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万仙山,群峰林立,古树葱茏,人的思绪瞬间融入青山峡谷,只觉得超凡脱俗,进入了仙界。虽然盛夏,但溪流淙淙,凉风穿过林间袭来,让人顿感神清气爽。
在缓缓的行进中,不经意间,就钻出密林,站在了山顶的大路上。于是,看远方的郭亮村,风光秀美,宛若仙山琼阁。村前的绝壁中,一条挂壁公路穿过崖壁而上,远远望去,像一条巨龙在山体中穿行,让人震撼!
山中的雨说下就下,刚离开路边的悬崖,乌云翻滚,雷声阵阵,随即大雨如注。眼看离郭亮不远了,但风紧雨猛,瞬间雨淋衣衫,冷湿浸人。雨来得突然,队友多无准备。带队的人,让没带伞的人和带伞的人两人相助,结伴而行。
众人正踏水前行,忽然一辆面包车从雨帘中钻出来,有人上前拦下,说每人出些钱,让司机帮忙送一程。司机不加思索,欣然掉头,所剩的人纷纷上车,随车在山道上颠簸,虽惊险阵阵,但风雨无阻,向前进发。
车进郭亮村,雨仍在下。村前的广场上,一些正在写生的学生,来不及收摊,就撑开大伞,继续作画;新到的游人,不曾细细观赏,先躲进商铺或屋檐下,等待雨小。
山中的景致随天气变化,不一会,雨势转慢,云雾腾起,在山峰、村落间环绕。细看村中石屋古树,小店民居、在雨的洗涤中,显得清新别致。雨中,穿着雨衣拍照的游客,打着伞并肩行走的情侣,给古朴的村落增添了不少浪漫的色彩。村后,层峦叠嶂,若隐若现的山峰,如一个个巨大的仙人、在烟雨中”谈天说地”。不亏“万仙山”之美称,让我这远道来访者如履天宫。
据说,郭亮村的来历,源至东汉农民起义军首领郭亮。当年,义军为躲避官兵追击,退而据守在这绝壁上的山村,凭借天险,躲过劫难。后人为纪念这些义军,改村名为郭亮村。我以为,也许是万仙山的仙人们,暗中保护着这些义军,使他们免遭厄运。
雨时紧时缓,没有停下的意思。我不能等待,我顺着山坡向上走。村子依山势而建,巷子间高低错落,沉浸在烟雨苍茫的山岭上。雨水沿着石铺的坡道顺势而下,流向山涧。走上台阶,眼前,一座古老的砖雕门楼,两扇中式木门半开着,似有人刚进去;门楼上有那种多年生的小草,雨点在青色的瓦楞间跳跃,让人顿感院落的沧桑。我走上村子最高处,俯瞰不大的村落,瓦房,石磊的墙,墙上开着的小窗,窗下窄窄的小巷,感觉它们依然古朴、原生态。当然,村中亦有另建的新式小楼,民宿;院子里,花盆花篮及少量石雕点缀其中,给院落增添了艺术的氛围。村子不大,但却走过了千年的历程。
曾经,这个与世隔绝的村子,经风霜雨雪,厉日月星空,悄然地沉浸于花开花落的大山之中,似乎从来也没有引起世人的注意;而今,国泰民安,雄鸡鸣唱,是该横空出世了。
时值今日,这座深藏于太行山深处的村落,因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古老的崖上村落,成为著名的影视基地。曾有《战争角落》、《清凉寺钟声》、《举起手来》等60多部影视剧在此拍摄而闻名于世。这其中最让人惊叹的是千仞绝壁中一条人工开凿的“挂壁公路”。
昔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土匪出没,村落闭塞就是它的长处;如今,天下太平,环境封闭就成了局限。为走出大山,上世纪七十年代,村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历时五年开凿了这条“挂壁公路”,让封闭的山村与外界沟通,让人们能走出大山,也让世人能轻松地走进这藏于深山绝壁上的古村落。
雨势减小,我离开村子,沿着湿漉漉的山体走下斜坡,“潜入”绝壁中的“挂壁公路”。这是一段神秘,诱人的山中”长廊”。眼前,时明时暗的洞体,曲曲折折的坡道,让人如入迷宫。时隐时现的游人,灯光闪烁的车辆,不时从我的身边穿过,让人感觉行走在夜间的街巷。
行走其中,有时像在巨大的“虎口”中移动,有时如入“时空隧道”。洞顶忽而平直,忽而石体裸露,开凿的痕迹历历在目。每当走到开凿的“窗口”,不由得要向外探望。透过巨大的“窗口”,可看到外面的悬崖峭壁。抬头向上望,硕大的石块似要掉落下来,但你无需担心,它们已被加固得非常安全。远看临崖而生的青藤古树,以及天空游走的轻柔的云烟,人的心情随之豁然开朗。
我在这雄奇险峻的“长廊”中穿行,也许,在外人看来,我已被嵌入岩体之中。山体的宏大,我的渺小,更显出开凿者的伟大。想当年开山的人,悬掉于万丈绝壁,挥舞着大锤,钢钎,开山劈石,是何等的勇敢?这样一个宏伟的工程,据说,是由村中十三个村民发起完成的。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耐力?
而今,郭亮村终于迎来它的辉煌期。慕名而来的远方游客,或自驾,或跟团队,每天穿过这绝壁中险峻的”长廊”,观赏人类与大自然共同的杰作,也让郭亮村盛传天下。
走出”长廊”,雨已停了。我站在绝壁前的公路上,远眺青山峡谷,气势盎然,溪流飞瀑,雄浑壮观,霎时感到身心轻安,一股豪迈之情悠然而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