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走在美丽的古镇中

(2021-11-15 15:42:32)
我走在美丽的古镇中

      车一路颠簸,下午,终于到达龚滩古镇。

      翻过了崇山峻岭,忽然眼前出现这么一个古镇,让人有“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对于一个从未到过此地的人来说,真的,古镇让我一见钟情、舍不得离开了。

      一条江划分开两个地方,这边是重庆,对面是贵州。江水悠悠,流淌在翠绿的峡谷,深远,静谧。古镇依山傍水而建,据说,已存在一千七百多年了,石屋,吊脚楼,古塔,庙宇,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山腰,山势陡峭,又兼两岸紧逼,更显得奇险俊美。

      下车的地方在江岸高处,一个石栏围成的广场。一些鲜花把江边弯曲的坡道装点得楚楚动人,就像夹道欢迎的少女,一直送你走下斜坡。先过一座廊桥式的门楼,再过一道刻着‘龚滩古镇’大字的石牌坊,算是正式进入了古镇。

      当年,著名国画大师吴冠中来此地,就被这美丽的地方折服了。他记述道:这里是唐街,是宋城,是爷爷奶奶的家。在这地处乌江和阿蓬江交会处的古镇,画家灵感迸发,创作了名画《乌江小镇》,《老街》等。据称《乌江小镇》曾在北京拍卖会以1092万元成交,可见其巨大的艺术魅力。

      据载,古镇起源于三国蜀汉,兴于唐代,曾经是川、黔、湘、鄂客货水运和陆运转运中心,是古时黔蜀要道上的重要门户。码头年吞吐量五百万吨,也是长江货运中的一个集散地。

      若说古镇之美在于它的人文,而江之美则在于自然景色。“千里乌江,百里画廊”,单从这样的赞誉之词,你就可以想像其宏伟壮观。古镇滩头是游江的起点:山峰翠绿高耸,碧水临崖缓流。据说,沿江可以观看参天古树、绝壁悬棺,神秘而又惊险。时间不多,我没有游江,我要一探像画一样挂在大山绝壁中的这座古镇。

      我沿着码头边弯弯的马路向北,走不多远,就被一条石阶梯引上古街。古街被称为石板街,清一色的十条铺就,街道随山势蜿蜒两公里多,上下起伏,楼宇居屋鳞次栉比,店铺里琳琅满目,一派古风古韵。走在街上,似乎梦回唐朝,脚踏宋城,时光遽然变慢,步履不由得舒缓。江边吊脚楼典雅沧桑,楼檐点缀几串灯笼,在大山的氛围中透出吉庆、安详。阁楼饭店里,有男女悠闲地坐在窗边对饮,隔江相望是连天的绝壁;人在楼中,画在窗外,天作之美!

      远离了噪杂的闹市,居然有这么一个雅致的小街,置身其中,让人回归到生活的原态。小街悠悠,不能驱车,唯有步行,一如我儿时的熟悉的乡情。店家的老板,容光焕发,显得淡定、从容、富足。对于我的到来,他们并不强装欢迎的样子,而是随你的意愿而动,态度和蔼,显得彬彬有礼。

      我想 ,生活就应该这样,安居乐业。是呀,近两千年了,人一茬换一茬,古镇、码头依然。但今非昔比,环境变了,街景繁华了,曾经的荒蛮之地,农奴制时代已成往事,平民当家作主了。

      当年那些走州过县的商人,载着盐巴,茶叶及其他货物,坐在纤夫牵引的舟船上,在号子声中沿江而上,在古镇中卸下货物,又载着自己满意的商品而去,谁知道他们心中带走了什么?

      那些客商,也许怀揣着发财的梦想,也许是为生计,走一批,来一批,经年穿梭在江边镇上,而那些裸露着身子的纤夫,为了妻儿老小的生存,年复一年,风里雨里拽着绳索,牵引着沉重的货船,唱着凄凉悲壮的歌走过滩涂;镇上的商贾们,看到他们的到来,会眉开眼笑。他们看到的是叮当作响的铜钱,白花花的银子送来了。昔日的民情就是这样,一些人生活在另一些人的辛苦之中。

      我沿着错落有致的古街前行,一位送水的中年人身负背篓、肩扛一桶矿泉水走上街来。我从他的动态里捕捉到了那些曾经远去的身影。也许,当年那些脚夫是成群结队的,他们从码头上卸下货物,拾级而上,一遍又一遍地磨砺着青青的石板街,洒下一路汗珠,让古镇名声远扬。如今,他们成了艺术家作品中的人物,历史厚重的一页,终于翻过。与当年不同的是,现在的脚夫是镇上的服务者,他们是为古镇的繁荣而来,是美好生活的点缀者。

