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第一学期语文中段教研组第6次教研活动

分类: 语文组 |
鳌江镇第一小学校本研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名称 |
微项目主题教研 |
项目负责人 |
薛丽蓉 |
活动时间 |
2022.11.29 |
活动地点 |
鳌江一小录播教室 |
活动主题 |
聚焦学习任务群 共探教学新样态 |
执教者 |
薛丽蓉 |
参加对象 |
全体语文教师 |
申请学时 |
4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一.课例展示。 薛丽蓉老师及四年(6)班孩子进行课例展示——《麻雀》,全体语文教师观摩。 二.主题研磨,各抒己见。
1.
2.
3.
4. 三.其他年级段老师发表看法。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本次活动中,中段语文教师均积极参与,认真准备,其他年级段教师也能按时到达录播教室听课。针对课上出现的问题都能够认真讨论,寻求解决办法。整个过程令人受益匪浅。 |
||
过程确认 |
|


播下一粒种子 期待萌芽
一、概念
项目化学习可以追溯到杜威的“做中学”,杜威的学生克伯屈首次提出并实践了项目化学习的概念。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即学生通过一段时间内对真实的、复杂的问题进行探究,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微项目学习是基于项目化学习模式的延伸和发展,是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微项目为载体,设计与学科核心知识相关的驱动性问题,将学习内容分散为多个小项目(微小的主题学习模块),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自主或合作探索,激励学生深度理解学科核心知识、提升学科能力、培养学科素养。
二、我们的理解
三、磨课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组经历了四次磨课历程,这四次的历程中,我们从“驱动性问题的设置、汇报展示的方式、语文要素的达成”等几个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
第一次试教:
总体感觉:这是一节中规中矩的常规语文课
板块一 视频导入
板块二 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板块三 品读文章,学习写法
板块四、总结全文,揭示主题
试教后,我探讨的核心问题是:驱动性问题的设置是否有价值?
通过学习活动一、学习活动二,结合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他们马上就明白了:老麻雀就是一只无畏的麻雀。所以让学生去研究:“这到底是不是一只无畏的老麻雀?”有没有必要?这更像是一种无病呻吟,为了微项目而微项目。
第二次试教:我们简化板块一板块二的学习活动,把这些任务融入到学生自主研究任务中。但依然觉得研究的问题太浅显。而且,汇报展示的方式是绘图表:要求学生图文结合,做表格、思维导图,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做思维导图和表格,研究的效果并不佳。
第三次试教:
经过讨论,我们又把驱动性问题改成“在你的眼里,这到底是一只怎样的老麻雀?”
这次试教后,大家还是不满意,于是又重点研读了《项目化学习设计》中的第三章: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结合六维度的设计要则重新调整教案。
统编教材在编写上有一个创新——从三年级开始,新教材在每一册书中都设置了一个习作单元。习作单元的设立,是为了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每个习作单元,都以一个明确的习作关键能力为训练目标。《麻雀》这篇文章就是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学生需要掌握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于是,我们结合单元篇章页中的主题、本单元语文要素去设置情境,去改变驱动性问题,化繁琐的展示方式为老师提供的思维导图模板。学生在展示交流中学会了作者通过“写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通过“动作、声音的描写”等方法把事情写清楚。
行进,跟着语文项目化学习的脚步
——听薛老师执教《麻雀》一课有感
——李妙忠
这个任务愁煞了我,不知又要少了几许黑发。为了今天的发言,我翻阅了学校发的那本书《项目化学习设计》,从中找到了这么一段话:语文项目化学习不是单纯的活动,而是语文知识内化为能力的一种载体。它是在真实的情境中,以驱动性问题为统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公开的成果表达为目标,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儿童的听、说、读、写、看等能力,以及搜集处理信息、人际交往、组织策划等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对照这个,我给自己这堂课的听课感受取了一个主题“行进,跟着语文项目化学习的脚步”我想跟是跟不上了,跑起来,尽量不要落下得太远。
一、问题驱动,构建灵动课堂
课伊始,薛老师就抛出情境问题:在我们教室的墙报上,曾经记录过你们阅读的画面,实践的成果,劳动的身影,书写的内容……新的一期主题墙内容,我们将记录自己身边爱的故事。那同学们,你们从哪些方面能感受到爱?整堂课就围绕“从哪些方面能感受到爱?”这个驱动性的问题展开。这样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合作探究。我们来回顾一下这堂课的探究的路径:在简单检查学生对课文的预习之后,(1)文中有哪些角色?哪个角色最让你感受到了爱?(2)共同研究,老麻雀的哪些行为让你感受到了爱?这是课堂组织学习的一大重点,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找老麻雀的行为,摘录词句,批注感受;完成思维导图;小组展示成果。薛老师还对学生进行了合作探究的方法指导:人人发言、认真倾听、专人记录、代表发言。并且对学生学习有明确的评价要求,这样学生就非常清楚应该怎样做才是优秀的。在各组展示成果时,师生共同评价。成果指向驱动性问题,具有思维的真实性。
(3)对比阅读,学习小伙伴体会到的爱。(4)走进爱的场景,书写自己心中的爱。(5)分享爱的画面。
整堂课都是以驱动性问题贯穿始终,课堂灵动,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学习目标指向成果展示,比以往的一问一答、亦步亦趋的教学更能激发孩子们探究学习的兴趣,更尊重了学生个体发展的愿望。
二、学习实践,培养学生能力
项目化学习实践要锻炼和培育的是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的灵活的心智转换,是一种包含知识、行动和态度的“实习实践”。在薛老师的这一堂微项目学习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听、说、读、写、思、合作、探究等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比如,学生们在小组合作研究“老麻雀的哪些行为让你感受到了爱”这一环节中表现出高涨的热情,人人参与,提取信息,动手填表,合作相当默契。当最后形成的报告呈现在大家面前,也是相当的完整。虽然形式有些单一,是按照老师的统一模式完成,但这只是一节课,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在“走近爱的场景,书写自己心中的爱”这一环节中,孩子看图理解能力,习作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提升。
其实,课文所在的单元是习作单元,薛老师的这堂课是既做了项目化学习,又不忘单元语文要素,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初浅看法,从项目化学习角度来谈自己的感受更有班门弄斧之嫌,有不当之处敬请包含,也请薛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