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在建筑与城市之间初探

标签:
杂谈 |
摘要:塑造丰富多彩的建筑形象是建筑师永恒的职责与追求。本文试图用格武塔心理和美学理论来说明格式塔原理在塑造建筑形式方面所起的作用,从格式塔理论为切入点展开对视知觉规律的设计性研究,探讨了设计图像的“图形与背景”的关系、设计美学的相似性关系与接近原则、图像的简化原理以及设计图像完形的倾向等,提出了以格式塔理论作为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新视角,以启发我们找寻新的设计思路与方法,创作出既符合功能需要又具有形式美感并带给人美好心里体验的建筑和城市。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
建筑美学关心的是人们在建筑上的审美能力的本质与价值,它想用最一般的术语去描述人们的审美体验,以便去发现它在人类思想中的适当的位置,还有它与人们的直觉、情绪以及判断能力之间的关系。因此,能否用适当的形式来表达建筑独有的内涵尤其重要,或者说一个建筑作品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是是否找到了独特而有魅力的表现形式。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况下,对于建筑的形式美有不同的理解,并且观点也在不断的补充和发展中。格式塔理论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美学流派之一,同时也是建筑审美心理学支柱。格式塔理论认为:美的感受并不是简单孤立的情绪,而是一种感觉、联想、回忆、冲动和知觉等等的集群,回荡于整个存在之中,抽调任何一个要素都会破坏这个整体。格式塔强调知觉主体的参与性,其中最基本的观点是完形理论。
一.格式塔原理组织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自1912年在德国创始以来,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传播和自身的完善,已经超越了其最初的心理学范畴而影响了其他领域,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重要流派之一。格式塔心理学所研究的出发点是“形”。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中文中把GastaIt译为“完形”,是比较确切的。它包涵了两重含义:一是指形状或形式,即物体的性质;二是任何分离的整体。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任何“形”,都是知觉进行了积极组织或建构的结构或功能。它强调了知觉活动的积极主动性,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合。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图形与背景原理的研究对建筑与城市设计有很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图形与背景原理
2.接近性原则
某些相似的刺激物在空间上连接的越密切就越容易被知觉为一组。
3.相似的原则
明显具有相似的、类同的形象(如形状、运动、方向、颜色等)容易组合的完整,类同因素的存在能够弱化视觉反应引起的紧张心态。比起接近来,相似更强调对象的性质,而接近强调的是位置。
4.连续的原理
此原理涉及的是某种视觉对象的内在连贯性。一个构图单位的形状越是简单连贯,就越易于从它所处的背景中独立出来,一条贯穿的直线看上去比缠绕它的不规则线条更为突出。
5.完形的倾向
即完整倾向,知觉印象随环境情况而呈现可能有的最完善形式。如一个模糊的、不连贯线条的图形,由于观察者的经验,看起来是有一完整的形式,也就是缺口“闭合”了,线条“连接”了,这是一种趋合原理。
二.挖掘格式塔原理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
《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把整体定义为“有头有尾有中部的东西”。整体缺失了任何一个重要的部分都不能称之为完整型。对于建筑来说,建筑的每一部分都存在着使建筑保持完形的趋势,既使存在某部分的空缺或不完整,但人的视觉和心理上仍然会将这部分与“整体”形成链接,从而产生出新的整体。其中图形与背景的原理在城市设计中影响深刻,后文会再详细提到。
1.接近的原则的应用
2.相似原则的应用
而在Liesma酒店的设计中,一根根空间上十分接近的长直的胶合木板像梳子的木尺一样整齐排列,相同如波浪般造型韵律感在视觉上形成了正面的外墙体,而不再是一根根木条,成为一个和谐的建筑组群。
3.连续性原理的应用
运用环境连续性原理,能够构成建筑物间协调的关系和景观的整体性。在景观环境的视觉效应中,大小、形状和色彩的连续性是最有活力的因素。如旧金山的九曲花街,连续蜿蜒的曲线街道使之变得生动有趣而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同时,重视环境的连续性和建筑物之间的相邻性,即使是在新旧建筑对比、不同性格建筑的对比中,也能处理得好而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比如台湾剥皮寮的旧城改造,新修的建筑中同时溶入原有材料元素与新的技术手段,使得整个社区依然完整,和谐。