      依山而建的街巷,石阶梯高高低低,通向一座座古老的院落,门楼边挂着成串的玉米棒子,预示五谷丰登;院落正墙上嵌挂着尖角翘起的牛头,让人想到民族的图腾。街上,不再使用的小木舟被用来栽植花木。威风的土司庄园,如冉家大院、这些古老建筑,向远道而来的客人,诉说着昔日曾经的荣耀。夏家院子,据说曾是一大户人家,因其家眷婀娜多姿,常常在古镇穿梭,遂成为镇上一道风景,人言,“夏家院子出美女。”凝神静思,让人想起山歌,飘逸的服饰,和优美的舞姿。这里多是少数民族,因有这些化石般的古老建筑,如今,一些电视剧的制作者,闻其大名,不远千里,载着演员,抗着器材而来,然后在这某一个院子,或沿江的一个阁楼摆下阵势,再现一段生活,留下一段传奇,从此让古镇声名远扬。

      临崖腾空的吊脚楼柱子,托举着轻盈的走廊,像精巧的提篮,挂在空中;木制楼梯精雕细刻,玲珑剔透,彰显出工匠们杰出的智慧。这些楼宇,是民族汗水的结晶。这儿的人们像勤劳的蜜蜂,在这青山绿水间筑起一座座巨大的“蜂巢”,给后人留下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这些木楼,在亚洲,甚至世界都是最美而不是之一。

      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最怕遇见熟悉的事物,会让孤旅的人感动好一阵子。我在街上就遇见了这样的事情:

      先是看到一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会馆,它是当年我那个省一个有名的盐商张朋久修筑的。会馆用青石、木材建成,内部结构蜀风秦韵,气势恢宏,被当地人称作红庙子“,沿墙旧痕斑斑,依稀可见字迹“西秦路56号”,显得沧桑古老。但刻在上面的字号“西秦会馆”仍然透出当年的宏伟与霸气。会馆,这当年外省人的落脚点,如同现在的办事处,会让远道而来的人暂时忘却乡愁,忘却家人的牵挂。

      走着走着,又与两位不期的同乡邂逅。同乡随另一个团队而来,二人是从古镇北门走过来的,而我却是从南门向北。在这遥远陌生的地方相遇,自然要相互惊奇、询问。于是拍照留影。之后,二位因急于赶车,走了。忽然想起刚刚在一个店前布帘上看到的“小心艳遇”几个大字,随会心一笑。这也许就应了那招牌吧!

      走在天梯般的石阶上,穿过婆娑的黄角树,我的上方上方出现一座重叠的石孔桥,它们就健在之字形的转弯处,走上去,就见一个石牌,上标注:“桥重桥”,两桥之间仅几步台阶。我以为,走过桥重桥,就像走过了“鹊桥”。抬头向上望,如通向天上的街市。

      我就在这高低错落的古街尽情地走,我要把这里的每一个角落看一遍,以使我走后不再遗憾。我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在一片阁楼群的花篮、或者酒旗下穿梭,不觉就走下一个斜街。走到底,一门洞开,忽然江水明晃晃地映入眼帘,真是“开门见水”了。走出门去是江岸,即见山又见水,山水相连绵延而去,一直到可见夕阳的远山山口。我立刻被这美景震撼,折服了。

      傍晚,我在古镇半山腰一座叫做“叶子观景酒店”的酒楼住下。酒楼下边是饭厅,上边是客房,客房分左右两排,左边的可观水,右边的可观山。其实,左边客房即可观山,也可观水。

      安排好行李,同住的人们先下楼去了,现在,剩下我一人了。天黑下来了,我定下心神,才感到肚子饿了。下得楼来,看街上,夜晚的灯光早亮了。俯视街景,似万家灯火。我被这夜景感染了。我顺着石阶走下去,穿过一座座酒楼客栈,拐过古老的大树、之字形的石阶下到江边。

      靠江是一个酒店。傍边几张桌椅,有二位正在吃夜宵。我端起相机,拍了几张夜景。二位热情地向我打招呼,让座。我隧点餐,二位说,菜都有了,不要点了,这里的面还不错。我就要了一碗面,拿了啤酒,给他们斟上。我们一面用餐,一面闲聊。一位说;你是做什么的?我说:“和你们一样。”一位说,我看你不像,我说,你看呢,他说,我看你像搞艺术的。我说,抬举了,我也是个闲人。于是和谐闲聊,赏夜景。

      此刻,夜沉静,微风不时从江上拂来,对面的崖壁黑幽幽地直穿天际,回过头看,古镇夜晚的灯火依江边蜿蜒而上,渐渐深入苍穹,融入璀璨的星光里。

      半夜,下雨了。窗外雨声潇潇,我就在这一阵风声一阵雨声中进入了梦乡。早上起来推开窗户,窗外竹林一片湿绿,墨色的民宅经雨的洗礼显得清新,整洁;向远看,高高的山峰已钻进云端,只留下一段绝壁,而江面也被薄雾笼罩。我立刻忘了自己是在哪?“海市蜃楼”,抑或天宫?我走下楼梯,站在滴着雨水的吊脚楼前,看雨水一遍一遍扫着街下鳞次栉比楼宇黛瓦,感觉自己与天地,山水,古镇融为一体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桃花源游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