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综合组】2019(一)第8次教研活动——展示课:王君执教《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2019-12-26 13:58:47)
分类: 综合组(科学信息组)

鳌江镇第一小学教研活动记录表

    工作单位: 平阳县鳌江镇第一小学   

活动名称

展示课

活动主持

郑书琴

活动时间

2019.11.20

活动地点

实验室

参加对象

综合组全体成员

集体备课

中心问题

展示课:王君执教《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评课:林佳佳

活动过程

 

一、王君执教《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1.看一看,说一说

2.猜一猜,议一议

3.做一做,画一画

4.讲一讲,用一用

二、林佳佳老师点评

三、教研组成员交流

大家对本节课给予了一致好评,对王老师的教学态度和谁给予了肯定。

改进与反思

王老师是刚考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不管教学还是教研都非常认真严谨,通过本次教学也可以看到王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她教态自然,语言幽默风趣。她好学的性格加上科学组各位老师的互帮互助,王老师成长很快。不过,建议王老师再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班级学生管理,这样的课堂就更完美了。

附件材料

 

6:定稿《空气可以占据空间吗》实验记录单

7:定稿《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8:定稿《空气可以占据空间吗》课件

9:《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10:《空气占据空间吗》评课稿

 

      说明:1.活动过程不但要记录流程,还要记录参与者发言的主要观点;2.附件材料包括活动照片、发言稿或改进前后的教学设计等,要附在本表后。

签到表:

【综合组】2019(一)第8次教研活动——展示课:王君执教《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课堂过程照片:
【综合组】2019(一)第8次教研活动——展示课:王君执教《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综合组】2019(一)第8次教研活动——展示课:王君执教《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综合组】2019(一)第8次教研活动——展示课:王君执教《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综合组】2019(一)第8次教研活动——展示课:王君执教《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磨课记录:

【综合组】2019(一)第8次教研活动——展示课:王君执教《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综合组】2019(一)第8次教研活动——展示课:王君执教《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6:定稿《空气可以占据空间吗》实验记录单

 【综合组】2019(一)第8次教研活动——展示课:王君执教《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7:定稿《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鳌江一小  王君

教材简析: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一课,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和其他物体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了解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

本课主要安排以下几个活动:1 杯子内空气和水的变化(实验引发问题,深入探究);2 杯子倒扣在水中,里面的纸团不湿(解释魔术);3应用矿泉水压水器的使用原理。

学情分析:

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直入题目,首先要对“占据”、“空间”这两个抽象陌生的词进行理解。再动手操作、实验。先要引入空间的概念,进而提出疑问“空气可以占据空间吗?”。先让学生预测实验的结果,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再让学生动手来做实验,验证猜想,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学生看的见、摸得着,在实验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中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方法,同时进行观察、记录、讨论、倾听等培养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2.科学探究:能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研究空气占据空

间。能运用相关的知识,使用材料设计实验。

3.   科学态度:具有研究空气的兴趣。

能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探究,乐于交流表达。

                能如实讲述事实,不盲从,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

                想法不同时,尊重事实。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可以方便我们

          的生活。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带孔的透明玻璃杯、抹布、塑料水槽、实验记录单

演示实验材料:烧杯、纸巾、水槽、蓝色墨水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打气筒,它有一个非常厉害的本领——给空气搬家,你知道如何利用打气筒给空气搬家吗?

PPT:打气筒图片、扁的皮球

2.   会用不难,但是既会用又会说才是真的厉害。谁能来上台边演示边说呢?

3.   这位同学演示和讲解的真棒!大家掌声鼓励下他。大家都会给空气搬家了吗?哇,我们班的同学们的本领可真大!同学们也给自己来点掌声!

4.下面我们正式开始我们的科学探究之旅。

二、看一看,说一说。

活动一:看图说一说

PPT:教室的图片

1.   你看见了什么占据的教室的空间?

学生预设:桌子、椅子、书本、同学们·····

2.那又有是什么看不见的东西占据了教室的空间呢?

3.学生大胆猜测:空气、细菌····

4.揭示主题,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探究一下,空气可以占据空间吗?

活动二:实验探究,引发思考

PPT:带孔的杯子、水槽。

1.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实验材料如图一个透明的塑料杯,看一看这个塑料杯藏着什么奥秘呢?

