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我养了一匹狼吗?”引发的思考

(2012-03-29 08:50:48)
标签:

育儿

分类: 育儿沟通

     “你给我报那么多辅导班,你厚颜无耻,说是为我好,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孩子气冲冲的对着妈妈说。这位家长说体会到当家长的悲哀和失败越来越难沟通 谈不上感恩 简直就是仇人一样 这是养了一只狼吗?? 

    “我怕不管,他会放纵 、学坏 、不学习了、 没规矩了......,孩子参加辅导班后成绩也确实提高了。为什么还这样对我?”

     孩子在抵抗无效,不得不屈从于父母的威胁后,的确也体会到了努力后的成就感和喜悦。这只是表面上的喜悦,而把委屈和愤怒转移了。这个“努力”,并不是由孩子的“自我”来完成的,所以成功的喜悦也是不完全的,但所同时带来的委屈和愤怒却没有办法转移到别处去的,它们会一直存在,直到把它解决掉。

     他的开心是因为他终于做到了妈妈要他做的事情,他如果有“成就感”,那是因为他“成功地满足了妈妈的要求”。这是很可悲的。他一生是他自己的,不是妈妈的。从行为心理学上说,因为他“听话”就得到妈妈的认同、就得到妈妈所说的成功;但是他以后不会自己思考,只有听别人的话才行。因为如果“不听话”,妈妈会不认他这个儿子,他就得不到最重要的人的承认,也得不到妈妈所说的成功。显而易见的,对孩子的一生来说,妈妈逼迫孩子的方式最终使孩子失去的是自我思考、独立做决定的能力。

 

    按照心理学家Erikson的人生八步来说:0-1岁是建立一个人一生的信念的时候。一个人一生与他人的关系是否能够互相信任,与0-1岁时得到食物、温暖、清洁的频率稳定化与照顾者的身体接触的频率的稳定化有直接的、成正比的因果关系。换言之,被照顾得越稳定、持续,孩子以后越有安全感与信任感。在这个阶段,建立了信任感就是完全成功。其实,人是必须要信任他人的,因为我们的环境大多由他人提供,包括衣食住行。国家贫穷会造成一代甚至好几代人的“不信任感”。

   1-3岁的孩子,需要一种“自我满足感”,就是来自学习“自己上厕所、自己吃饭、自己走路、自己说话、自我探索”等等。而我们的家长往往这时候就开始教孩子识字、弹琴……而上厕所、吃饭、走路等等却反而由家长百般伺候——不让孩子自己做。家长要孩子学的东西,学会了也不能使孩子有自我满足感,而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成长目标却是自我满足感。在这个阶段没有达到自我满足感的孩子会害怕尝试新事物,因为他们觉得很丢脸、很羞耻——这就直接影响到下一个阶段(3-6岁)的成长。 

     3-6岁的孩子,在自我满足的“力量感”之下,自然开始要仿效大人的行为,如果得到鼓励,就会持续下去,如果遭到挫败、或因父母的限制,就会感受到负罪感,从而停止做类似的事情。所以明白什么是“可以”和“不可以”,在这个阶段就是成功。但是对于之前的阶段没有成功的孩子,在这个阶段他就不愿意去尝试新事物。

 

     6-12岁是孩子最忙的时候,他们要学会几乎所有的有关于“自己”的事情,以预备青春期的来临。在上一个阶段成功成长的孩子,会很热衷于学习更多新的东西,年龄越大,越“勇敢”。如果在这个阶段表现得挫败,对自己没有把握、没有力量感,但妈妈的威逼最终成功更是使“妈妈的力量大过我”这样的概念深植于小孩子的脑海中。这会使这孩子陷入完全的自卑中而且他自己不会知道——妈妈的作为对他来说,说明了两点:一,“你不行”;二,“妈妈比你行”。除非有人告诉他,他 “心里的不舒服”来自于哪里。

 

    12岁之前的问题不解决,到青春期会非常使人头痛,如果在青春期还没有解决,轻则会造成青春期延迟,问题性格(没责任感、不会独立思考、没有自信等等),重责造成青春期精神问题。人生发展每一个台阶都受前一个的影响,一个不成功,都会影响一生。可惜的是我们大部分人对这个事实几乎完全没概念。

 

     当然,Erikson也指出,每一个没做好的台阶,最好的方法是“回头再走一次”。但有我们多少机会可以重回一次呢?有多少人懂得怎么让没长好的孩子重来一次呢?

 

     逼迫孩子的后果你可以看得很清楚,那就是:孩子被培养成龙成凤的没几个,需要“重来过”的却很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