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第二学期艺术组第6次教研活动:教共体音乐组团队赛研课例展示

分类: 艺术组 |
鳌江镇第一小学校本研训活动记录表(第 6次)
项目名称 |
教共体音乐组团队赛研课例展示 |
项目负责人 |
|
活动时间 |
4月2日 |
活动地点 |
|
活动主题 |
精准解读教材 |
执教者 |
|
参加对象 |
教共体音体美组所有成员 |
申请学时 |
4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李定好老师主持:
2、徐苏拉老师进行团队赛研课例展示,全体音体美老师们集中听课,做好听课记录。
宋 1、下午,各赛研团队进行研主题、评效果。 2、专家组和教师组成员为各组团队赛研填写评分表。 3、温校对本次教共体音体美团队赛研活动做指导性总结。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本堂课的教学步骤环环相扣,构思清晰、方法得当。本课一开始以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do re mi》音乐视频展现并引出 《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活泼富有律动感的情绪,为之后能够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最后达成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徐老师的这堂课教学方式多样化,既有音乐欣赏,又有音乐学唱,教学中学生进入情境,边唱边随音乐律动,课堂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在本节课的尾声全体学生起立随音乐律动时,如果能穿插一段主歌说唱形式,效果将会更好。 通过本次教共体团队赛研活动,促进了音乐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进步。教学中要精准解读教材、落实教学目标,进行探究学习的运用,掌握学科特点,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水平。 |
||
过程确认 |
|
附件1:考勤表
附件2:活动照片




附件3:研主题
鳌江一小音乐组团队赛研(研主题)
我们小组研究的主题是:精准解读教材 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过程一定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要上好一节音乐课,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和框架。我们教师在全面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好教学目标,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淡化“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于强化综合而失去学科音乐性,单元目标不明确等,新课程理念在转化实践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技术层面的指导,导致音乐课程目标难以落实,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课堂教学中明确和落实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准确制订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我们小组展开了热烈地讨论。
一、深入解读教材,明晰教学目标
我们在解读教材时,首先必须了解编者设计本课的意图,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学生通过学习本课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然后再结合学生的情况,制订出切合实际的教与学的总体目标。目前我们使用的是人音版音乐教材,给我们的基本上是一个单元的目标,比较笼统,因此,这就需要我们音乐教师认真地对教材加以分析,从编者的立场出发,了解编者的设计意图,制订出合理的具体目标。如果我们音乐教师在上课前不深入分析教材,就很难把握教材的教学目标。
二、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师生通力合作,落实教学目标
我们在选择教学手段时,应该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要基于教材,基于学情,并且所选择的教学手段要有实用价值。首先要做到低耗高效,避免采用一些毫无意义的形式主义、花架子,浪费成本不说,有时反而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误导作用。其次要以“音乐”优先,来冲击学生的听觉。同时还要结合一些辅助的教学设备,如教材、钢琴、黑板等来训练学生的听觉。最后要做到心中有爱,眼中有生。包括教师上课的表情,体态和眼神等,在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不要用语言冲淡音乐的氛围,一切答案的获得均要从音乐中来。同时,在课堂各环节的设计上,要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三个层次,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以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在教学中,我们的评价目标是: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看学生有没有新的收获和发展;2.看这种收获是怎么得到的,即“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完成过程是怎样落实的。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制定目标是优化目标的前提,实施目标是优化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而评价目标是优化目标的重要保证。只有使它们相互联系,和谐统一,发挥整体功能,才能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附件4:教学设计
