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月十五送面羊的由来

(2012-07-19 19:09:26)
标签:

杂谈

分类: 市井生活,社会万象

  在冀南一带的农村里,每年农历五月十三,老爷(外祖父)、舅舅要给小外甥送羊。早先送的是活羊,如今送的是用白面蒸熟的“面羊”。这个风俗是怎么形成的呢?说来蛮有趣,是从神话故事沉香劈山救母兴起来的。 

  传说,沉香是一个孝子。自从他打败舅舅杨二郎,用神斧劈开华山救出生身娘三圣母之后,报仇雪恨的心情极为迫切。这一天他跪在三圣母面前恳求说:“娘啊,您在华山底下吃尽了苦头,叫儿去劈了那杨二郎吧!”三圣母听了,摇了摇头,伸手把沉香拉了起来,说道:“儿呀,你的心情娘知道,可也不能如此鲁莽啊!”沉香一听,急了,话儿出口像连珠炮,“他不顾你们兄妹清分,用天上的条律害得您和爹爹不能团圆,在山下受尽折磨,今儿个不要了他的命,实在难平儿的心头大恨!”三圣母又劝说道:“不管怎么说,他和娘是一母同胞,他是你的亲舅舅呀!”沉香看在娘的面上,答应饶杨二郎一命。不过,他提出,为了让杨二郎记住教训,必须每年送来一对活羊,并声称;要年年剥他杨二郎的皮。吃他杨二郎的肉(杨与羊谐音)。这话传到了杨二郎的耳朵里,他一来怕沉香的神斧劈了他的脑袋,二来为重修兄妹之好,就答应了沉香的条件。第二天就赶着两只活羊送给了沉香。这一天刚好是农历五月十三。以后便年年五月十三给沉香送一对活羊。 

  这一神话故事在冀南一带流传很广,后来老百姓中也兴起了送羊的风俗。不过,送羊的意思,主要是表示老爷、舅舅对小外甥的亲近。有一个时期送的是活羊,后来慢慢变成送面羊了。旧社会老百姓家穷,平时很少有白面,只好在新麦下来后送。这一带一般年景是农历五月初小麦上场,上旬末收打完毕。在麦后送羊也是一个休息、串亲的好机会。而“五月十三”这个习惯,沿习成因,一直保留下来。近些年又出现了送羊的新风俗:不少地方,不再是老爷、舅舅给外甥送羊,而是外甥送羊给老爷、老娘和舅舅、妗妗,利用这个机会去看望老一辈。

  “送羊”习俗

  河南省汤阴县及周边安阳、林州等县市,自古就有“送羊”习俗。每年夏季麦收刚过,出嫁过的姑娘便会带着礼物回娘家瞧娘,当地有句俗语,叫“割罢麦,打罢场,谁家的闺女不瞧娘。瞧娘不为瞧娘,为着跟娘去要羊”。一进农历六月,家里有外孙(甥)的村民便开始蒸“羊”送“羊”了。

  所谓“送羊”,是指外公、外婆或舅舅蒸面羊送给外孙(甥)。一份(当地称为“具”)“羊”,包括 3只面羊、8个馍和几个小耍物。这3只面羊,有大羊、二羊、三羊之分。蒸“羊”需要的材料为面和黑豆,工具为洗干净的剪刀和梳子。蒸“羊”时,先将和好的面搓成擀面杖粗细的面棒,略弯成弧形,一端是头,一端是尾,中间是羊身。将头部压平,再另拿一块面搓成一个大面团作羊头置于头部,在羊头上用剪刀剪出羊角、羊嘴部分,再用面搓成粉条粗细的面条,做成眉毛、胡子贴在羊头上,两颗黑豆作眼睛,这样,羊头就做好了。羊身上,可用面做成各种花样的东西贴在上面,有的是花和树叶,也有的在上面卧只小羊,上面点缀以黑豆,使之不单调、更漂亮。羊身做好后,再将羊尾用剪刀剪开,用梳子压一下。二羊和大羊的做法一样,只不过略小了点。三羊比较简单,羊头处直接用剪刀剪出嘴巴,用黑豆作眼睛,羊身上用剪刀剪成毛状,尾巴用剪刀剪开就可以了,看起来更像一尾鱼。

