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绛唇》
(2018-01-06 14:45:02)
标签:
慧远禅师点绛唇 |
分类: 古文学习 |
无意之中读到了慧远禅师的这首词《点绛唇》,引起了共鸣,心中不断感叹大师平静如水、干净透明的心境,真的是读词如见其人!好东西都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现分享如下:(网上没有见到相关的介绍,本人水平有限,鼓起勇气写了一个简单的译文和理解,都是个人观点,注解部分根据网上资源整理,仅供参考)
点绛唇
【宋】
杭州灵隐寺
来往烟波,十年自号西湖长。
轻风小桨,荡出芦花港。
得意高歌,夜静声偏朗。
无人赏,自家拍掌,唱彻千山响。
译文
我经常来往于烟波浩渺的西湖之上,一住就是十年有余了,自称是“西湖长”。轻风拂面,划起一叶扁舟,随波荡漾,驶出了芦花港。高兴的时候就高歌一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的歌声便显得格外的洪亮。没有人来欣赏,我就自己给自己拍掌,越唱越高兴,唱得周围的群山都响彻了。
注解
⑴点绛唇:词牌名,此调因江淹[1] 的五言诗《咏美人春游》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红色的意思)唇”一句而取名。上阕四句,从第二句起用三仄韵;下阕五句,亦从第二句起用四仄韵。共九句四十一字。
⑵这首词是杭州灵隐寺住持慧远禅师的自题画像之语。我在灵隐寺网站上的“灵隐轶话”中见到了这首词的另一个版本:“来往烟波,十年自号西湖长。秋风五两,吹出芦花港。得意高歌,夜静声初朗。无人赏,自家拍掌,唱彻千山响。”上次杭州旅游去了一趟灵隐寺,但当时我还不知道有这样两个版本,所以没有去考证,实在遗憾!
⑶西湖长:慧远禅师在写这首词之前已经来到灵隐寺多年,长期住在西湖旁边的灵隐寺,对周边的山水和居民都已非常的熟悉,所以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自称这里的“老大”,自号“西湖长”。
⑷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约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míng chà,“刹”是梵语“刹多罗”的简称,指寺庙佛塔。如:古刹,宝刹),也是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灵隐寺地处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若隐若现。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东晋咸和初,由中原云游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曰,多为仙灵所隐。”遂于峰前建寺,名曰灵隐。
灵隐寺大门前,在灵隐与天竺分道处,有一照壁,黄墙黛瓦、古色古香,上面题有擘窠(bòkē,擘,划分;窠,框格。在写字、篆刻时,为求字体大小匀整,以横直界线分格,叫“擘窠”。现泛指大字。小字、中字用拔镫)大字“咫尺西天”,为清代遗存建筑,点示此处旁有灵鹫,前有天竺,都是古印度佛祖坐禅说法之处,即“西天佛国”,古人称:“山名天竺,西方即在眼前”。“咫尺西天”为清人留下的点睛之笔。
再到理公塔前。理公塔为开山祖师慧理和尚骨灰埋葬之处,此塔高8米余,八角七层,是一座石塔。往右过春淙亭,一道红墙暂将灵隐寺遮住,左边便是飞来峰与冷泉,在泉边漫步,景色幽深,引人入胜。 过冷泉,灵隐古刹即在眼前。灵隐寺天王殿上悬“云林禅寺”匾额,为清康熙帝所题。据灵隐寺记载,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至灵隐,一日早晨灵隐寺主持谛晖法师陪同康熙帝登上北高峰,只见灵隐寺笼罩在一片晨雾之中,一派云林漠漠的景色,回到山下,谛晖法师请康熙帝为寺院题字,康熙帝即景生情题了“云林禅寺”,但灵隐寺已名扬天下,人们依旧称云林禅寺为灵隐寺。
灵隐寺不仅风景秀丽,自古以来就人气兴旺。在五代的时候僧众就多大三千余人,我们熟知的济公和尚、弘一大师都曾经在这里住过,很多历史上的名人和这里的僧人还是好朋友,唐代的白居易、贾岛、宋之问等,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陆游等,元代走遍天下的徐霞客等等,他们都曾经在灵隐寺留下了大量的诗篇,如今这也成为灵隐寺的一大文化景观。尤其是南宋时期在灵隐寺出家的道济禅师,也就是济公和尚,他手持破扇、身着破帽烂鞋垢衲(nà,指僧衣、僧人,如“老衲”,与“纳”同义)衣,貌似疯颠,却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他的故事在杭州甚至我国民间都广为流传。
慧远禅师的弟子济颠,即为后世流传的“济公和尚”的原型。济公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原名李心远,法名济公,浙江台州人,是当时天台临海都尉李文和的远房孙。他剃度出家的地方就在灵隐寺。在他的一生行径中,被民间渲染得离奇古怪。事实上,济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颇有逸才的名僧。他的师父就是著名的瞎堂慧远禅师。济公佛学造诣颇高。但一生行径与一般出家僧人也确有不尽相同的地方。据记载,济公性格狂放不羁,饮酒食肉,行若疯狂,与一般寺僧格格不入,以致到了监寺不能相容的地步,当时住持灵隐寺和尚是瞎堂慧远禅师。有人就把济公的这种怪诞行为上呈予瞎堂慧远,慧远禅师不但不开除他,反而批复道:“法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耶”!大家这才不再议论。瞎堂慧远禅师圆寂后,济公不久就离开灵隐寺而到了净慈寺。他在净慈寺度过了余生,一直到端坐而逝。济公一生怡然飘逸,喜好云游,出行四方,足迹遍及浙、皖、蜀等地。他常衣衫不整,寝食无定,为人采办药石,治病行医,解忧排难,常常灵验,广济民间疾苦。因此,其德行广为人们所传诵。在灵隐寺建有道济禅师殿,其中供奉有一尊右手拿破扇、左手持念珠、右脚搁在酒缸上的济公像。济公像的左右两侧是十八罗汉,以其为应受人天供养之真人,故又称十八应真。据经典记载,他们也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