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2015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2016-01-15 08:43:05)
标签:

转载

 

备课组活动记录表一

活动时间

920

活动形式

座谈

课题

讨论计划

组织者

陈碧华

出席人员

全组

缺席人员

活动内容、效果记录:

本次会议主要先宣读县里下发的关于初二教学的有关事情安排,然后再针对本校最新推出的校本培训以及初二阶段语文教学的重担点突破等问题,再商讨制定出适合本校的初二备课组活动计划

 

记录人:碧华

备课组活动记录表二

 

 

活动时间

10.14

活动形式

集体磨课

课题

《学写游记》 

组织者

郭丽娜

出席人员

全体成员 

缺席人员

 

活动内容、效果记录:先由郭丽娜个人重新修改教案.再由集体将她的设计进行修改整合

《学写游记》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师:郭丽娜   执教班级:八(三)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把握游记的选材角度,掌握抓特点,重描绘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翻看照片,观看视频,阅读名家游记,写出让你感受最深的一次游记,抓特点,感人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现美、捕捉美、表达美,培养学生独特的性情,陶冶情操。

教学用具:PPT

课前导学案:

哪一次外出游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了捕捉对这次游玩的特别记忆,你可以用一张照片或画个草图,你还可以用几个词语来勾勒那一次的出游。

准备写作:

1、选择哪一次的游玩。使用下列方法可能有助于你确定。

①看相册或家庭录像带,边看边想,这几次出游中,哪一次游玩最能唤起你的记忆。

②填写下面的问卷调查:

哪一次游玩曾使你高兴或很惆怅?

哪一次游玩让你大开眼界,增长了见识?

哪一次游玩给你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哪一次游玩能引发你长时间的思考?

让你高兴、惆怅,让你大开眼界、让你增长见识、给你留下极深刻印象的分别是什么?引发你思考的是什么问题?

2.搜集素材。你需要大量的、描述性的词语去写你的出游,下面的头脑风暴板对你可能会有些帮助。思考什么让你的这次游玩与众不同,是景,是风土人情还是文化气息。教学过程:

课前ppt

美景、美食:西湾、百丈漈、平阳炒粉干、钱承恩馄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之前跟大家的交流中,我知道我们班级80%以上的同学在写周记或随笔的时候都会想要去写自己游玩、游览的经历,然而这其中有接近70%的同学又苦于不知道如何去写而最终放弃。其实,这种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就是我们所说的游记。怎样写游记,怎样才能写好游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游记写作。

2、要写好游记,我们必需对他有所了解。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在昨天我们做的课前调查中,很多同学希望老师来谈谈写景型的游记。如何写好风景?如何生动、形象、具体地去写景?

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这些问题。

二、抓特点,重描绘

1、师:看梅雨潭的图片,如果你游到此地,你会如何来写这里的风景呢?

生:略(你们觉得他的介绍怎么样?)

师:“一个好的文本可以给我们提供写作能量”,我们一起来看朱自清游览梅雨潭后,写下的一段文字。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生:抓住“绿”这个特点。

师:看来要写好游记,我们要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写出你的独特感受。

3、如何写得更加生动呢?我们再一起来看。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生:巧用拟人、比喻等修辞……

生:运用对比的写法,巧妙烘托……

生:展开联想、想象……

生:诗意的语言

生:使用恰当的抒情方式,融情于景,巧用第二人称,直抒胸臆……

5、师:看来要写好游记,我们还要抓住特点,细致描写。

6、师:在游玩的过程中,除了写你看到的美景之外,还可以写些什么来凸显景之美呢?

三、感人情

7、我们在一起来看一段文字,他写美食还写什么?

常听人说,到西北最难适应的是食物。但我对兰州印象最深的却是两宗美食:牛肉面与白兰瓜。

因此,这座黄河上游边的狭长古城,留给我两种风韵:浓厚与清甜。

兰州牛肉面取料十分讲究,一定要是上好黄牛腿肉,精工烹煮,然后切成细丁,拌上香葱、干椒和花椒;面条粗细随客,地道的做法要一碗碗分开煮,然后浇上适量牛肉汤汁,盖上刚刚炒好的主料。满满一大碗,端上来面条清齐、油光闪闪、浓香扑鼻。一上口味重不腻,爽滑麻烫。另递鲜汤一小碗,如若还需牛肉,则另盘切送,片片干挺而柔酥,佐蒜泥辣酱。在兰州吃牛肉面,一般人都会超过平时的食量。