  除了3只面羊,还有一些小“耍物”,有动物,有蔬菜,如卧羊、茄子、兔子、蝴蝶、蛇等。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做出模样可爱的耍物。需要注意的是,耍物得一对一对的,每样一定要是双数,不能只蒸一只。

  把羊蒸好,凉一凉,放入用荆条编的篮子里,由外公、外婆或舅舅送到外孙(甥)家。

  送羊一般是在农历六月初二到初十之间,也有六月初一送的,那叫“抢羊头”,抢到羊头,象征着吉利,这和过春节时抢放第一挂鞭炮一样。抢羊头要一抢三年,也就是说,如果第一年是六月初一送,第二、第三年也要在六月初一这一天送。三年之后,送羊日期便不受限制了。六月初十之后送的较少,至迟不能超过六月。

  送羊还要特别注意,不能把羊给弄坏了,因为这些“羊”指代小外(甥),万一羊弄坏了对外孙(甥)不吉利。

  在外孙(甥)家,吃羊是有说法的。过去农家孩子多,大羊让大外甥吃,二羊让二外甥吃。如孩子再多,大羊头让大外甥吃,二羊头让二外甥吃,其他的外甥可吃羊身。值得注意的是,三羊是不能吃的,回篮子时得回到娘家,意思是让娘家给“养”着,来年“养”大了再送。如果决定下一年不再送羊了,三羊便一块儿留在外甥家,以示断羊,以后不再送了。

  七月十五送面羊的由来

  在太谷,每逢 阴历七月十五,做舅父的都要送外甥一只“面羊”。这里还有一段传说呢!

  从前,南山脚下有一农家妇女,生下一子,爱苦掌上明珠。这孩子自小任性使气,不服管教,直到十六岁,还是顽劣异常,无法无天。家里人为这事好生着急。

  一天,孩子的舅舅来到家中,与姐姐谈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姐姐说:“你外甥一天天长大了,可是既不爱干活,又不爱读书,全不懂孝敬长辈,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弟弟说:“你把他交给我吧!”

  舅舅是个牧羊人。他给了外甥一反鞭子,让他跟他一块去放羊。过了一段时间,这孩子对放着有了些兴趣。时值夏令,午后便赶了羊在树荫下乘凉。一天,孩子抬头看见大树叉上住着一窝乌鸦。老往来奔忙,衔来活食一口口喂那幼鸦。他低头又见羊羔吃奶总是跪着衔住母羊的乳头。孩子便问他舅舅:“这是怎么回事?”舅舅意味深长地说:“现在是老乌鸦不辞劳苦喂小乌鸦,等小乌鸦长大了,老乌鸦飞不动了,小乌鸦也是一口口衔食来喂老乌鸦。小羊跪着吃奶是对母亲的孝敬。瞧瞧它们多么懂事!”外甥听了此话,真有些后悔。父母将自己养大,何等辛苦!父母教育自己是为自己将来有出息。于是,他对舅舅说:“今后一定好好听妈妈的话,做个有出息的人。”

  舅舅见他有悔改之意,便让他回去,还送给一只羊。这天正是七月十五日。

  从此以后,每年阴历七月十五,舅舅准给他送一只羊去,以提醒他好好长进。可是,年年送一只活羊,也没这个必要,后来,就改为送“面羊”。面羊是用白面做成的蒸熟的“羊”。

  街坊、邻舍看见这个教育外甥的办法好,纷纷效仿。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以致成了民间的风俗。

 

  “送羊”习俗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

  关于送羊的来历,汤阴县人认为是来自“羊羔跪乳”的故事:从前有一个老妇人,丈夫死得早,她辛辛苦苦将儿子拉扯大,儿子却不孝顺,老妇人非常伤心。她的哥哥知道了这件事,便送给外甥1只母羊和1只小羊,外甥看到小羊每次吃奶总是跪着,很是惭愧,从此痛改前非,孝顺母亲。村人知道这件事后,传为美谈,并纷纷效仿,自此,便有了舅舅给外甥送羊的习俗。送羊,过去送真羊,后来改送面羊。

  送羊习俗是对子孙的一种孝道教育。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孝”一直是中国人十分重视的一种传统美德。每年送羊给外甥,寓意让外甥时刻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

  面羊是中华礼馍的一支,礼馍文化是灿烂的黄河文化的一种。黄河流域属于农耕区,以面食为主,在生产不发达的过去,小麦是上等食物。夏季,常年劳作在土地上的人们迎来了收获的季节,打罢麦子,用劳动的果实蒸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改善一下生活,使身心得到调节和放松,从而更加激起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

