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小班段团队赛课磨课叙述、课堂评析、案例分析
(2012-05-21 11:19:30)
标签:
杂谈 |
分类: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
小班教学案例:情境阅读《啊呜》
育英幼儿园小班段兰灵枝
案例背景:
活动实录:
每个活动的教学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活动设计的很重要的体现和实现的过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幼儿的接受能力,郑老师把教学的过程分三个环节来完成。
(1)第一个环节是引题部分,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2)第二个环节引导幼儿逐幅观察图画,在绘本与背景音效情景中讨论情节,理解故事内容。这一环节通过提问、观察,让幼儿在讨论、谈话中大胆地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它是解决重点,突破活动难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观察第一幅图:你在图片上看到了谁呢?四个小动物都很想知道“黑乎乎”的房子里会有什么?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讲述。
观察第二幅图,师引导幼儿观察小兔的表情变化,在背景音乐衬托下讲述故事:小兔说:“让我看看。”“不得了,桌子上有个啊呜,脑袋又大又圆!”
——小兔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并引发幼儿思考讨论:还有什么东西又大又圆?并引导幼儿用让我看看,啊呜是……”这样能帮助幼儿将自己的想象运用到这样的句式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观察第三幅图,讲述故事:小猴说:“让我看看,啊呜的脸雪白雪白的!
——请幼儿模仿小猴的表情讲述,体验小动物当时的感受。并引发幼儿思考:还有什么东西是雪白雪白的?引导幼儿用让我看看,啊呜是……”让想象和语言表达一起发展。
观察第四幅图,讲述故事:小猫说:“让我看看。”“嗬,啊呜的眼睛血红血红的!”
——小猫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说的,我们一起学一学!
还有什么东西是血红血红的。小兔、猴子和小猫三个小动物都用同样的动作、同样的表情、类似的答案描述了“啊呜”,但他们的答案却一个比一个糊涂,这样激起孩子无限的探求欲望。
观察第五、六、七幅图,引导幼儿观察小熊的表情讲述故事:大家纷纷说:“啊呜,啊呜真吓人!”小熊听了后说:“我不怕,进去看看。”说着就一脚把房门踢开,走了进去。等了很长时间,他还是没有出来。大家有些担心了:“咦,小熊怎么不出来了?”
这在故事中发生了一个停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停顿让人有无限的想象。这时老师引发幼儿思考:——小熊怎么不出来了?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
观察第八幅图(小熊正在一个人吃蛋糕)。
——小熊正在干什么?桌子上放着什么?原来“啊呜”是什么?
——蛋糕上有什么?
——刚才小兔说的又圆又大是什么?
——小猴说的“雪白雪白”是什么?
——小猫说的“血红血红”是什么?
(3)第三个环节游戏:找“啊呜”
绘本中既有突出的主流思想,更有广阔的多元信息,所以我以绘本为媒介,又开展了各个领域的整合活动,让孩子在经历绘本世界时有更多体验。
小班的孩子爱想、能想、敢想,所以活动游戏:找“啊呜”能引发幼儿共同的生活经历,让幼儿产生共鸣。是让爱想象的孩子们了解和感受黑暗,引导孩子走出害怕黑暗的恐惧,做一个勇敢的孩子。孩子们通过分享、交流和实践,体验、感受黑暗,克服怕黑的情绪。
活动分析:
这是一次成功的、恰到好处的教育教学活动。它的发生具有预设性,
教师抓住了3——4岁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对幼儿进行了恰当、巧妙的指导,体现了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正确的教育决策和恰当及时的教育措施。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的善于观察、针对幼儿的表现,尊重幼儿的活动兴趣,巧妙地运用绘本故事让幼儿在积极互动的活动氛围中进行活动,并尝试打破以往仅用图片进行绘本故事教学的传统模式,而是根据故事人物心理配合相应的音效,根据绘本的主题构建带有情节色彩的阅读空间,从视觉和听觉上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挖掘孩子的丰富想象。以故事情节为活动情节,幼儿就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中,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幼儿有了情感的体验,联想也就丰富了。
