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竞争激烈、高速发展的世界,生在一个无法预计未来社会和技术发展状态的时代,决定一个人一生成就的不可能是某些知识或者某种技能,因为这些知识和技能在未来社会可能都将由人工智能完成,如果30年后的世界,成功的定义不再是“官有多大”、“钱有多少”,未来的孩子行走在物质丰裕的多样化世界里,更需要的是个性化的兴趣专长,以及围绕兴趣做到极致的专注精神。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达到身心和谐,这才是个体的最终价值实现。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消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而未来社会,孩子们追求个性,渴望有着自己丰盛的精神家园声音会越来越强烈。
什么会阻碍孩子绽放他自己,活出他自己的精彩?就是我们固有的想法和观念。我们总在透过我们的言语或者非语言(你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希望孩子变得更听话,更懂事,更努力,因为我们心中带着一个标准,只要心中那个标准在,我们就没有办法放松,孩子慢慢感受的是一种压迫,这种压迫可能是无形的,甚至是微妙的,他想要表达真实自我声音的时候开始顾及父母的感受,害怕父母的拒绝。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他不太愿意和你说话,或者不愿意深入和你沟通。另外,当我们和孩子相处一直带着一个目的的时候,就会很容易错过和孩子心的链接。打个比方。孩子对你说妈妈,老师布置的这些作业好无聊啊。我们脑海里瞬间就会出现一个对话我如何帮助他调整心态。当你带着这个目的,就无法去感受孩子,无法去和他产生心的链接。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和接纳孩子每个当下的状态就是他最合适的呈现。放下评判,你就能真正看见孩子,靠近孩子的心,换一种方式,你只是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带着关心去了解更多。“哦,看来宝贝遇到烦心的事了,可以和妈妈多说说吗?”这个时候你就有机会走进孩子的内心了。
孩子活出他自己的精彩,我认为最关键的四点是让孩子感受独立和自由,给到孩子信任和尊重。
首先我们来看看独立。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就意味着你不会把你的想法,信念和价值观强加给他。每一个人都渴望独立,因为这个世界上他就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作为人性的需求。你会发现两岁多的孩子开始和你对着干,其实这就是孩子开始成长的标志了。现在5,6岁的孩子也开始有自己的小个性了,他渴望被认可,渴望被看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如果我们不了解孩子这个阶段的心理需求,有的妈妈开始抓狂,说他不听话。如果在这个年龄父母用更大的权威压制孩子,让孩子被迫听话。那么等待家长的可能就会是青春期的头疼的各种问题。因为在青春期阶段他已经完全有能力去反抗你或者他已经懒得理你了。
如果我们只是要孩子听话。你说什么他就做什么,最大的好处就是父母可以省心,然后会听到身边的人对你的称赞的声音:你孩子好懂事好乖哦。很大风险就是孩子失去了自己的个性,他无法清楚认识自己,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在未来的人生里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重新找回自己,认识自己。我曾经也是非常听话的孩子,在大学毕业后非常迷茫,就开始自我探索的旅程,走过十几年才真正地勇敢做自己想做的人,这还算是幸运。而我身边很多从小优秀乖巧的孩子,长大后没有机会继续自我成长,有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去看到那个更大潜力的自己,可以更幸福的自己。
那如果我们让孩子听他自己的话,最大的功课就是要面对自己的焦虑,不安和恐惧。因为未来的一切都不是在你的掌控范围之类了。当你不再去控制孩子,让孩子做他真实的自己,让他去听自己的话,就会有很多和自己内在想法和价值观不吻合的时候。想想你内心真实的感受。这个时候如果你能够勇敢去面对自己,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让我们心灵成长。因为我们的焦虑不安和恐惧真的不是孩子带来的,而是我们内心深处就有的,我们自己从小的时候就被催促着一路追跑,要朝着一个目标前进,渴望一个安稳的生活。想想看看,是不是我们内在的焦虑和不安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今天孩子只是一面镜子,照射出一直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份没有突显出来的脆弱。而有没有发现,其实我们生活在谎言里很多年。这个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没有什么是安稳可言的了。唯有学习的心态重新去创造一切可能性。所以,今天,你真的能够勇敢去面对自己内心的脆弱,然后决定成长自己吗?这在于你的选择。当你真的愿意让孩子听他自己的话,最大的好处就是孩子跟随自己的内心,他在完全做他自己。他在他的精神家园里自由的伸展。他未来拥有无限的可能性。他为他自己的人生负责。当然我这里说的放手不是放任不管。以后再专门聊这个话题。《无声的告白》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特别认同,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想想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是做他自己,在成长路上他就会不断去经验去探索,慢慢地在父母支持下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自己未来能做什么。慢慢地他有了自己的梦想,就像汽车安装了发动机,他不再需要父母推着往前跑,而是有持续的热情和动力来探索未知的事物。