我兰州的朋友范克峻先生是一位历尽磨难之人,经常带我到一家铺子吃牛肉面。掌勺的马师傅年事已高,见范先生来便亲自料理一切,不容有半点差池。范先生轻声告诉我,这位马师傅实在是一位侠义之士,别看他每天只是切肉煮面,你完全可以把一切信托于他。30多年前,一位每天到这儿吃面的演员突然遭冤被捕,关在监狱里,判刑不轻。妻子亲朋都离他而去,过年过节时也没人来探望。他万万没有想到,竟然是这位马师傅出现在铁窗之前,手提一包干切牛肉,无言捧上。如此者每年不断,一直延续整整20年之久。20年后,演员的冤案昭雪平反,他又重登舞台,名震全城。不管他用什么方式来邀请和感谢,马师傅全不接受,只在他每天早晨来吃牛肉面时,投以轻轻一笑。

正说着,马师傅的牛肉面已经煮好端来,只一口,我就品出兰州的厚味来了。

生:马师傅的一些事。

师:这是否多余,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牛肉面本身的味道美,但马师傅浓浓的人情味,让牛肉面更有味道。

师:在介绍了游玩中的美食之外,他还写了人情美,来凸显美食之美味。那么写风景,我们还可以写什么呢?

8、看一段视频《童话世界九寨沟》

生:还可以写人。

生:九寨沟的景美,人更美。

生:条件如此艰辛,依然执着守护

生:人的质朴

生:因为有这些护林员的守护,九寨沟才更美。

师总:看来写游记,我们还可以当地让你印象深刻的人情。正如卞之琳所认为的:人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会生动。

师:写游记还可以写人情。

9、再练笔,旅游中哪些人情触人心弦,让你印象深刻?

生:略

四、总结

师:余秋雨说过: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在写人文景观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去体会其中的文化和人文历史。

多接触,多感受,相信我们的文章会更厚重。

欧阳修说:作文无它术,唯勤读书多为之自工。要写好游记,我们行万里路,还要读万卷书!

五、作业

1、阅读余秋雨《文化苦旅》,体会他写游记的方法。

2、写一篇游记《那时,游           》,要求字数不少于600字。

六、板书

畅游心中的胜地

巧抓特点

具体描绘

体察人情

 评价:在全体体成语的努力下,这次的课堂教学设计耳目一新,老师信心百倍,很好地将游记的写作扩展到一定的范围,将写作内容充实化,将课堂上得厚实,也上出了语文味,是一堂好课.让我们也认识到好课是磨出来的,只是将我们搞得精疲力尽,当老师太难了。

记录人:陈碧华

 

 

 活动记录表三

活动时间

第五周

活动形式

听课

课题

《信客》 

组织者

陈小阳

出席人员

全体备课组成员

缺席人员

 

活动内容、效果记录:

《信客》教学设计 陈小阳

一、初读《信客》,感知文意。

信客是一种怎样的职业?

明确:苦 (生活与精神)

工作劳苦(劳累艰辛):第1段“长途跋涉”,第10段“风尘苦旅”(这正对应了标题当中的哪个字?客——经常出远门的人)

13段:“太忙”:发散接收亲自亲手

生活贫苦:第3段“破烂灰黯”(给“灰黯”找个同义词)

病痛之苦:12段“老犯胃病和风湿病”

凶险:“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

 

二、再读《信客》,感悟人物形象

“读着《信客》,仿佛读着许多中国人的人生,及他们在中国文化氛围下形成的人性;读到了人生的沉重,也读到了人性的美好;读到了作者的思考,作者的态度,也读到了中国文人的责任与良心。”

围绕词句,谈谈你的理解“沉重”与“美好”,结合文本具体内容。

1.传达书信、物品是很很辛苦的,但信客为什么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请大家寻读课文,说说哪些事情写出了信客这条路的凶险?

(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遭人诬陷)

2.自由朗读1618段,哪些语言最能体现信客这条路的“凶险”?

(那些农村妇女为什么要憎恨、辱骂、怀疑信客?你觉得她们身上缺了什么?信任、宽容!)

3. 信客遭人怀疑诘问就已非常痛苦,但有些事对他来说,无疑是在流血的伤疤上撒了一把盐。那么,这是什么事呢?

4.指名读2022段,哪些语言最能体现信客这条路的“凶险”?

