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瓷器修坯简说(转)

(2018-11-26 21:50:54)
标签:

365

分类: 古玩收藏
    修坯是陶瓷成型工艺中的一道辅助工序,它必然会在器物表面留下特有的痕迹。因为任何器物在经过初步成型后都要做进一步修整,所以修坯伴随着古代陶器的诞生就已经存在了。早期修坯工具应当是石制、木制和陶制的,用来在器物表面进行滚压、拍打或擀光,原始社会生产的印纹陶、彩陶、龙山黑陶就是这样产生的。

  金属修坯工具的发明,应该晚于青铜的出现。在商周时期,青铜都属于王室直接掌管的贵金属,用它来制作修坯工具的可能性不大,至今也无考古资料能证明其存在。春秋战国以后,出现了铁器,而且有考古资料证明,当时的铁器已经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由此可以初步推定,金属修坯工具也应当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在我国的古陶瓷成型工艺中,有很长一段时期,修坯始终从属于其他工艺,只是成型工艺的附属工序。早期的修坯非常简单,多数之用刀具简单修理一下器物的口部或底部。南北朝以后其作用才逐步凸显出来,开始普遍修理器物的外壁(印坯除外)。尽管如此,也从来不修器物内部,内壁靠拉坯时使用刮子或胎具等工具来定型。长期以来,由于北京古玩商不懂得制作工艺,误将器物上的刮痕当作所谓“竹刷痕”,以讹传讹,流传至今,并作为宋代定窑的鉴定依据。

  修坯工艺直到清代康、雍、乾三朝,才在景德镇跃升成为成型工艺中的主导工艺,有了“三分拉坯,七分修坯”之说。这与钢锉的引进息息相关。我国古代修坯用的刀具都是有铁匠锻打成型后,再用磨刀石开刃,用钝了再磨一磨。磨刀石磨出的刀口都是平刃,不像今天景德镇用的刀口,都是锯齿形的。锯齿形刀口是使用钢锉开刃的结果。由于古代采用手工锻打、剁齿和淬火制作钢锉,工艺复杂,成本极高,仅将它用于铜器加工业,如用钢锉加工铜钱外沿的毛边。铜的硬度低于钢铁,一把钢锉可用较长时间。修坯的刀具是铁制的,与钢锉的硬度相近,用锉加工刀具会大大缩短其寿命,成本太高,所以陶瓷工匠从来没想过用钢锉给修坯刀开刃。随着欧洲传教士来华,欧洲廉价工业产品开始输入中国,机械化生产的廉价钢锉受到国人的喜爱。景德镇陶瓷工匠开始尝试用钢锉给修坯刀开刃,在此基础上又发明出修整器物内壁用的条刀。

  景德镇的修坯刀分两类,一类叫做“板刀”,用于修整器物的外壁及足圈,一类叫“条刀”,用于修整器物的内壁。板刀自古就有,条刀是清代景德镇人的发明。清代以后,景德镇出产的许多瓷器上都有细细的螺旋状条纹,就是这种刀具留下的修坯痕迹。现代景德镇的造假者,大部分不了解工艺演变的历史,仍然沿用清代成型工艺来仿制元代和明代瓷器,自然破绽百出。

  修坯分两种,一种是干修,一种是湿修。采用何种方法修坯,要视坯体干燥强度而定。我国北方地区所用原料的坯体干燥强度普遍较高,多采用湿修工艺,坯体含水量一般控制在15%左右。南方地区原料的坯体干燥强度普遍较低,多采用干修,坯体含水量应控制在10%以内。干修和湿修在坯体上留下的痕迹有所不同。干修入刀浅,痕迹轻;湿修入刀深,痕迹重。干修足圈外角较锐利,湿修足圈外角多圆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