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收藏——皮球花碗

(2018-12-28 19:38:01)
标签:

365

分类: 我的收藏
一对青花加彩皮球花碗,高:5.5厘米,口径:11.5。晚清出口,日本回流。
http://s4/mw690/0029F1cVzy7qkitr7G303&690

http://s16/mw690/0029F1cVzy7qkinFBOTcf&690

http://s12/mw690/0029F1cVzy7qkio9DLB1b&690

http://s2/mw690/0029F1cVzy7qkiojzY5c1&690

http://s13/mw690/0029F1cVzy7qkioAV1G6c&690

http://s2/mw690/0029F1cVzy7qkioQhLX81&690

http://s10/mw690/0029F1cVzy7qkipaOk9a9&690

附:清光绪年皮球花小盘


  刊《收藏快报》2017年9月6日

  这是光绪年间的一对儿完整的纹饰一样的皮球花小盘中的一只。这只清光绪皮球花小盘,口径13.4厘米,高2.4厘米,底足内径6.7厘米;口沿描金,盘心绘制大小不一的多彩皮球团花19个(图1:一只盘子正面),或1个一组,或2个一组,或3个一组,或4个一组,团花的纹样多种多样,有的团花还描金。盘外表面等距离绘制有3组似旺盛的青花花草纹。盘底有“大清光绪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图2:另一只盘子背面),青花晕散自然,已深入胎骨。此盘胎质细白,露胎处可见明显的淡黄色火石红。细观釉面,底色微微泛青,背部釉薄处可见明显的一圈一圈的旋胎痕。

  皮球花是瓷器上的一种装饰,因为其形状又像绣球,故又被称为绣球纹。据考证,这种纹饰的雏形是“团花”(又称“团窠”),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专家曾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原墓地出土过这个时期的5幅剪纸团花:对鹿团花、对猴团花(和平元年)、八角形团花、忍冬纹团花(延昌七年)、菊花形团花。有专家认为,“团花”图案的出现是受到西域波斯文化的影响,隋唐时期才成熟。在唐宋诗词中,有很多关于“团花”的描述,比如:唐代欧阳炯的《春光好?天初暖》诗中有“叠雪罗袍接武,团花骏马娇行”的诗句。宋代陆游在《剑南诗稿》三二《斋中杂题》中说:“闲将西蜀团窠锦,自背南唐落墨花。”《宋史?舆服志五》写到:“景祐元年,诏禁锦背、绣背,遍地密花透背采缎,其稀花、团窠、斜窠、杂花不相连者非。”随着时代的推移,“团花”渐渐衍生出了“皮球花”,到了明清时,便被广泛应用到家居装饰、漆器、彩绘瓷器、錾花的金属器具、丝绸印染、刺绣、服装等上面。

  这件小盘曾亮相去年12月份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一次公益鉴宝活动,经专家鉴定认定为开门的真品无疑。

  作者:江志君(教授级正高级经济师,兼任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会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皮球花,是一种不对称、呈散点分布的纹饰,三两成组或单个呈现,多用于瓷器。皮球花在清代雍正官窑瓷器上开始普遍应用,且多出现于粉彩瓷器上;与此同时,宫廷漆器、家具及服饰等诸多类别中,都能见到以皮球花作为主题的装饰。清乾隆及其之后历朝,景德镇开始大量烧造皮球花民窑瓷器。

http://n/sinacn18/w640h483/20180314/37c7-fyscsmv6088628.jpg

镰仓时代 桧扇纹散莳绘手箱 饰有武将纹饰“三扇” 日本国立博物馆藏

皮球花与团花的关系

http://n/sinacn18/w640h303/20180314/c0f6-fyscsmv6088904.jpg

清代 红漆描金小几 清宫旧藏

人们普遍将皮球花与团花进行比较,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皮球花”就是“团花”,甚至将团花作为“皮球花的雏形”。而事实上皮球花与团花是不同的。团花是单个的,而皮球花则是由团花“似有规则似无规则地分布”组成的,侧重的是一种组合形式;二者区别还在于表现形式上,皮球花“较小,排列自由活泼”,团花“对称排列,比较刻板”。

http://n/sinacn18/w640h479/20180314/f22b-fyscsmv6089121.jpg

室町时代 菊花纹散莳绘香盒 日本国立博物馆藏

《中国古陶瓷图典》在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提到了团花的起源问题,“团花是成熟于隋代,隋唐陶瓷器上多见,多以模印手法制作”。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团花是中国传统纹饰的一种,隋代早已有之。