(那个同乡为什么诬陷他?他的身上缺了什么?诚信、无私)

5.过渡语:信客所走的这条路,不仅辛苦,而且凶险。那么,信客凭借着什么坚持了二三十年的路途?寻读课文,请你扩充一下这个句子,用一个你认为合适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凭借        已经撑持不了。

(想到这个词语的时候,请尽量用课文中的语句印证说明)

示例:我填的是“忍气吞声”,第16段中信客面对一些农妇的憎恨和呵斥,“低眉顺眼、连胜诺诺”就是忍气吞声的表现。

三、叩读《信客》,探究主题。

1.过渡语:这条路越来越凶险,信客撑持不了了,于是,他选择放弃,后来以代写书信为生,再后来教书育人并且干出了一番事业,再后来,他去世了……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2.过渡语:文章结尾写到了两位信客的坟墓连在一起,这个结尾很有味道。“坟墓”在现当代文学中有一些特殊的象征意味。

—— “在我自己,还有一点小意义,就是这总算是生活的一部分的痕迹。所以虽然明知道过去已经过去,神魂是无法追摄的,但总不能那么决绝,还想将糟粕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葬,一面也是留恋。至于不远的踏成平地,那是不想管,也无从管了。”——鲁迅《鲁迅全集·坟》

师:在鲁迅先生笔下,“坟墓”是对过去生命的纪念,一面是埋葬,一面也是留恋。

——“我从此喜欢在荒凉的地方徘徊了。一夏天,当柔和的夜在街上移动时我走入了一座墓园,猛抬头,原来是一个明月夜,齐谐志怪之书里最常出现的境界。我坐在白石上,我的影子像一个黑色的猫”——何其芳《画梦录·扇上的烟云》

师:在何其芳笔下,“坟墓”是对逝去的梦想和爱情的缅怀,一边是美好,一边是哀叹;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余光中《乡愁》

师:在余光中的笔下,“坟墓”是生死相隔的乡愁,一个在里头,一个在外头;

——“谁能平白地砌出这样的花台呢?‘死’是人生最好的装饰。不但此也,地面没有坟,我儿时的生活简直要成了一大块空白,我记得我非常喜欢到坟头上去玩。我没有登过几多的高山,坟对于我确同山一样是大地的景致。”——废名《清明》

师:在废名的笔下,坟墓不再是沉重伤感的地方,而是一个很美的诗情之地……

你认为,本文中的“坟墓”意象与以上哪个象征意义最贴近?或者,你能为它加上新的象征意义吗?

示例:我认为“坟墓”是对逝去的美好东西的缅怀。人们往往在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失去后才觉得可惜,象文中的老信客去守墓了,人们才想到询问,第二位信客不再出远门了,人们才想到他的种种好处。作者以“坟墓”这个意象是想劝告人们要珍惜拥有。

师:大家的想法丰富多彩,有些同学思考得很深入,说得很精彩,下面谈点老师的想法,供大家参考,“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下去了”于是信客“向乡亲们推说自己腿脚有病”“人民才想起他的全部好处”这何尝不是“诚信和宽容”文化在不诚信不宽容社会中遭遇的尴尬。在这种整体社会文化不诚信、不宽容的背景下,只有不诚信才能赢得“不诚信者”的感动与尊重。是诚信、宽容在不诚信、不宽容环境中的一次文化苦旅,结果两个信客都由有信变成了无信,这其中。信客与老信客两坟相守,老师认为象征的是只有“诚信、宽容”与“诚信、宽容”相随,才是诚信生长、生存的最佳土壤和环境。(板书:有信无信

宽容)

回到这个单元的主题吧,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爱,从两位信客的身上,我们感受到爱自己的工作是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而爱的另一种境界是宽容,请大家朗读:

宽容是善待自己,也是善待别人,是更博大、更深厚的爱;宽容别人,有时也等于宽容了你自己。

备课组活动记录表四

 

活动时间

11.6—11.7

活动形式

集体听课 

课题

 

 浙派名师展示

组织者

校语文教研组

出席人员

全体成员 

活动

 集作体前往杭州师范大学下沙校区听课,并且做好记录,听取了评课和讲座,回来后八年级全体老师互相交流,<</span>故宫博物院〉这篇说明文的教学又进行了集体交流。

 

 

 

备课组活动记录表五

 

活动时间

12 

活动形式

听课

课题

《奇妙的克隆》

组织者

陈菲

出席人员

全体备课组成员

缺席人员

 

活动内容、效果记录:

 授课人:陈菲   记录人:陈碧华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陈菲)

 

 

备课组活动记录表六

 

活动时间

19

活动形式

集体座谈

课题

月考试卷评析

组织者

陈碧华

出席人员

全体备课组成员

缺席人员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