《孤独的牧羊人》(磨课堂)
教学内容分析:
《孤独的牧羊人》是曾荣获五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它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表现影片中女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唱。歌曲的第一部分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歌曲尾声部分是由音阶后四个音( 5 6 7 i)的上下八度的节奏的变化而成。歌中的衬词“来咿噢都”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声,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演唱时常常提高嗓音,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方法,这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之一。
教学目标:
1、
2、
3、
重点难点:
1、
2、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性情活泼好动,且有小部分音乐欣赏作品的积累,大致能从节奏、旋律、情绪等音乐要素来理解音乐作品,但对外国民歌的风格特点还不甚了解,然而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对节奏明朗、曲调欢快的器乐曲往往比较敏感和青睐,通过身体动作表现对音乐的理解更是如鱼得水,《孤独的牧羊人》这首节奏明快的作品较能迎合低中年段学生的口味和兴趣,教师基于此特点有效利用音乐游戏、律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国乡村音乐“蓝色约德尔调”的风格。
教学准备:
电子琴、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 导入
聆听音乐之声插曲《多来米》,让学生试着唱音名
简介:我们听到的这首《DO RE MI》,是一部电影的插曲,这部电影就是《音乐之声》,看这幅图片就是1965年这部美国电影上映时候的宣传海报。这是根据奥地利的一位海军将军和他的家庭的真实故事而改编的。这部音乐电影曾经获得五项奥斯卡大奖,有26首歌曲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贯穿在电影当中。那谁来说一说为什么叫《音乐之声》为音乐电影呢?就是以音乐为主题的电影的一种形式。
三、聆听全曲
(一)电影中的还有一首插曲,名字叫做《孤独的牧羊人》。谁知道牧羊人是做什么的?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歌曲,请你用表情告诉大家你感受到的情绪。【课件】
(二)完整聆听
1、初听:英文
(1)谁来说一说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版贴】
(2)你是从音乐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情绪的?稍快的速度也是让我们有快乐感受的一个重要因素。【版贴】
2、
(1)孤独的牧羊人为什么要唱这么欢快的歌曲呢?答案就在歌曲的第一乐段里,让我们听一听这首歌曲的中文版。【课件】
(2)谁找到答案了?牧羊人希望用自己快乐的歌声吸引别人的注意,找到朋友。(3)谁来说一说他的歌声都吸引了谁?最后他找到的朋友是谁?(王子、农夫、喝啤酒的男人、小姑娘和妈妈)
(4)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在电影中是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这段歌曲的。【课件】
3、观看《孤独的牧羊人》电影片段
(1)看过以后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知道影片中人们拿在手中表演的是什么吗?这是一段音乐木偶戏。
(2)谁注意到了木偶的歌声是由一个人来完成的吗?我们听到了独唱还有合唱的声音。
(3)现在,让我们一起找出牧羊人最能够打动你心的那一句歌声。找到的同学马上举手示意我,咱们比一比谁的感受能力最强,耳朵最灵。【课件】
四、聆听参与
(一)第一乐段:听歌曲:
1、听音乐找主题旋律
(1)谁来说一说你被哪一句歌声打动了?
(2)“来伊奥都”正是牧羊人特有的歌声。你想像一下牧羊人希望用这样的衬词表达什么样的意思?(欢快、开心)
(3)牧羊人在唱这一句的时候声音有什么特点?
(4)这种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演唱方法,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风格,能够很好的表达欢快的情绪。这是约德尔唱法,在中、低音域用真声演唱,高音用假声演唱。让我们一起试着唱一唱
2、模唱主题旋律(出示曲谱)
(1)请同学们看曲谱,教师范唱
(2)边跟琴演唱。
(3)速度逐渐加快
3、唱主题
牧羊人听到我们这么热情的歌声一定不会觉得孤单了,如果我们能像几个动作或声音加入的音乐表演出,情绪是不是更热烈?
4、创编动作
老师受到你们的启发也想到了一个办法,让我们来试一试,读一读这条节奏,再来拍一拍,除了用拍手还能用哪些声音表现这条节奏?
现在就让我们把歌声、动作和节奏都加入到牧羊人的歌声吧。注意听老师的口令,跟我一起来!【课件】
(二)第二乐段
1、感受第二乐段主题旋律
(1)师生一起表演歌曲的第一乐段,听歌曲的第二乐段出现了,注意听牧羊人的歌声有没有变化?声音越来越高,你听到二个声部的合唱了吗?
