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营造一处适合于小儿推拿的地盘。即使在成人按摩已经很紧张的情况下,他还是决定取消两张按摩床,腾出做小儿推拿的空间。他的做法遭到了大家的反对,但他一意孤行,根本不听劝说!
布置好小儿推拿空间后,他开始竭力向前来看病的妈妈们推荐小儿推拿。
当天,第一位妈妈说孩子咳嗽3天了,有名的王小儿都看过。吃了药就吐。他仔细地望诊,听诊,并记录下妈妈所介绍的病情。
“你的小孩是风寒咳嗽,做做小儿推拿吧!一定能好!”他建议。
“小儿能做推拿?你不是开玩笑吧!”小孩的妈妈不信任。
第二位妈妈带的孩子疲倦地半闭着眼。他看了看舌头,摸了摸额头和手心,发现孩子正在发烧。体温测出来38.5·C。
“孩子发烧,但不咳,不气紧,不腹泻,我想问题不大。我认为可以先做做推拿,再配合吃中药,”他给出了建议。
“发烧了!还推拿!没有听说过。不输液怎么能行?”孩子的妈妈再一次谢绝推拿治疗,
第三位的家长说已经给孩子用过藿香正气液了,但仍然腹泻不止。他建议给孩子做小儿推拿。对方嘲笑说:“就是按摩嘛!肩颈痛还差不多,哪有腹泻做按摩的。”
。。。。。。
如此情景,他感到很无奈,也曾想到过退却。
他的诊所位于城乡结合部,楼房很少,举目望去满目疮痍。主要居民是以前的菜农,摆地摊,拾荒者和桥头兵,简直就是一个现代的贫民窟。那里消费水平很低。他的诊所之所以病人多,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价钱很便宜。那个时候,他开的处方常常只有10-20元(即使到了今天,他的处方也很少超过70元,其中还包括20元的诊疗费)。
他告诉记者,在当时,如果小儿推拿收费,哪怕每次只是5元,也可能就因为这5元而使不少病人流失。可矛盾的是,病人就是上帝。没有了病人,就没有了存在的可能,也就没有了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所有一切就都是空谈。
于是,他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免费做小儿推拿。同时,为提高疗效,他大胆创新采用“两条腿”
医疗方式,即中西医和推拿相结合。
言及其医疗方式,他介绍说,过去曾经是中医内科研究生,系统掌握了中医基础理论。同时,在本科阶段,他根据自己的特点重点学习了西医课程;实习的时候,重点实习的西医内科和西医急诊,因此,他在西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后来又精习针灸,涉猎骨伤,研究艾灸与刮痧,还学习整脊疗法。在病人眼里,他几乎就是一盒到处都可以涂沫的万精油!
也正因为“万精油”的技能掌握与应用,使他对“两条腿”医疗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人体从体表到内脏层次有别。毛发、肌肉、骨骼、脏腑质地不同;五脏与六腑形态与功能各异;气与血、阴与阳既对立,又互根;经气的运行,盛衰与感应形式复杂;天人合一既有24小时的昼夜节律,又有28天与月亮盈亏一致的月变换,还有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对应的年周期;天人之间是一种全方位的,在各个基点上的合一,所有这一切决定了人体需要多元化的调节,决定了对人体的调节必须运用有较强的针对性的因子。而各种治法,因其作用手段和作用方式不同,必然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局限性。
基于这种认识,他诊疗小儿,内治法运用有针对性的中药,口服后进入胃肠,通过脾的运化和肺的宣发,药雾弥散全身,从内达外,能较好的调节脏腑、阴阳和气血,能扶正祛邪。而小儿推拿等外治法局部接触,激活经穴,由外及内,作用于影响机体,也能调节脏腑、阴阳和气血,也能扶正祛邪。
就此“两条腿”医疗方式组合营销优势互补,实践使他有着这样的心得体会:一种方法再好,却没有人知道,是推不出去的啊。这时候就要借助一些已经被大家公认的方法,将要推介的方法附着在公认的方法之上,逐渐过度到单独运用新方法上,才能打开市场。
于是,在他的诊所里,给小儿医治常常会出现这样奇特现象:凡是小儿就诊,他先认真向妈妈问诊,认真看指纹,认真摸脉,然后认真地开出处方。在等待配制中药的过程中,他亲自(不忙时)或让学生给孩子免费做小儿推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传十,十传百。开始有妈妈专门带小儿找他做推拿了。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理念的转变,以及绿色治法的普及,他的小儿推拿在妈妈界们名声远播。同时,他的诊所在二十多年来的收入结构也发生天翻地覆地变化。在前3年,西医收入占到70%,再后推8年,中药收入占到80%,10年之后至今,小儿推拿占到了80%。
常言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为使天下宝宝身体成长健康,他竭尽所能无私地把自己多年血汗摸索的小儿推拿经验和方式悉数传授给了社会妈妈。
“妈妈们的高兴,是我最大的幸福。”
现在,他用心血浇灌的桃李早已是满天下,看着社会妈妈们和孩子们享受着推拿绿色疗法的快乐的涟漪越来越广,他由衷地对记者说。
(摘自中国商报四川频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