   学生预设:杯子底部有孔。

2.   哇,大家观察的真仔细!今天这个小孔可是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有趣的现象呢!除了带孔的杯子,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装满水的水槽。

3.   如果老师先按住小孔将水杯竖直压入水槽,大家觉得水杯里面可能会发生怎么样的现象呢?如果老师在这个时候又将按住小孔的食指松开,水杯里面又会发生怎么样的现象呢?

4.   来请一位同学来上台画一画,先是按住小孔的,画在①上。哪些同学是和这位同学猜测一样的举手。那还有同学跟这位同学的想法不一样吗?

5.   真厉害,同学的猜测各种各样!那么如果现在将按住小孔的食指放开,又会出现怎么样的现象呢?请一位同学来画一画。

6.   同学们的猜测各种各样。那么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要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这样一个带小孔的杯子,聪明的同学们,你知道该怎么样做吗?

7.   说的很棒!老师来帮大家归纳一下,先按住小孔将杯子竖直压入水中,观察,然后将按住小孔的食指放开,再进行观察。重复上述实验两次,记录实验记录单上①、②。口号响起,整理材料。

8.   小组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9.   口号响起,整理完毕。同学们通过实验,你发现按住手指时杯内的现象是怎么样的呢?那当你松开手指时你又发现了杯子内发生了怎么样的现象呢?

学生预设:①杯子内只有下面一点水。②杯子水位上升。

10.            当不松开小孔,杯子内水位在下面,是谁占据的杯子内的空间呢?当松开食指时,水位上升,又是谁占据了杯子内的空间呢?

学生:空气、水

活动三:深入探究,加深概念

1.   那么现在我们知道,松开食指后杯子里充满了水,在不移动杯子和水槽的前提下,你有什么办法能够使杯子内的水位下降呢?

2.   利用打气筒往里面通空气的方法。谁还记得怎么使用打气筒呢?

   学生:将气针对准小孔,按住底座,拉动活塞。

3.   PPT出示:实验要求,

    提示:实验做两次,听到口号以后,请将打气筒放置在原来的位置,收拾好器材。

4.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5.   实验结束,同学们,你们成功使杯子内的水位下降了吗?我们向杯子内通入空气,水位下降,这时候杯子内谁占据了空间?

6.   通过前面的实验,现在同学们能回答老师一个问题:空气可以占据空间吗?

活动四:魔术例子,学以致用

    1.下面老师要给大家变一个魔术——不会湿的纸,大家想不想看。想一想为什么老师手中杯子里的纸不会湿呢?

2.将纸巾塞入玻璃杯后倒扣入水槽中,预测: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

3.请一位同学上台来检验一下。

.纸巾不会湿的原因你能解释一下吗?

学生:空气在里面占据了空间,水就进不去,纸巾不会湿。

4.   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能用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解释。大家看一看下面哪些图片利用了今天学习的知识呢?

5.   PPT:轮胎、足球、充气堡、压水器

6.   大家已经讲了轮胎、足球、充气堡,那么这个压水器呢?它能不能利用今天的知识解释呢?

7.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这个压水器,大家看一看老师用力的向下压气泵,水就从管子里上来了。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呢?

学生:向下压空气。空气占据了原本的水的空间,因此水就只能从管子里出来了。

8.教师总结,这位同学说的真好,除了刚刚老师在PPT上出示的生活中的例子是利用了空气占据了空间的原理,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与空气占据空间有关,希望同学们下课之后能再去发现更多,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综合组】2019(一)第8次教研活动——展示课:王君执教《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8:定稿《空气可以占据空间吗》课件