(2)你知道牧羊人的歌声为什么越来越高亢、热烈了吗?他已经用歌声打动了穿粉红衣服的小姑娘与他做朋友和他一起歌唱了。
2、动作表示主题旋律
这一部分的音太高不适合我们来演唱我们就用动作来表示一下吧
现在我们已经很清楚歌曲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牧羊人的歌声变化,让我们一起用歌声和动作节奏加入到他快乐的歌声中吧!
四、完整聆听,表现歌曲。【课件】
六、总结
老师很喜欢这部电影,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分享音乐中的快乐,希望大家能去看一看这部电影《音乐之声》,感受音乐的魅力。
附件5:评效果
鳌江一小音乐组团队赛研(评效果)
第一、教学设计好。
第二、教学方式多样。
第三、课件准备充分多媒体技术运用得当。
第四、课堂师生互动部分的亮点
在教唱学生衬词部分的环节时,徐老师播放音乐自己声情并茂的演唱主歌部分,让孩子们接唱副歌部分,并边唱边随音乐律动,默契完美的师生互动瞬间提升了课堂氛围!在这为徐老师点赞
下面以我个人的观点再提个小小的建议,在本节课的最后全体学生起立随音乐唱、律动环节时,能否穿插一段主歌说唱形式,比如第一句:孤独的牧羊人在山顶上……到副歌继续歌唱。充分体现原曲自带的爵士乐风格。课堂更嗨学生更开心!
附件6:理文案
鳌江一小九叠河校区:黄潘贵
一、案例背景及意图:
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课改的载体,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用心钻研教材,制定及落实相应的教学目标,是每一位音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但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淡化“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于强化综合而失去学科音乐性,单元目标不明确等。新课程理念在转化实践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技术层面的指导,导致教师在解读教材中产生模棱两可的认知,音乐课程目标难以落实,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音乐组的老师们一致认为精准教材内容、明确和落实教学目标在音乐课教学中至关重要。
为了进一步深化品质课堂,帮助我们音乐教师深入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落实教学目标,切实提升课堂品质,本次教研活动将从教材解读及落实目标着手。希望音乐组的教研案例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同仁们参与探讨,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在音乐教学中能精准解决教材,落实教学目标。
二、教研案例描述
1.案例主题:精准解读教材 落实教学目标
2.活动时间:每周五上午
3.研讨方式: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形式。
4.活动成员:鳌江一小、九叠河校区、镇安路校区等校音乐教师。
5.教研分工:范艳阳(主持人)、郑淼(研究缘起)、徐苏拉(研究课例)叶馨(研究实效),黄潘贵(研究成果),应静(联络人)
6.活动地点:鳌江一小阅览室、录播室
7.教研目标:
(1)通过研讨,了解教材内在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及横向、纵向联系,整合教学目标。
(2)通过研讨,深入解读教材,明晰教学目标。
(3)通过研讨,能从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三个层面对教材进行全面把握,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落实教学目标。
8.研讨步骤: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精准解读教材、制订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经过组员的讨论,确定了以下三个研讨步骤:
(1)深入解读教材,明晰教学目标
郑淼老师提出,在解读教材时,首先必须了解编者设计本课的意图。比如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学生通过学习本课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然后再结合学生的情况,制订出切合实际的教与学的总体目标。她说,目前我们使用的是人音版音乐教材,给我们的基本上是一个单元的目标,比较笼统,因此,这就需要我们音乐教师认真地对教材加以分析,从编者的立场出发,了解编者的设计意图,制订出合理的具体目标。如果我们音乐教师在上课前不深入分析教材,就很难把握教材的教学目标。
(2)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师生通力合作,落实教学目标
范艳阳老师针对这一步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在选择教学手段时,应该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要基于教材,基于学情,并且所选择的教学手段要有实用价值。组员一致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做到低耗高效,避免采用一些毫无意义的形式主义、花架子,浪费成本不说,有时反而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误导作用。其次要以“音乐”优先,来冲击学生的听觉。同时还要结合一些辅助的教学设备,如教材、钢琴、黑板等来训练学生的听觉。最后要做到心中有爱,眼中有生。包括教师上课的表情,体态和眼神等,在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不要用语言冲淡音乐的氛围,一切答案的获得均要从音乐中来。同时,在课堂各环节的设计上,要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三个层次,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以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在教学中,我们的评价目标是: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看学生有没有新的收获和发展;2.看这种收获是怎么得到的,即“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完成过程是怎样落实的。
