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陈集大椒盐制作技艺”
1、历史沿革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九》“以酥儿烧饼见称于市”。指的就是擦酥烧饼(大椒盐)。
清晚期,陈集有五家作坊制作大椒盐。民国初期,以林巨三技艺为最,曾收徒十余人,至今在天长谕兴、金集,扬州、仪征等地仍有林门弟子在制作经营大椒盐。
2、形式、内容及用途
陈集大椒盐是一个传统小吃,大椒盐的形成共分三层:表层即面层,很薄,大体是以芝麻为主;中层即酥层,以酥为主。底层即是贴在炉体一面的。有挑食者喜欢吃表层,其香味十足。按传统制作的大椒盐呈椭圆形,长度22公分,宽度16公分,厚度1.2公分,重4两左右。因香味浓郁,口感松软,一直是人们喜爱的早点、晚茶食品。
3、材料与工具
材料:面粉、水、口碱、芝麻、菜油、麻油
工具:1、釉缸,用于和面;2、木制案板,长2米,宽1米,用于擀面;3、木碾棰,用于碾棰面体;4、托盘,用于存放芝麻;5、黄泥砂缸炉,规格是:炉口直径30公分,炉子深度50公分,炉子有公母之分,公炉子炉膛直径40公分,母炉子炉膛为50公分,称为大肚子炉,通常多用母炉子;6、钢炭;7、毛刷;8、火钳。
4、工艺流程
大椒盐是由面粉经烫肥、扳碱、搓压、加酥、放葱末、小盐,成型后撒芝麻、烘烤、涂油等工序做成。
1、烫肥。内行也叫“让肥籽”,就是将面倒在容器内,根据面的数量配比热水,水温一般70度为宜。水温过高过低都不行,水温高了易将面烫死,达不到发酵的效果;水温过低了发酵缓慢,贻误了次日清晨的营业。面肥一般保持25—30度为宜,夏天,要将烫好的肥放在阴凉处或室外散热,上面木盖一层布,防止杂物和灰尘落入。冬天,则在烫好的肥上盖上一层棉被,保持发酵最佳效果。
2、扳碱。是根据面的多少,放适量的碱水,中和起肥发酵的面团。扳碱是体力活,几十斤的面在容器上下翻动揣打,不论春夏秋冬,完成这道工序都要出一身汗,功夫深的师傅,扳好碱的面不可能不可能沾一点在容器上面。
3、摘面团。是将扳好碱的面放在案板上,搓成长条,根据需要一块一块的摘成面团状,不论摘多少面团,其重量基本一致。
4、填酥。也叫油酥做芯,是将油菜酥裹在面团中间,如同馅料一般,然后搓成圆球状。
5、碾棰。即将面团用木棰碾成长扁形。碾棰是讲究的,规定就那么几下子,过多过少都不行,碾多了,会把面碾板,吃起来不酥;碾少了,外型不到位,达不到规格要求。师傅们用木棰时很有节奏感,如同敲打乐器一般好听,而且各人的敲法有所不同,细心人一听,就知道哪位师傅在执棰。
6、贴芝麻。将碾成型的面饼单边附上白芝麻(不用黑芝麻)。要先将芝麻炒热,去壳取其仁,俗称备芝麻,将去壳的芝麻放在一个平底长方形托盘上,将芝麻均匀地铺在托盘上面,再将碾成型的面饼单边刷上少量的水,往托盘里一放,芝麻即均匀地附在面饼上了。
7、下炉。是将面饼放进炉里烤熟,这道工序很关键。首先用的炉子很讲究,必须是定做的黄泥砂缸炉。其次所用的燃料必须是钢炭,确保燃烧时火候均匀,且燃烧时间长。炉火达到一定程度时,将面饼贴近炉膛里,无芝麻的一边贴在炉体一边。每炉可一次性贴十块,这时候掌握火候非常关键,炉火既不能大,也不能小,火大了面饼易烤焦,表层看似熟了,里面还是生的,吃起来粘牙;火小了在炉里时间过长,水份易吸干,吃起来干燥,不柔和,口感差。正常的火候,面饼放进去三分钟即可出炉。
8、涂油。是将已出炉的大椒盐在有芝麻的一面,用干净的毛刷子蘸上芝麻油涂在表层,然后用火钳夹住大椒盐在炉中撩一下即可。其目的就是让涂上去的芝麻油能渗透到面饼里,同时也可烘干表层多余水份,便于顾客食用和携带。衡量一块大椒盐做的标不标准、合格不合格,就要看面饼的反面有没有黑色的斑迹,如果有就说明炉膛表层不够干净。正面看上去要呈金黄色,芝麻不但不能有枯斑,而且芝麻油有被挤出来的感觉。
5、传承现状
现陈集镇仅此一家,那学峰与高兵合作开店,制作大椒盐,其后辈青年人不愿意再从事这项脏、苦、累的工作。陈集大椒盐制作出现后继无人的状况,急待加以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