在教学中,郑老师尝试改变以往语言教学总是先讲完故事再进行提问的模式,将单一性、回忆式、封闭式的提问方法改成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如还有什么又圆又大?小熊怎么不出来了?可能发生了什么事?等等这些问题既能启发幼儿的思维,又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让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氛围中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啊呜”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个问题始终围绕在我们耳边,想知道就得猜,在猜测的同时,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用故事中的句式表达,让想象和语言表达一起发展。引发思考也是这个故事的重要一环。为什么小兔说“啊呜”的脑袋又大又圆,小猴说“啊呜”的脸雪白雪白的,小猫说“啊呜”的眼睛血红血红的。大蛋糕还像什么呢?让幼儿在无限的想象之后,再将想象依托在一件具体的物品上,要求更高。
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要充分挖掘作品元素,引导幼儿欣赏优秀文学作品,感受文学作品的丰富与优美,并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幼儿能体验阅读活动的乐趣。优秀的绘本往往蕴含丰富的信息,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只停留在对情节的大致了解,要做深层次地挖掘和准确地引导,那么这样的阅读带给孩子的发展是无限的。绘本教学中对幼儿的提问要精心设计突出逻辑思维的引导和创造思维的激发。教师的提问有效,能形成及时适当的应答,合作探究地互动,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绘本故事,有比较精美的语言。所以,我们总期待在阅读中,孩子可以将看懂的说出来,孩子可以学习看的技能的同时,学习说的技能,我们在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同时,学习语言。而现实中,会读的人不一定会说,会说的人不一定会读。阅读活动不一定是语言活动。当然,我们可以在阅读活动中,丰富孩子的语言,培养孩子的表达力,但非功能性的语言练习,很容易使孩子在趣味索然中远离阅读。如何开展好阅读教学活动,我想这需要老师们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活动不是单纯的看图讲述、单纯的猜测推理、也不是单纯的停顿讨论、听讲故事,我们可以根据图画所带给我们的信息结合幼儿年龄特征及孩子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思考,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合理安排文学和教学都是艺术,如何在艺术中施展艺术,着实不易。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边“看”故事一边“懂”教学。
附:内容简介
一天,小猴、小兔、小熊和小猫来到一间屋子前。他们发现屋子黑黑的,小兔说:“让我看看”“不得了,桌子上有个啊呜,脑袋又大又圆!小猴说:“让我看看”“真的,啊呜的脸雪白雪白的!”小猫说:“让我看看”“啊呜的眼睛血红血红的!”大家纷纷说:“啊呜,啊呜真吓人!”小熊听了说:“我不怕,进去看看。”说着就一脚把房门踢开,走了进去。等了很长时间,他还没有出来。大家有些担心了:“咦,小熊怎么不出来了?呀,一定是给啊呜吃掉了!”快去救小熊!大家一下子都冲进了房子,一看!啊,不是啊呜,是奶油大蛋糕!小熊一个人正在“啊呜”、“啊呜”吃个不停。啊,真好吃!
读中学、学中悟
——记小班情境乐队《啊呜》课堂评析
各位老师:大家好!
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是这样,我们听课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听完课后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观点。今天,聆听了郑秋妹老师这个活动,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活动的三个特点:
1.教材剖析深入化
2.课堂结构简单化
3.教学手段多样化
现在就由我来细细地说一说郑秋妹老师的这堂小班绘本《啊呜》
一、教材剖析深入化
《啊呜》是一个深受小班幼儿喜爱的绘本故事,这个故事以风趣幽默的手法描写了四个可爱的小动物在探索和想象黑屋子里的一个不为人知的东西。每个主人公都以自己所见的模糊影像作为想象的依据,用同样的动作、同样的表情、类似的答案描述了“啊呜”,夸张出一个可怕的形象。而小熊进入黑屋后,却很长时间没有出来,在故事中是一个停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难道是被“啊呜”吃掉了,还是有其他原因。这一停顿让人有无限想象。当小熊以自己的勇敢揭开“啊呜”的真面目时,答案又是那样的出人意料,使人会心一笑。
故事中多次提到小兔、猴子和小猫三个小动物对于“啊呜”的害怕。他们闭上眼睛大喊大叫,准备逃离都表现出他们内心对“啊呜”的恐惧。然而,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朋友小熊在进入屋子很长时间后都没有出来,他们却毅然鼓起勇气,克服困难,一起冲进房子里救小熊。这种从害怕到勇敢地转变,无不彰显着友谊第一的美好情感。
二、课堂结构简单化
1.重视幼儿想象能力的发展
