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有点难
(2022-07-10 13:49:24)分类: 转载 |
有一天行政值班,看校门的时候,五年二班的一个男同学跑来咨询我,为什么说是咨询呢?因为他是来征求我的意见。他告诉我,有一位同学自二年级的时候就会用校徽上的针扎他,他告诉妈妈,妈妈不相信他,还批评他欺负同学。他问我如果他告诉老师,他担心老师因为他学习比对方差,老师也会不相信他。我想到了最近在读的心理疏导,我想要与他共情。我:你是担心报告老师,老师会因为你的学习比另一个同学差而不相信你而烦恼吗?他:是。我:你妈妈也不相信你说的话,认定你说谎,你和对方有什么过节吗?他:没有。我:你有问过对方为什么要用针扎你吗?他:问过,他说看我不爽。我:你有没有问他为什么会不爽?他:他就是我看我不爽。我:林老师相信你说的话。我建议你要告诉老师,但要注意说话方式。如果你能自己解决就自己解决,如果不能解决再来告诉林老师,我帮你解决,可以吗?他:谢谢林老师的信任,好的。
今天这个案例,虽然我提前提醒自己要与学生共情,但在疏导过程中,我还是陷入了封闭式的问话,两处的“为什么”就是很明显的封闭式问话,还好这个学生因为信任我,主动跑来问我,并不会因为我的封闭式问话,对我产生不信任,但是如果是陌生的来访者,如果是第一次见面的来访者,这样的问话会把来访者推远了。我觉得“你有问过对方为什么要用针扎你吗?”这句话可以换一下表达方式:对方是在什么情况下扎你的?我应该了解事情的缘由,才能对事件做出判断。而“你有没有问他为什么会不爽?”这句话应该改为:对方是怎么说的?也是了解事情的始末。看来,心理疏导这工作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我已经考过二级心理咨询师了,对于共情,对于咨询,我应该是有所了解的,但还是感觉脑中一片空白,感觉二级心理咨询师这个头衔有点浪得虚名,感觉自己什么也不懂,突然间又对自己产生了自卑。我只有多实践,多练习疏导技巧,相信工夫会不负有心人的。
(转自:林培春名教师工作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