  送羊,也包含着中国人对羊的喜爱。羊,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羊与“阳”、“祥”谐音,送羊有送阳寿、送吉祥之意。汤阴县送羊为什么是送3只呢?当地人认为,这应该和成语“三阳(羊)开泰”有关。关于耍物,有动物也有植物,它表现了过去以农业为主的人们对食物的渴望,对大自然的热爱。

  送羊是用以联络感情的一种礼节。麦收过后,出嫁后的女儿带上礼品回娘家看看,尽尽做女儿的孝心。过几天,姥姥、姥爷或舅舅、舅妈带上用白面蒸好的羊及耍物去外孙(甥)家,双方走动走动,联络并加深感情。

  “送羊”习俗的变化及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送羊习俗也在悄悄地起着变化。

  一是蒸羊的变化。过去蒸羊,要求羊为3只面羊,还要有8个馒头,几只耍物,一共要凑够20个,有的人家蒸24个。并且,羊还要蒸得比较大。但现在,蒸羊时一般只蒸 3只面羊和几个耍物,耍物多少都行,不蒸馍,羊也比过去小多了。农家人的解释是,过去稀罕那点儿白面,所以耍物不能少,羊也要蒸大点儿。现在天天吃的都是白面,蒸那么多谁也不稀罕,吃不了,大羊还不好熟,不如少蒸点儿吃新鲜的。

  如今让人在馍铺里蒸羊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了。就是有些人家该送羊的时候,去馍铺说出自己需要蒸几只羊几个耍物,馍铺主会按要求蒸出来,第二天直接去取就行了。近几年,又出现了面包羊和蛋糕羊。据汤阴县瓦岗乡一家批发部介绍,面包羊已有四五年的历史,蛋糕羊自2005年开始在瓦岗乡销售。蛋糕羊和面包羊来自安阳市一家食品加工厂,据这家食品加工厂销售人员介绍,他们生产面包羊和蛋糕羊已有五年左右的历史,刚开始时销售不是太好,近两年势头越来越好,平均每年销售六七千件。面包羊和蛋糕羊有着鲜艳的颜色,用纸箱做包装,送羊的人不用再挎个篮子,而是直接到商店买上一箱,加上其他礼物就可以去送羊了。面包羊还有许多品种,有一般的,有夹心的。

  二是送的变化。过去送羊,要送好多年,姥姥去世后由舅舅、舅妈送,直到外甥结婚或舅舅、舅母去世,俗语有“妗不老,羊不倒”之说。但近年来逐渐变为只送三年。也有人外甥大了还一直送。还有一些人家,女儿第一胎生了一个女儿,还想要一个儿子,姥姥就会一直送羊,直到下一个外孙出生,再送三年就可以不送了。

  现在也有一些人家嫌送羊麻烦,也不是太好吃,就送上水果、饼干、火腿肠之类的礼物。还有一些人家,由于女儿嫁得远,或工作在外地,也就将送羊这一环节省去了。人们认为,送羊也就是娘家人和姑娘家互相走动走动,不必太拘泥于形式,怎么方便怎么来。

  工业的发展,开辟了任何一个可以开辟的领域。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面包羊、蛋糕羊便有了产生的机会和生存的土壤。在农村,有些村里媳妇并不是十分忙,丈夫打工去了,家里的农活平时又不太多,蒸羊的时间还是有的。但老辈人还有蒸羊的习惯和手艺,年轻人一来不会蒸,二来怕麻烦不愿蒸。大热天的在屋里蒸羊,还不如花十几块钱买一件羊,既省事,又好看。老年人都说,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懒了。

  关于送羊的来历,年轻人能讲出来的已经很少了,好多不知道为什么要送羊。随着民间传说的减少,一些民俗事象的流传也越来越少。中国的民间故事极为丰富,这些故事,有许多和民间习俗有关,有的还蕴含着极为深厚的哲理。相关民俗不仅把这些故事流传下来,还能深化这些故事的教育作用。这些故事也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过去,家人们晚上会聚在一起聊天,孩子们也会听老人们讲故事。但随着娱乐工具的普及及多样化,民间故事在青少年中间流传很少。另外,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也是习俗及传说逐渐衰退的一个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