《纲要》指出:“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今天《啊呜》这节课的教学中,郑秋妹老师自始至终用“想象猜测”这一主线,牢牢吸引了幼儿兴趣点。如:小动物们看到了什么?孩子们有的说是妖怪;有的说···问题:你觉得又大又圆的啊呜是什么?小朋友则回答说:又大又圆的西瓜、哈密瓜、石头等,如果此时教师能鼓励幼儿完整地回答问题就会更好了。又如问题:小熊会发生什么事?孩子们回答说:给妖怪吃了、在和怪兽打斗等。从这个活动可以看出,只要教师能准确的进行引导,幼儿就能凭着自己对现实事物的认识进行各种猜想推测,也许想像的结果与故事的发展不谋而合,也许幼儿的答案并不是我们需要的,但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经历了相像、思考的过程。
2.重视问题引领
每个优秀的教学活动都要求教师能善于抓住问题,并恰到好处地抛出问题,让幼儿能读出文本背后的意义。在《啊呜》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能很好的利用自制的小房子从而引出森林里也有一间黑乎乎的小房子,这个黑乎乎的房子里到底会有什么呢?教师及时的将幼儿的思绪及兴趣点引到本节绘本的主题思想中来。
在第二环节中教师引导幼儿逐幅观察图画,在绘本与背景音效情景中讨论情节,理解故事内容。这一环节通过问题有效地提问,让幼儿在讨论、谈话中大胆地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观察图片中教师及时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表情变化,引发幼儿思考讨论:啊呜是怎么样的?有什么东西是又大又圆?还有什么东西也是雪白雪白的?什么东西是血红血红的?小朋友们回答出雪球、米饭、棉花糖等是雪白雪白的;苹果、西瓜瓤、樱桃是血红血红的,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讲述。在这里我也有小小的建议:如果教师能点出什么东西脑袋是又大又圆的?什么东西脸是雪白雪白的?什么东西眼睛是血红血红的?这样孩子的回答就不会仅仅限制在吃的东西上。当小兔、猴子和小猫三个小动物都用同样的动作、同样的表情、类似的答案描述了“啊呜”,但他们的答案却一个比一个糊涂,这样激起孩子无限的探求欲望。从小兔害怕的语气到小猴疑惑的语气到最后小猫害怕哆嗦的语气中,烘托出当时紧张的氛围。此时故事中发生了一个停顿然:小熊听了小动物的话敢不敢进去便引起幼儿的探讨。小熊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停顿让人有无限的想象。有的孩子说:小熊的眼睛瞪起来;小熊很强壮等答案。此时老师又引发幼儿思考:——小熊怎么不出来了?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在这里教师可以先让幼儿猜测大家会怎么做?相信目标二将会被体现的更淋漓尽致了。
3.重视幼儿情感教育
活动重在揭示思想内涵,进行情感教育,郑秋妹老师将它贯穿到整个故事的情节中,通过背景音效烘托情节,同时引导幼儿对小熊进行鼓励克服恐惧的心里,“黑屋探险”活动则是让爱想象的孩子们了解和感受黑暗,引导孩子走出害怕黑暗的恐惧,做一个勇敢的孩子。今天,虽然有一位小朋友很大胆地上前去探险,但是还是被抖动的房子和夸张声音所吓到,逃回了座位。此时秋妹老师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同时也有一位女孩子在大家的鼓励揭开了黑屋里面的秘密。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通过分享、交流和实践,体验、感受并克服黑暗,从而体验与同伴之间的友爱。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通过绘本故事教师借助音效加深幼儿对文学作品思想的理解,从听到的语言通向看到的语言,这是听说向看的转变过程。从幼儿的心理角度、认知特点出发秋妹老师采用了以下教学教法:(情景教学法、观察法、提问法)
1.情景教学法:活动尝试打破以往仅用图片进行绘本故事教学的传统模式,而是根据故事人物心理配合相应的音效,根据绘本的主题构建带有情节色彩的阅读空间,从视觉和听觉上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挖掘孩子的丰富想象。以故事情节为活动情节,幼儿就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中,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幼儿有了情感的体验,联想也就丰富了。
2.观察法:通过引导幼儿对画面的观察,从而体会故事人物的心理特点。如:小兔的表情是怎样的?
3.提问法:在教学中秋妹老师以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模式进行提问。如还有什么又大又圆?小熊怎么不出来了?可能发生了什么事?等等这些问题既能启发幼儿的思维,又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
整个活动秋妹老师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的轻松氛围中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
我们总期待在阅读中孩子可以将看懂的说出来,孩子可以在学习看的技能的同时,学习说的技能,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同时,学习语言。而现实中,会读的人不一定会说,会说的人不一定会读。我想这需要老师们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虽然在今天的活动中有不如意的地方,但这也是成长路上的一次磨练,相信只有经过一次次的磨练,今后的路才会越走越宽。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边读、边学、边悟,做到读中学、学中悟。
谢谢大家!