4.完形倾向的应用
一方面,完形倾向的要素被看做整体,并倾向完全闭合的意义。中国建筑的民居和庙宇庭院所形成的为何空间,也表现了这种格式塔原理。
另一方面,我们在创作时,想呈现出最完美的建筑形式,这是一种既是完美图形,而又能引起观者注意和记忆的变化的格式塔,即复杂而同一的最理想和成熟的格式塔形式。这是我们建筑设计所追求的方向。在Eco-Sustainable
4.图形与背景原理在城市建筑空间观中的广泛应用
图形与背景的关系,来自老子的阴阳之说。老子的从周围的“无”中切取出来的“有”的思想,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即是从周围的“背景”中切取出来的“图形”。图与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任何一个图形的显现都需要有背景,而背景之所以是背景又是指它与形的关系而言。
4.1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和城市建筑空间的比较
任何一个城市都比其周围的环境密度要大,相对周围的“背景”来说带有“图形”的特征。在城市整体结构中,最易被感知的图形是中心,而周边街区则为衬托的背景;广场与道路相交,则广场为被感知的图形;街道的对景中出现某些显眼的建筑,也是被街道衬托出来的。
假使街道要成为真正的形体,则必须具有图形的性质。街道不能凭空存在,亦不能与周围的环境分离,它依靠周围的建筑而生存。实体建筑空间与街道的构成,可以把由它所构成的空间领域作为图形,而建筑外部的空间就成了背景。如果是孤立的建筑,那它自然成为了主体,而当数幢建筑成列最终形成街道时,建筑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则可以作为由建筑与建筑围成的内部“图形”空间来考虑。它是与纯自然不同的没有屋顶的外部,很可能从“背景”反转成“图形”。
怀念已被摧毁的世贸双塔,我们发现白天窗子比外墙暗而起到背景作用,街道的主体也是建筑的外墙,而到了晚上,建筑的外墙就很难看清,灯火通明的窗子作为集中的形态而成为图形。昼景与夜景中,外墙与窗子出现了“图形”与“背景”的反转现象。因为室内比室外亮,白天看不到的内部空间可以看到了。建筑出现了通透性,室内空间一下子近在眼前。建筑和我们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三.格式塔原理对我们设计的启发
1.格式塔心理学反复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意义和性质。建筑设计中,我们应把握全局,由大至小,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回到整体综合考虑,有机组合,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砌。
2.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都是完整的格式塔,存在着同形同构的关系。我们应追求这种同形同构,考虑到人对一些建筑形态将可能呈现出的情感因素,从而创造出最受人们欢迎的美的建筑。
3.我们在在建筑设计的运用中,改变其中单个或者多个元素,如建筑的形状、色彩、虚实变换及光线阴影等,可以创造不同的效果,但同时为和谐统一,可以利用类似相近的心理在多变的同时保持一些微妙的联系。
4.格式塔心理学的图底关系对建筑与城市设计做出大量贡献,在城市和建筑空间问题上应用图形与背景观念,是在对原有空间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然后为该空间赋予“图形”要素
5.最完美、最成熟的格式塔形态是我们建筑设计中所追求的:拥有简洁的外形及规律而变化的细部组织,在规整与不规整之间,简单与复杂之间,完美与不完美之间给人们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和精神享受。这也是我们应该朝之努力的方向。
四.结语
纵观今天的建筑作品,比以往更加注重建筑形式感的塑造以及对人的心理现象的研究。我们要善于理解并运用格式塔理论在建筑视觉效能的分析和形体结构处理方面的实践意义,丰富自己的设计,为社会奉献出功能合理又富有形式美感的建筑作品。
五.参考文献
[1]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36-167.
[2]毛格瑞.建筑师的大脑:神经科学、创造力与建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李维,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芦原信义.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5]芦原信义.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6]Carl
[7]陆邵明.建筑体验一一空间中的情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8]张媛.论格式塔与建筑形式[J].南北桥,2009,(6).
[9]雷莹.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中的应用[J]装饰,2004,(9).
[10]成志军,林晓妍.格式塔理论在建筑美学中的应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