经过以上研讨步骤组员达成了统一看法:在音乐教学中,制定目标是优化目标的前提,实施目标是优化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而评价目标是优化目标的重要保证。只有使它们相互联系,和谐统一,发挥整体功能,才能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9.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
确定教研主题以及相应的课例。
在第一次教研活动(主题研讨)上,各组员分别了阐述了音乐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及困惑。综其述,目前在精准解读教材,尤其是怎样通过分析教材内在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及横向、纵向联系,来整合教学目标,有些困惑。根据县里提供的主题,于是我们锁定了“精准解读教材,落实教学目标”这一主题。
组员经过一周的各自在家理论学习及教材分析,在第二次的教研活动(确定课例)中,确定了从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三个层面落实教学目标的课例——欣赏课《孤独的牧羊人》。
(2)实施阶段。
本阶段以集体备课、上课、评课为主。
在第三次教研活动(集体备课)过程中,大家深入解读本课教材,明晰了以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欣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感受好音乐所带来的丰富情感体验;通过听赏模仿,让学生感受歌曲欢快活泼、幽默诙谐的音乐风格,在模唱、创编、合作的活动中,充分融入音乐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通过教师有效的层层递进的引导,能够找到而且准确的模唱歌曲的主要旋律,并能够创编多种方式表现音乐。
在第四次的教研活动(研究课例)过程中,执教者徐苏拉老师选择了有效的教学手段,师生通力合作,落实教学目标。如:在创编环节,徐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徐老师:“老师受到你们的启发也想到了一个办法,让我们来试一试,读一读这条节奏,再来拍一拍,除了用拍手还能用哪些声音表现这条节奏?”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边读边拍起了节奏。有的举起了双手随节奏在空中挥舞着,有些孩子迈着轻快地步伐原地踏步,还有的点起了脚尖走着......
徐老师:“现在就让我们把歌声、动作和节奏都加入到牧羊人的歌声吧。注意听老师的口令,跟我一起来!”此刻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随歌起舞,欢乐之情溢于言表,好一幅因乐而乐的场景。这不正是落实了情感态度(充分融入音乐,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及能力目标(创编多种方式表现音乐)了吗?
经过数次的备课与磨课,在研讨中组员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听课疑惑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在轻松愉悦的研讨交流过程中充满着思维的碰撞与火花。
(3)总结阶段。
三、案例收获及反思
教而不研则浅,言而不教则空。我们的教学研讨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在本次的教研活动中,组员们都表示受益匪浅。
首先在教研活动中提高了自身的理论修养。
在确定教研主题、选择有关的课例及集体备课过程中,对于新课标的认识以及教材的编写意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在教研实践中,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
参加本次教研活动的老师都能积极参与研讨主题、备课、听课和评课,并且在评课过程中能根据本次教研主题并结合教材内容特点进行评课。如怎样精准解读教材?就要横向、纵向地进行系统解读,才能明晰目标。怎样落实教学目标?就需要借助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达成教学目标。
最后在教研的反思与总结中,培养了自身的科研能力
最后的总结会上,组员们都在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在备课过程中,普遍情况是看教学用书,参考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教学设计去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本次的教研活动,大家深深地感受到,要想优化课堂,科研能力不可少。比如在“音乐教育新体系”犹如雨后春笋地今天,我们急需紧跟新体系的浪潮,钻研新体系与现有教材的有效融合,让新体系服务于我们的音乐课堂,辅助落实教学目标。
我们的教学工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教研工作更是一个不断改进的历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组会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完善各项教研活动,争创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队伍。正如我们的教研主题:精准解读教材(组员),落实教学(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