磨课稿:
磨中成长,学中领悟
小班情景阅读活动《啊呜》
小班段
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再续我们大中班后,今天我们小班段也对园开展了团队赛课活动。我是团队赛课的磨课者倪海哨,磨中成长,学中领悟是我们这次团队赛课过程的主题。
这次“团队赛课”我们从任务下达,到人员的确定,定课题、再到今天的展示课,也将近准备了半月的时间,磨的很辛苦,但组里的成员积极性都很高,参与性很强,大家献计献策,真正让选手感受到了你不是一个人在作战,你的后方有很多的协助者。
下面我来说一下这次磨课的过程:
第一次的教研组活动中,
我们组里推荐了郑秋妹老师作为上课手。接着组员开始以如何选题展开讨论。我们经过多次的选材,最后根据我们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发展,决定选用小班情景阅读《啊呜》。《啊呜》是一个深受小班幼儿喜爱的故事,这个故事以风趣幽默的手法描写了四个可爱的小动物在探索和想象黑屋子里的一个不为人知的东西。每个主人公都以自己所见的模糊影像作为想象的依据,用同样的动作、同样的表情、类似的答案描述了“啊呜”,夸张出一个可怕的形象。而小熊进入黑屋后,却很长时间没有出来,在故事中是一个停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难道是被“啊呜”吃掉了,还是有其他原因。这一停顿让人有无限想象。当小熊以自己的勇敢揭开“啊呜”的真面目时,答案又是那样的出人意料,使人会心一笑。从幼儿的生活经历和年龄特点来看,这个故事里描写的是3~4岁幼儿特有的想法。他们的想象是一个美好而又不可及的地方,那里充满了新奇与幻想,有时也有担心与恐惧。在他们的童年生活中想象占有很大的空间。他们爱想、能想、敢想,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记的有一位名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所以备课不是一个人的行为,而要靠全组成员的齐心行动。所以我们进行了集体备课,为第一次磨课做充分准备。并将目标定位1.引导幼儿根据故事所提供的线索,猜猜“啊呜是什么”,体会故事的趣味性。2.激发幼儿克服恐惧的心里,体验与同伴之间的友爱。
在环节的设计上,我们分为了这几个部分:1.
出示房子,引起幼儿的兴趣
4月25日我们开展了首度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我们的关注点:
1.活动的目标制定是否合理,有没有落实到环节中。
2.各环节的衔接是不是合理,教师在教学中出现各种问题
2.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如何。
根据这两点,我们很快就发现了一些问题:
我们在场听课的教师根据听课记录表和评课记录表马上进行评课。首先,从活动目标的制定上看,我们的目标2激发幼儿克服恐惧的心理,体验与同伴之间的友爱没落实到位。由于是小班的孩子,所以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管是在视觉还是听觉上都要非常夸张一定要引起孩子的兴趣,所以很明显教具的制作太过于简单。课件的制作上有些物品不必要要多出现,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语速过快,孩子有时候听的不是很清楚。那种恐惧的面部表情不是很到位,而且鼓励性的语言太缺少了。最后的游戏环节和结束环节我们认为有些偏离了教学内容建议一定要修改的。最后,我们建议修改教案,对故事的课件进行删减、教师自身出现的问题,和教具的重新制作。收集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后,秋妹老师经过吸收、消化后,接着我们进行了第二次的磨课。
4月28日进行了第二次的磨课
在本次活动中我们的关注点是:在第一次磨课后大家总结出来的意见和建议是否落实到位了。带着这个关注点,我们团队进行了第二次诊断性评课,经过理清教案设计思路,目标2的落实,课件的重新制作,和教具大房子的呈现,一度磨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解决了。然而,教师在本次活动中,秋妹老师显得很紧张,一节课她的自身动作太过了,一节课就站着给孩子上课,看上去老师上的很累,到最后没有小节就草草结束了这节课。为了使孩子在听觉上更完美,我们决定在课件里出现的声音加以修饰。因此,我们对细节上进行了再次调整,对老师的心态上进行安慰和鼓励以便开展第三度活动中能更好的解决。
5月7日我们进行了三度教学
我们经过一度和二度教案环节进行了再次地调整,以便更好地开展第三次磨课活动,虽然秋妹老师老师很快地吸取了我们团队的意见和建议,第三次的磨课过程相对较成熟,但还存在一些的问题,如:
1. 教师在活动中鼓励性的语言太少。
2. 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对孩子回答的回应不够准确
3.游戏的环节虽然在一度二度上修改,但是三度时我们仍然发现最后的游戏环节孩子的兴趣仍然不在点上,还要修改。
要磨好一节精彩的课,就像是装修房子,这节课虽然还存在不足,但是在“装修”过程中不断的漂亮起来,最重要的是我们这几个“装修师傅”也在这过程中成长起来。我相信它将启迪我们在教学之路上奋斗不息,耕耘不止。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