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葬花词》的意境美//《葬花词》的意象美

(2017-09-06 22:39:11)
分类: 哲理人生和生命感悟
葬花词》的意境美
《葬花词》的意境美
意境是我们古典美学里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艺术领域中,在绘画和诗词中的地位尤为重要二那么,意境的概念是什么呢?意境是我们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从意境的概念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意境的艺术审美待征主要表现在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律动与韵味无穷四个方面《葬花词》中最为主要的意象是“花”,它贯穿整首诗的始末,意象夹带着相应的行为形成了一定的意境,诗词中的意境是用以表达情感变化的,也是对整个诗词的艺术把握,同时也透露出许多的美感,致使回味无穷。
一首诗词,情与景是两个最为基本的诗歌组成部分,往往在诗词中会形成交融的状态,即情景交融,这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凸显的表现手法,诗歌意境首先往往就是情与景的融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歌其实就是为了抒发情感,林黛玉在《葬花词》中带有强烈的主观个人情感色彩,由林黛玉自身发出的一种情感变化,然后结合“花”意象更加地把这种情感表现得明显突出。“花谢花飞”“花落”这些都是自然界规律中很为正常的现象,到了林黛玉的眼里和心里自然就形成了对这些花的同情与哀怜,这是一种情不自禁的情感变化,结合林黛玉自身的人生命运,透露出一种凄美。三月燕子噙衔这些零落的花来筑巢,林黛玉对于这个自然现象,加上自身的内心情感,于是发出了“梁间燕子太无情”的声音,“风”和“霜”对花的摧残表现的是林黛玉内心的一种反抗。这些意境使得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更加地鲜明,凸显了林黛玉作为封建社会下被摧残的一名弱女子,既惹人爱,又惹人怜,把这样的情感移到“花”的身上,更加地使意境突显出凄美的审美感受。
虚实结合这往往是诗词意境的一个特征,虚与实的结合其实是在给诗词设置想象的空间,“想象空间,是在巧妙的虚实结合中诞生的”,以便读者在阅读享受的过程能有一个美好的想象空间所带来的幻想感受。
《葬花词》中有着很多林黛玉自身内心的想象,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几句诗,充分了表现了林黛玉的想象,这些诗句所呈现出来的意境是就是一幅梦境,该意境作为梦境,它是虚写,同时,由于林黛玉内心世界的悲愁之情,才生发出这种梦境,它是建立在林黛玉真实真切的个人主观情感之上,然后通过人物内心进行转化而生发出的一种想象。梦境是虚写,内心情感是实际存在的,所以,这两者进行结合相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想象的作用,使整首诗歌表达内容饱满,更能体现出林黛玉的悲剧命运,这种虚实相结合所产生的幻想之美也是一种悲剧美。 “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灵魂生命是美感体现的一种形式,《葬花词》中的物象即“花”,林黛玉怜花惜花,她把内心情感与花的遭遇融合在了一起,同样地把花当作了有生命灵魂的事物了,当这些花凋零或散落了,她的内心是悲凉的,她葬花的时候,把这些花小心翼翼地用手捧起装入锦绣的香袋进行埋葬,花虽凋零犹如春泥,可对于林黛玉来说这些花具有生命的气息,于是她在葬花之时是如此的小心谨慎。林黛玉对花的怜惜其实是在怜惜自己,自身的命运被社会所摧残,感叹花的同时,流露出她对命运的哀怨,从中体现出了生命的哀怨之美。
韵味是一种意境上带有美感的魅力,意境往往会形成一种无穷无尽的韵味,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一种美感上的效果,耐人寻之。《葬花词》中“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诗句,林黛玉看着春色逝去和渐渐落下的花,就想到自己的青春正在逝去以及会走向生命的尽头,责备“三月燕子”、“风刀霜剑”等,实际上是在责骂封建社会现实的残酷性,对花的同情和哀怜,实际上是对自我命运的慰藉和同情。《葬花词》整体给人一种悲愁之情,这是《葬花词》的情感基调,其意义之深远,以“葬花”来“葬人”,使之韵味无穷幽深。
http://img3.laibafile.cn/p/m/278281637.jpg
《葬花词》的意境美
文:小智
 
《葬花词》的意象美
blog.tianya.cn 《葬花词》又名《葬花吟》,这说明《葬花词》是抒发内心情感的,从《葬花词》整体内容上可以看出,它的最主要的一个意象是“花”,这个意象是贯穿整首诗歌的,着重地凸显出“葬花”这一主题和行为,进一步达到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效果。
《葬花词》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分别为“花谢花飞花满天”“花落人亡两不知”,从头至尾,首尾呼应,“花”这一意象在整首诗中始终贯穿,通过“花谢花飞”“花落”这些意象奠定了整首诗歌的悲愁基调。《葬花词》是林黛玉“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已,哭了几声,便顺口念了几句”的内心感慨,林黛玉在吟诵整首诗中,她一直在为“花”而鸣不平,同时对“花”的凋谢与零落流露出同情与哀怜的情感,给“花”增添了许丝怜惜之美,这种美恰好地贴切了林黛玉的人生经历,也符合林黛玉此时此刻内心世界的变化和反映。
首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中一开始就写出了“花”的漫天零落,以及“有谁怜”来表达出了对“花”的同情与哀怜,正是由这些“花”之凋零,来激起了林黛玉内心的情感感受和变化,让整首诗与之内心相符合,相得益彰,很好地表达了“花”之哀怜,这种美在其整个感情基调中透露出对林黛玉的人生的同情与哀怜。“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三月燕子噙衔这些花来筑巢,通过三月燕子对花的糟蹋来对“花”的哀怜,哀怜“花”之命运,自己本来是可以生得好、长得好,结果命运却被三月燕子给改变了,命运被无情摧残。“独把花锄泪暗洒”,林黛玉独自握着“花锄”默默地流泪,这表现出了林黛玉内心对“花”的真情流露,林黛玉对花的哀怜,然后以“花锄”来“葬花”,“葬”是比较正式严肃的心理活动,说明了林黛玉本身的心理活动与“花”存在着某种共鸣,从而达到以锄葬之的行为,用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来表现出“花”之哀怜美。“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花”的“渐落”意味着“红颜老死”,这把“花”和人的生命联系在了一起,通过对人生的感慨,同时对“花”的哀怜之情进行了升华。
林黛玉把“花”之落与自身的人生命运联系了起来,通过“花”的命运来感慨自身命运,使得“花”更加的值得同情,林黛玉自身的情感与“花”形成了共鸣,便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共鸣。
《葬花词》中“花”之“娇艳”在于林黛玉对之的爱惜而体现出来的,林黛玉的内心世界生发出对“花”之哀怜的种种行为,这些行为从侧面地表现了“花”之“娇艳”。
林黛玉想象“生双翼”,能随着花飞到埋葬香花的魂丘,这是林黛玉内心世界与“花”的一种和谐,在“花”上找寻对自我内心的慰藉与安宁,自己的人生经历在“花”之上找到了寄托之处,这种美是相得益彰的,通过“净土掩风流”“洁来还洁去”等表现了“花”之“娇艳”,正由它的娇艳,才使得林黛玉为之向往。除了“花”这一意象,还有“蛛丝”“花锄”“鸟”等等意象,这些意象各自与“花”这一意象形成了表情达意的纽带,在林黛玉内心世界的表现中更加地突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文:小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