独立和自由是孪生姐妹。孩子被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同时给到孩子自由。当一个孩子内心充分感受了自由,他才感受到爱。才会充满信心,对这个世界就有了敞开和信任。他会觉得非常快乐,当一个人真正很快乐的时候就不会去伤害别人,也不会去破坏任何东西,他在上小学的时候反而能很好去遵守课堂规则了。而事实上,我们孩子在家里太缺乏自由。孩子一回到家,就开始催促他做作业,吃饭,洗澡和睡觉。有的家长还会执着让孩子先写完作业再去玩。当孩子回到家,他就想先放松自由地玩会,你却一定要他先做作业。如果他这个时候是不开心的,甚至是郁闷的,那么学习的动力就会慢慢下降了。因为一个人学习状态是最重要的。在我看来,如果孩子当下的状态是不开心的,与其让孩子学习的时候心情郁闷压抑,还不如让孩子痛痛快快玩了之后再去学。
再来看看信任和尊重。那天下午在外面备课,正好碰到四个高一的孩子在一起做作业和探讨学习问题。他们的那股认真劲真是让我欣赏。离开的时候忍不住走过去和他们聊。这些孩子们顿时有说不完的苦衷。老师啊,你别看我们在这里做作业一个下午,只要进门的时候拿着手机就会被老妈骂惨。他们总是说他们以前怎样,以前怎样,说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物质条件还不珍惜,哎,听了好烦的。真希望他们少管一点。我们都很爱自己的孩子,怎样让孩子感受爱?想一想,当我好渴的时候,你看到我干裂的嘴唇就给我递上了一杯水,我心里是不是非常温暖。其实爱孩子很简单,就是去尽力满足孩子的需求,创造爱的流动。特别是孩子6岁之前,但是这个时候父母需要面对自己的一个功课,就是你内在的恐惧。孩子吃个汉堡包,薯条,你就说是垃圾食品,限制他不能吃,他喝一个饮料,你就担心白血病。吃个糖,就担心牙齿坏掉。他玩一下手机,你就担心网瘾。这个时候你们之间已经没有爱的流动了。一切都是基于我们内在有一颗恐惧的种子。我们不相信一个生命他会做出最智慧的选择。我五岁多的儿子有几天天天去肯德鸡,有几天天天喝饮料。天天买奇趣蛋,我什么都没说,满足他。后来他告诉我,妈妈,我不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和太甜的东西,我发现榨的果汁比超市的饮料好喝很多。透过尝试和经验,他做出了智慧的选择。而相反,如果我们限制着拒绝着,没有被满足,内心就会更加渴望,日积月累的渴望就形成了一个黑洞。在孩子长大那一天,你不在身边的时候,他终于可以用他的零用钱满足自己了。因为之前的没满足,所以一下就很难自我调整和控制,而当你知道了,要开始限制他零用钱和讲一大堆道理,于是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个时候我们会有质疑的声音,我担心什么都尽力满足是不是溺爱孩子。什么是溺爱呢?我觉得很好区分,溺爱就是你完全忽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甚至委屈自己。而只是一味地去满足孩子的需求。打个比方把,六月份因为儿童节,给孩子买了很多玩具,有一天去超市时候他看中了一个价位不便宜的。我就告诉他妈妈我舍不得花这个钱了。注意哦,是我舍不得花钱,不是他不配得到。我一直认为每个孩子值得拥有他想要的东西。他的需求并没有错。我儿子看到我拒绝,不肯走,开始哭闹。我允许他哭闹,我允许他释放情绪,陪着他。后来回家的时候,我告诉他因为这个月买玩具已经超出了妈妈的预算,等下一个月的时候给他买。然后我们就拉钩,他很高兴了。期待着七月快快到来,这种等待的心情其实也很美的。那如果当时只是为了让孩子快乐,给他买了,但是我心里不愉快,我忽视了自己的感受,那就是溺爱了。还比方,我在做饭,他说妈妈你来陪我玩。我说我现在来陪你的话,晚饭就要推迟了,妈妈肚子很饿,没吃饭没力气。儿子说那你先陪我玩五分钟再去做饭可以吗?我说这可以。过了五分钟,我就去做饭了。他就自己玩。那如果我有求必应,饿着肚子一直陪着他玩,那也是溺爱。
有了信任,就自然会尊重孩子了。真正的尊重就是把选择权给到对方。让孩子做主,并不是放任不管。我不会从孩子手中夺走手机或者遥控器。但是我会陪伴孩子创造更有趣的活动。在孩子玩手机游戏的时候我会和他一起玩,一起感受这种乐趣。儿子也习惯了和妈妈一起玩,到了差不多半个小时,我说我眼睛需要休息了,然后我们就去玩别的了。当孩子在家有自主权,他内在就会自信,知道他自己的表达和想法是很重要的。在未来,不管什么时候,他也一定是一个勇敢去表达自己的人。我们有的家长在孩子上初中的时候把孩子的手机没收掉。原因是手机会毁掉孩子。说实话,我是很反对这样的做法。这是对孩子极度不信任的表现,从而也没考虑孩子的感受。你想一下,班上别的孩子都有手机,而且是重要联络彼此的工具,在学业这么紧张,压力那么大的情况下,当孩子内心苦闷却无处诉说的时候,手机是一个很好的释放情绪的工具。而当没收掉了,你觉得孩子就能平静地专注地学习吗?真的很难,这种内心的孤独郁闷压抑的负能量会让孩子慢慢消磨她本有的青春活力及追求梦想的动力。
独立和自由,尊重和爱,是协助孩子活出他自己精彩的基石。一起加油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