马未都所著《瓷之纹》写到“皮球花的形式来自东瀛日本,日本漆器上有这种纹饰,进入中国后被中国陶瓷工匠学习并加以利用”;在2013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中国瓷器与工艺品”图录中,康蕊君对拍品“清乾隆粉彩皮球花罐一对”撰文中说到“皮球团花,层叠相蔽。此图纹可溯源至日本,原乃家族徽章,呈圆形”。

http://n/sinacn18/w640h521/20180314/5b85-fyscsmv6089336.jpg

江户时代 染付丸纹散大皿 日本国立博物馆藏

综上所述,可以较明确得出的是皮球花纹饰得自于日本漆器并由其上的徽章演变而来。而后成为清雍正、乾隆及其之后的官窑特定纹样,并广泛传播于民窑之中。

日本家徽的产生与应用

在日本,家徽也叫族徽,是一个家族的标志。从日本家徽的色彩、图案可以知道这个家族的出身、血统、阶层、门第甚至职业。家徽的雏形始于平安时代贵族牛车上的花纹,直到1179年的源平合战,家徽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http://n/sinacn18/w640h417/20180314/be6a-fyscsmv6089617.jpg

团花莳绘长方小箱 清宫旧藏

家徽在整个幕府时期起到重要作用。江户时期,武士和贵族、神官、医师和学者可以称姓,一般平民不允许有自己的名字,却可以有家徽。因此,作为家族印记的家徽迅速普及开来。家徽发展最盛时大约有12000多种。同时期,家徽在陶瓷上的应用广泛,宫廷的御用瓷器上即装饰有16瓣菊花家徽。

http://n/sinacn18/w640h425/20180314/0288-fyscsmv6089830.jpg

松竹龟鹤莳绘箱 清宫旧藏

莳绘漆器传入中国,皮球花应运而生

皮球花与日本徽章二者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一方面,皮球花与日本徽章有相同的“不对称、散点分布”的布局形式,这是最大的相通之处。虽团花与皮球花都为圆形,而团花是单个且完整的,皮球花是三两一组且有所重叠。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皮球花源自日本徽章。

http://n/sinacn18/w640h524/20180314/96ac-fyscsmv6090009.jpg

团花莳绘长方小箱 清宫旧藏

另一方面,皮球花的产生时间,是在日本莳绘传入中国百余年之后且在清朝宫廷最受欢迎之时,即莳绘传入中国之后,皮球花从上至下(由宫廷到民间)普及开来。有明一朝,日本莳绘漆器已于中国文人士大夫之间广为流行。

http://n/sinacn18/w640h734/20180314/9a37-fyscsmv6090097.jpg

清乾隆 青花佛八宝皮球花纹天球瓶 观复博物馆藏

至清雍正及乾隆,也就是18世纪,“莳绘进入清宫的管道多为地方官的进奉”。由于皇帝本人的喜爱与推崇,莳绘漆器在清朝宫廷首先得到了应用与推广。故宫博物院即藏有一批清宫旧藏日本18世纪风格为主的莳绘,多为近似于正方的莳绘小箱。此时,清宫造办处开始仿作洋漆。从《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的记录中可知,雍正皇帝喜欢莳绘,并常仿作洋漆,更是依照喜好修改样式,同时也常将洋漆的装饰纹样移植到其他器物中。

http://n/sinacn18/w640h343/20180314/24bf-fyscsmv6090215.jpg

明天启 青花五彩皮球花碗 出光美术馆藏

外销瓷中的皮球花

中国陶瓷最迟于唐代已外销到世界其他地区,明正德之后,中国开始于欧洲各国进行大规模的瓷器贸易。为适应各国不同需求,中国不仅向外输送中国传统瓷器,并且大量制作外国订制瓷器。明末天启、崇祯时期以烧造青花瓷器为主,五彩瓷器不甚流行,传世有少量花觚、盖罐、碗、盘、碟等,其中有一部分是专门为适应日本市场需求而烧造的。

http://n/sinacn18/w640h367/20180314/8d2e-fyscsmv6090322.jpg

清嘉庆 粉彩黑地皮球花碗 大英博物馆藏

皮球花瓷器烧造时间长、使用范围广,从清雍正至清晚期,从官窑到民窑,在国内外公、私博物馆都能捕捉到其身影,艳丽清逸的粉彩、含蓄淡雅的青花,沉稳端庄或小巧精致,单件或成对。脱胎于日本漆器的皮球花,不再是某个家族的标志,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得更加自由和广泛,体现在宫廷漆器、瓷器、家具及服饰等诸多门类,也正是凭借瓷器这一载体,皮球花—这种全新的装饰得以更好的应用、延续,或为主体纹饰,或为辅助纹饰,在瓷器装饰纹样中占有一席之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