 【综合组】2019(一)第8次教研活动——展示课:王君执教《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综合组】2019(一)第8次教研活动——展示课:王君执教《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综合组】2019(一)第8次教研活动——展示课:王君执教《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综合组】2019(一)第8次教研活动——展示课:王君执教《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综合组】2019(一)第8次教研活动——展示课:王君执教《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综合组】2019(一)第8次教研活动——展示课:王君执教《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综合组】2019(一)第8次教研活动——展示课:王君执教《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综合组】2019(一)第8次教研活动——展示课:王君执教《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综合组】2019(一)第8次教研活动——展示课:王君执教《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综合组】2019(一)第8次教研活动——展示课:王君执教《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综合组】2019(一)第8次教研活动——展示课:王君执教《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综合组】2019(一)第8次教研活动——展示课:王君执教《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综合组】2019(一)第8次教研活动——展示课:王君执教《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综合组】2019(一)第8次教研活动——展示课:王君执教《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综合组】2019(一)第8次教研活动——展示课:王君执教《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9:《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本课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然后和水作比较,通过实验发现用同样大的力量压缩空气和水,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在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充分探究中,大胆探索,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深入探究,张扬个性;让学生运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延伸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点燃学生探究的火把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边讲边演示的方式给同学们曾现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进而提出问题:“瓶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水面为什么会上升?”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什么叫占据空间,是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紧接着我又出示了另外一个瓶子,让学生去积极思考,能不能也把这个瓶子里的水挤出来,用什么方法。一系列情境的设置,学生的兴致越来越高,而让学生上来试一试,则把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进而引导学生提出了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充分探究,给足学生动手的机会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器材,并且能保证两个同学一个小组,进行充分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去感受实验的过程,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当学生充满好奇地将一团纸塞入杯底,倒扣入水中,那种期待,那种新鲜感,那份激动的心情,写满在学生的脸上,“我们的纸没湿!”学生实验后的惊讶与兴奋,和“我们的纸怎么湿了?”一脸的疑惑与不甘,那都是学生能够亲手实验,能够充分探究后的宝贵发现。从这一实验又紧扣着进入下一实验,去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学生的探究由老师扶着走,进而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学生发现了,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却不能,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也锻炼了他们动手的能力。如果这里只是教师直接讲,而并没有让他们亲身实践,学生是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变化,更不会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充分地探究,让学生获得的岂止是科学知识……

    纵观整节课,教学层次比较清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也比较轻松而和活跃。

10:《空气占据空间吗》评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吗》评课稿

鳌江一小 林佳佳

 《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是比较典型的实验课。本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本课的重点就是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陈老师能准确把握教学重点。整节课以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为切入点,逐步引导学生巩固空间概念。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亮点,值得广大科学教师借鉴。

  一、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利用有层次的疑问推进课堂进程。

    王老师的导入新课采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乌鸦喝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下去引导学生自主质疑,从而引出比较生僻的“空间”和“占据”的科学概念。在之后的教学中多次以疑问推动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

  二、实验方式多样,促进学生主题多种能力发展。

本节的实验方式有:演示实验和自主实验。在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制定试验计划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汇报中语言表达能力。多种方式的实验中我个人认为“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最有创意,也是学生创新精神体现和发展的良好契机。在这一环节中给定材料丰富多样,设计的实验方法体现了有选择性和自主性,能够充分突出学生的创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王老师在实验前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实验相关材料。由组长选择材料,在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法后,由学生自由的选择试验方法,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有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新颖多样,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科学探究的程序鲜明合理,体现了新课改科学学科的理念。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有效途径,虽然还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基本的程序是刻可以借鉴与课堂的。一般为明确研究主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研究计划—学生动手实验—讨论交流—汇报研究成果。本节课的流程基本遵循了以上步骤,层次清晰,探究性学习比较严谨。

    课堂教学中总是会出现不完美的地方,这里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尊重并关注个别学生,注重引导、拓展学生思维,培养科学尖子。上课不久,有一个学生主动表示解答问题,并表达得非常有见地。我觉得教师应该给与充分的肯定、赞扬、鼓励。第二个学生说出日常生活观察的现象也很难得、也应予以肯定。另外,在“瓶底纸不湿”实验中,大多数学生开始前认定试验结论,认定纸不会湿。所以在反馈中要关注个别没有成功的实验,追问失败因素后进一步探究底部有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从而实现促进全体学生发展,培养科学尖子的发展。

  2、在实验成果汇报时,个别小组的纪律还需进一步组织。

     总之,这是一堂比较精彩的科学课。不但使我们欣赏了王君老师精巧严谨的科学课堂设计,同时也让我们领略了三一班同学的聪明才智。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情境,提供了丰富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